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Finance

农商银行如何融入社区­治理

- 胡加恩

农商银行作为区域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具有社区银行的天然基­因,如何融入社区治理、推动社区银行建设,是新时代农商银行必须­回答的问题。

农商银行融入社区治理­的SWOT 分析

优势(Strengths)分析。一是地方银行属性优势。作为县域法人银行,农商银行具有“人缘、地缘、亲缘”的独特优势,是天然的社区型地方金­融机构,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全方位成体系广覆­盖的服务优势。农商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了省市县乡村全覆盖,相较于其他银行具有服­务人员数量优势,融入社区服务具有人力­优势。三是金融业务模式优势。农商银行传承农信基因,长期以来积累提炼了一­套成熟的普惠金融工作­模式与经验,同时能够与当地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更好地融入社区治理体­系。

劣势 (Weaknesses) 分析。一是科技支撑不足。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农商银行在科技建设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在为社区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方面还有待加强。二是产品创新不够。农商银行虽然机制灵活,但业务种类较少,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相­对不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三是服务模式单一。农商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无法有效满足现代社­区治理需要。

机会 (Opportunit­ies) 分析。一是宏观环境机遇。与传统社区相比,现代社区具有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参与主体的协同性、新老居民的包容性、资源要素的集成性、治理场景的智慧性、社区环境的安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给农商银行推­动社区银行建设带来了­机遇。二是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可以得到当地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三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农商银行融入社区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四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农商银行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例如,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对内­构建了“小法人、大平台”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破解了单家农商银行在­科技建设方面“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经济”的难题,为其融入社区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威胁 (Threats) 分析。一是社区金融竞争越发­激烈。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扁平化管理的社区单元­代替了原来的农村管理­架构,农商银行在农村市场积­累的优势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也加快下沉金融服­务。二是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农商银行在为社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个人及­企业敏感信息,如何保障客户隐私和信­息安全,是农商银行参与社区治­理面对的重要挑战。

温州农商银行系统融入­社区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温州农商银行系统依托­浙江农商联合银行的大­平台优势,以开发“共享社·幸福里”数字服务平台为切入口,在做实、坚守农村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商银行体制­机制优势,开辟社区金融新赛道,做强做优数字服务平台,做实做细社区网格服务,做深做活社区服务新场­景,促进数字服务平台更加­普及、社区邻里关系更加紧密、金融惠民服务更加温暖,有效探索了基层智治和­金融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力,筑实基层党建体系,做强党建联盟品牌。与属地组织部门紧密联­动,助推“一小区一支部”建设,协助小区筑实基层党建­体系。全辖12 家农商银行与各县(市、区)组织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入各类现代社区治理­领导小组,成为现代社区治理共同­体成员。引导农商银行干部回小­区、资源进小区、力量沉小区,推动千名党员干部“双报到”,开展千场党建进社区活­动,选派千名农商银行共富­专员进小区,充分发挥“党建+金融”优势,实现基层党建联盟全域­覆盖。

着力提升数字智治力,全面推广数字系统,推动平台开放,加强精准服务。全力打造“共享社·幸福里”数字服务平台,着力探索小区治理“数字化运行、全流程监管、无盲区覆盖”新模式。开展2000 场数字服务平台宣讲活­动,构建社区数智服务生态­圈,将平台打造成为便民服­务的“空

间站”、资源互通的“中转站”、信息发布的“情报站”。依托数字服务平台,协助组织部门全面厘清“村社—网格—微网格(楼道、楼栋)”数字画像,为小区提供精准服务和­帮助。配合小区重大事项“三审两公开一备案”,承接“业财代理”工作,为小区财务规范化管理­提供专业服务。

着力提升场景亲和力,促成新型邻里关系,提升邻里幸福指数,扩展邻里共享空间。构建“1+N”邻里生活场景,即依托 1个数字服务平台,通过帮助小区组建活动­社团和兴趣小组,创建小区服务活动库,参与组织传统佳节及邻­里节、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形成邻里友好新场景,构建新型邻里圈。聚焦“一老一小”,打造百家“5060俱乐部”和百家少儿研学基地,助力提升社区治理适老­化适幼化水平。联合相关部门深入探索“时间银行”、健康养老、邻里食堂、课后自习、少儿财商等领域服务。

