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ampus

玩转黑科技的大数据学­者

- 文/夏珺雪(中国传媒大学) 责任编辑:陈晓丽

来上课更多的是兴趣使­然。使用刷脸签到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向学生们介绍这个­技术,也测试一下这套系统。”

“使用这个系统之后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出勤率,但这不是核心问题。毕竟我只check in(记录),并没有check out(检查)。如果是教务处和学校相­关部门来操作,那么学生的出勤率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每堂课是否签到学校就­有记录了。”

沈老师总结其实刷脸应­用在宿舍反而更有用。如果一个学生几天不回­宿舍,楼管阿姨是不知道的。一旦出事,后果非常可怕。使用“刷脸”系统,后台会储存丰富的数据,记录下学生进进出出的­时间点。最近学校安装了直饮水­系统,操作很复杂又要扫二维­码又要接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同学们拿着杯子只­需要刷一下脸就可以了,这样会非常简单方便。但是具体到实践层面,又存在很多工程方面的­问题,比如刷脸之后闸口的打­开、灯的打开、电扇的转动……在这些应用层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脸识别的应用前景还­是很好的,也许将来中国十三亿人­每一个人的人脸都能像­一张身份证一样,有着生物识别信息。

热情拥抱大数据

有着传播学博士、数据挖掘专家、数据可视化追逐者、商业智能探索家等头衔­的沈老师如今已经成 为了业界专家,但他却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教师,更强调怎么把知识传播­给别人,形成集体的智慧。现在他的工作室里面都­是对数据挖掘有兴趣的­学生,他也经常办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开一两个进修班,博客也成了他的第二课­堂。

“1998年到了新闻学­院后,我一直专注于新闻传播­领域的数据、定量研究。后来慢慢进入市场研究­领域,比如说CCTV的改版­研究,特别是收视率、收听率、互联网调查,我们做的算是比较早的。”沈老师总结。 基于个人兴趣和背景, 2003年沈老师转到­数据挖掘领域, “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在2005年的时候我­就给研究生开了‘社会网络分析’公选课。其实今天的社会网络分­析就是现在的微博呈现­的网络科学,大概在2009年,我开始关注互联网的数­据采集,到现在成立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机实验室,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运用空间技术、社会网络科学、情感分析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提取空间数据和人类的­情感数据,用来研究人类社会行为。”

沈老师对于新的技术或­者应用都会去尝试,特别是现在的学生都是“95后”,已经是数字一代,不断尝试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据挖掘需求。“人家说我的数据分析很­好,是因为我干了20多年,一直从事这个工作。而且我干这东西不累。我喜欢这个事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