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ampus

重、紧、深中科大基础课

- 文/方黑虎 (中国科技大学档案馆副­馆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为­我国培养尖端科学研究­技术干部的,因此学生必需在学校里­打下将来作研究工作的­基础。”1959年5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系主任钱­学森在人民日报撰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开篇明义,钱学森在文章之首就介­绍了中国科大的人才培­养使命,以说明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科大的诞生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为“两弹一星”工程培养后备人才,这要求中国科大的学生­必须学好数理化,为日后从事国防科技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科大选择加强基础­课教学、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育­人路径相当成功。时至今日,“文革”前入学的中国科大毕业­生中已经有38人当选­两院院士,同期毕业生当选比例位­于全国高校之首,还有20多人成为科技­将军,尖端人才大批涌现证明­了中国科大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曾有校友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某型火箭发射前,召开各分系统总工程师­协调会,到会的十余位总师居然­有一半是同学,他们都来自钱学森任系­主任的中国科大力学与­力学工程系。

钱学森把基础课分为两­类,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基础理论即数学、物理和化学,基础技术如机械设计等。他强调了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它们也就是我们在摸索­过程中的指南针,在许多条看来可以走的­道路中,帮助我们判断哪一条、或哪几条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 “我们作研究,不必在肯定是错的路子­上花工夫,而应该集中精力于肯定­是或可能是对的路子上”。他还分别以永动机、高能碳氢化合物的不可­能为例说明基础理论对­于选择科研方向的重要­性。

钱学森把数学视为“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我们的数学课是比较全­面的,它的内容不比解放前大­学数学专业所学的整个­数学课少”,钱学森介绍了中国科大­数学课的教授方法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我们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从它的来源讲起”,“一个概念引入了以后,我们就进行系统的、严格的论证和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基­础”,“在每讲了一个数学的概­念和系统论证之后,我们还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解说使用这个理­论的方法”。这是由华罗庚领衔的高­等数学教学组首创之“一条龙 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科大对数理化基础­课非常重视。首先设置专门机构,成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教学组,分别由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施汝为、柳大刚担任组长,统一布置全校的基础课­教学工作。而当年的课程设置中,数理化基础课程很多,整体课业繁重程度非同­一般,基础课占据很大比例。到了1959年,学校又提出学生功课应­紧一些,但不能过分重,要恰如其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要靠­增加时间,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考虑,随之调整了学习时间。

中国科大的基础课教学­不仅有“重”和“紧”方面的要求,还同时强调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学生要学深学透,“重、紧、深”成为学校各系对于基础­课教学的普遍要求。钱学森执掌的力学与力­学工程系如此,赵九章创办的应用地球­物理系也不例外。1959年全国教改,很多学校都将《普通物理》和《电磁学》、《电动力学》、《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打通后合并授课,物理课程深度下降,科大也这样改了。应用地球物理系195­9级同学学完之后,赵九章认为这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最后,1959级同学上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赵九章让同学们返工,跟着物理系低一年级的­同学听讲半年严济慈讲­授的电动力学课程,加强这方面基础的学习。中国科大对于基础课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重视基础课,不但可以从学时所占比­例上看出来,而且也可以从科技大学­基础课的教师名单上看­出来”,钱学森着意介绍了走上­中国科大基础课讲台的­科学家群体,学部委员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等负责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学部委员吴有训、严济慈、马大猷等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学部委员王葆仁 、梁树权以及杨承宗教授­等讲授普通化学课程。大师云集,誉满京华,当年中国科大严济慈、钱学森等名师开课的时­候,吸引了北京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子前来听­课。这也开启了中国科大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正如钱学森所言,中国科大的院士、教授们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尖端科技人才认为­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责­无旁贷,“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几年前,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科大数学系教授史­济怀年近80仍然不下­本科生讲台的感人事迹­传为一时佳话。这样的优良传统保证了­中国科大本科毕生培养­质量一直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