着力提升便民服务力,关注群众“关键小事”,嵌入政务“一网通办”,深化服务生态建设。聚焦小区停车、环境卫生、秩序管理等领域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助力盘活小区闲置资源,协助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联合小区热心居民、农商银行志愿者、社区志愿组织,构建多方参与的志愿服­务平台,深化与政务部门合作,在实施3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代理项目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政务协办帮办­代办机制,实现服务覆盖2000 个小区,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着力提升机制驱动力,强化专班运行机制,建强后援支撑机制,深化互通互联机制。建立市县统分的专班运­行机制,锻造培养“百强先锋”队伍。突出发挥人的核心作用,全面引导服务理念从“人与人的营销”拓展到“人与封闭式阵地的营销”,探索建立“一线服务、网点支撑、总部后援”机制。围绕“管理小区的人、住在小区的人、服务小区的人”三类群体,建立由社区干部、专职社区工作者、小区党支部及业委会成­员、乡贤能人、物业人员、业主代表等组成的联络­员队伍,共同参与相关活动。

农商银行融入社区治理­的思考

打造社区建设共同体。打造政府、业主、业委、物业与银行息息相关的­社区建设共同体。一是将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对社区的管理服务­需要、农商银行的服务和使命­责任有效结合,建立社区利益共同体,推动社区高效有序运行。二是发挥农商银行体制­机制优势,构建政府主导提效、社区自治高效、银行融入赋能的和谐社­区建设生态体系,健全完善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共担当、同尽责的社区责任共同­体。

做社区治理好伙伴。发挥农商银行点多面广、人员本土化(社区化)优势,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农­商银行的智慧和力量。一是金融助力自治。通过搭建信用社区评定、信用积分运用、信用门牌设立等平台和­载体,推动社区各方提升主动­自治的能动性。二是金融助力法治。组织开展社区相关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引导社区在“大法”的体系下制定“社规民约”,推动建立一批懂法、遵法的模范社区,助力完善社区相关法规­体系。三是金融助力智治。借助省行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优化相关­主体互动关系,形成新型治理机制,重塑社区治理结构,打造高效协同的新型社­区生态体系。

做社区服务大联盟。以金融为纽带,强化互惠互利的大合作­理念,搭建平台,连接政府、社区、企业等利益相关方,聚焦服务新时代社区治­理,组建社区志愿服务联盟。一是“金融+政府”。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资源,借助政府“背书”,发挥金融联动作用,引导社会多种力量进驻­社区,搭建共享共建平台,形成建设合力。二是“金融+社区”。依托农商银行数据库开­展信息摸排,了解社区居民兴趣爱好,集合社区有特长的志愿­者提供系统化、机制化、定期化的免费特色服务;

利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载体开办各类活动,并融合健身、“四点半学校”、校外教育、职业就业辅导和书法、音乐等培训。三是“金融+企业”。以金融服务为载体,引入服务社区的相关企­业,推动搭建融合教育、健康、创业、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的“金融+”场景,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化、数字化的美好生活综合­场景。

做社区发展顾问团。专注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等领域,当好解决痛点的服务员、咨询师。一是当好金融顾问。立足社区居民生活消费­和创业、财富增值的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打造居民信赖的社区银­行,同时,借鉴信用村评价模式,推动信用社区建设,实现信用积分在社区的­有效运用。二是当好政务顾问。在支持社区居民消费、创业及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赋能社区发展,利用手机银行、展业平台等服务渠道,引入事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且高频的政务服务,实现相关业务“电话办、上门办、家门口办”。三是当好生活顾问。利用农商银行“朋友圈”,不断丰富各类社区场景,打造覆盖多领域的信息­咨询交互平台,让社区居民快速便捷地­获取相关咨询服务。

做社区金融大管家。通过组织、人员、资源的“三融入”,提供家门口的银行服务。一是组织融入。依托党建联建、党员联学、活动联做,加强银行与社区党支部、党员的互动,发挥党建在社区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二是人员融入。推动农商银行系统从业­人员“双报到、社区化”,发挥其既是银行员工又­是社区居民的双重优势,推动“银社金融指导员”进社区和进业委会常态­化、机制化,搭建平台、互通信息、优化服务。聘请社工、网格员担任“银社联络员”,畅通银行与社区的互动­交流渠道。三是资源融入。集聚资金、品牌、人力等各种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发挥银行品牌效应,吸引商会(协会)、企业资源支持社区建设。■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