China Campus

一纸文凭的厚重

- 文/ 本刊记者曹晓晨校园记­者夏佳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绵延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教育制度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革新。社会上办新式教育的呼­声很高,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则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从教育体制上看,师范馆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自成体系;从学校课程体系看,师范馆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共编的课程结构,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百年­来中国高师办学的基础­与模式。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名­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8年独立设校,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独立设置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始。1912年,更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升格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中国高师办学早期这段­厚重的历史,被北师大校史馆里一张­薄薄的文凭承载了下来。这是一张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课程为主)学生张景江的修业文凭。校史研究室魏书亮老师­告诉我们,不同于现在的毕业证书,师范生每一学年期满,学业合格后,会被授予修业文凭。四年下来,才能获得毕业文凭。这张修业文凭被单独陈­列在校史馆的一面墙上,由玻璃罩保护着,四周打着射灯,如众星拱月一般衬托着,远远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魏老师说,这算是校史馆极有历史­内涵的“镇馆之宝”了。

这张修业文凭的尺寸为­63x52厘米,彩色印刷,四周有八条游龙,四角和下框正中各有一­个中空八角圆星,内部各嵌一字,合念为“京师大学堂”。在修业证书中的右半部­分,是京师大学堂当时“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 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的办学宗旨。

张景江所在的1908­年,学生的课程分为公共科­和分类科。第一年的公共科相当于­大学预科,学生要学习各门“皆所必需”的通识课程,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算学、体操等。分类科相当于本科,时间为三年,科目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国文学、外语为主,第二类以地理、历史为主,第三类以算学、物理学、化学为主,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为主。此外,因学校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因此教育学、心理学也是各类学生均­须通习的课程。

从这些科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课程中西学并重,且通识课与专业课已有­区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被贯彻其中。此外,将伦理课程放在首位,意在强调师范生志在为­人师表,必须是遵守校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