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arket

逆向研发与国内研发是­挤出还是促进:基于汽车产业

210003)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

[摘 要]文章以我国企业海外研­发与国内研发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研发合作者三种主­要的海外研发形式与国­内研发中心数量的关系。同时,通过选取具有异质性的­企业变量,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的国­内、国外的研发决策。最终得出一系列结论,并对企业提出政策启示。[关键词]逆向研发;研发外包;汽车产业DOI 1013939/jcnkizgsc201725076 []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企业边界以及自身的创­新研发能力已难以满足­其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寻求外部技术资源和合­作正逐渐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在此背景下,以研发外包为特征的企­业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正日渐成为持续增长的­技术转移的新渠道。企业研发外包有Gar­cia-vega Hurgo 1 []多种形式, 和 则将研发外包分为国际­研发外包和国内研发外­包两种,他们认为出口型企业采­取国际研发外包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只进行国内外包。国际研发外包主要是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节约成本或者满足目标­市场消费群体,而将研发任务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然而国际研发外包还有­一种重要的研发外包方­式———逆向研发外包,新兴经济体或发展国家­通过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海外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以及­海外研发合作等方式将­研发业务外包至欧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研发外­包的动机不同,发展中国家采取逆向研­发外包,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创新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在理论探索中,许多文献仅从研发外包­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补­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对于企业内部研发与研­发外包的关系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研发与企业外部研发外­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企业的内部研发与企­业外部研发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且这种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企业通过外部研发­获取技术和创新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研2 []发的发展。

以上研究虽然仅从企业­内部和外部这个范畴来­研究企业内部研发和研­发外包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企业逆向研发­外包与企业内部研发之­间的关系,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依然­对本文具有借鉴意义。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文章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企业逆向研发外包与国­内研发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企业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可以提高国内的研发­水平。假设二,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强度的异质性影响­企业的研发决策,即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强度越强,企业越偏向于选择逆向­研发外包,创新能力和研发强度较­低的企业则会更偏向于­国内研发。

2 研究设计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在资本、技术、创新上都具有较高的门­槛,后入者只有克服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门槛才能在­全球化的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逆向研发外包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于全球­知识和创新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国内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嵌入全球网络,在创新能力领先的发达­国家进行技术寻源活动。经过近十年来的逆向研­发外包,我国汽车品牌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制造业的逆向研发­外包在短期内会提高生­产率,企业将自己的研发外包­到发达国家是否会抑制­国内的研发能力,长期反而抑制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目前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企业的异质性是否影响­企业在国际研发外包还­是国内研发的策略选择。遗憾的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逆向研发外包­对于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影响上,忽略了国内研发与国际­研发外包之间的联系。对于该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完善目前理论探­索中的不足,还能够为我国汽车产业­乃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2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70 2007 2013文章选取 家上市汽车企业 年至 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主要通过巨潮­信息网,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企业­官网的年度报告,并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为了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文章从中国知识产权网­查找了相应公司的专利­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剔除了异常值和缺失值。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文章所需要研究的变量­主要包括: 1) Nieto Ro ( 企业逆向外包程度指标。借鉴及拓展 和driguez对研­发外包的测度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汽车企业

overset)研发外包的特征,文章从海外研发中心数­量 ( 、海

ovemanum) overdcop)外并购数量 ( 、海外研发合作次数 (三个维度考察企业的逆­向外包程度。2) ( 企业国内研发能力度量­指标。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文章将国内研发中心的­数量

domrdset) ( 作为度量国内研发能力­的指标。3) Garcia-vega (企业双向研发程度指标。根据 和Hurgo 3 []将研发外包分为国际研­发外包和国内研发外包­两种,

brd)同时根据实际研究需要,文章将双向研发 ( 做下度量;

brd) = overset) +双向研发 ( 海外研发中心数量 ( 海外

ovemanum) + overdcop) +并购数量 ( 海外研发合作次数 (

domrdset)国内研发中心的数量 ( 4) rdints) Levin ( 企业研发强度指标 ( 。借鉴 等的测度方法,文章用企业研发投入占­本年营业额的比例作为­研发强4 []度指标。5) ( 企业人力资源指标。企资源业的人力深刻影­响企业研发能力,为了便于研究,文章选取技术人员比例­Temply) ( 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的指标。6) govsub) ( 政府研发补贴 ( 。目前我国汽车仍然具有“政府扶持型”的发展特征,文章将引入政府研发补­贴govsub) ( 作为控制变量。7) ( 企业研发能力指标,在相关文献中,普遍用企业专利引用数­量测度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文章采取人均专pat­per)利拥有量 ( 作为度量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指标。22 计量模型的设定为了验­证企业海外逆向研发与­国内研发的关系,文章构建以下方程; Domrdseti, t = α + β1overseti, + β2ovemanum­i, + t t β3overdcop­i,t+β3templyi,t+β4rdintsi,t+β5govsubi,t+ξi, 1) t( overseti, t其中,海外研发外包这一解释­变量主要由 、ovemanumi, t overdcopi, t i t、 分别表示, 表示企业, 表示年份; α ξi,为常数项, t为随机干扰项。23 描述统计分析

1如表 的样本描述性统计所示,企业国内研发中心数量­129, 7, 1,的平均值为 其中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所有汽车企业均在国内­设置里研发中心,这也似乎表明了国外逆­向研发并没有完全替代­国内研发。代表国外逆向研发外包­的三个overset ovemanum overdcop 0443 0194指标 、 、 的均值分别 、 、0762,这表明样本企业进行逆­向国际研发的程度较高。此外,对比国内研发中心和国­外逆向研发的数据可以­发现,数 据并没有巨大的差距。以平均数为例,国内研发中心数dom­rdset) 1292, ovemanum) ( 的平均值为 海外并购数 ( 的0194, overdcop)平均值为 海外研发合作次数 ( 的平均值0762,为 三者之间的数据都非常­接近,这样可以间接地证明企­业海外研发并没有替代­国内研发。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31 回归方法Hausma­n Hausman文章采­用 检验模型,若 检验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同时给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结果。32 回归结果分析2通过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结果,结果见表 。其中,模3 4 Hausman型 、模型 通过了 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而1 2 1 3模型 和模型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其中模型 到模型 是在控制技术人员比例、研发强度、政府补助三个变量基础­overset)上,依次考察国外研发中心­数量 ( 、海外并购数ovema­num) overdcop) ( 、海外研发合作次数 ( 与国内研发之over­set ovemanum overset间的关­系, 、 的回归系数均大于零, 1% ovemanum 10%通过了 显著性水平检验, 通过了 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或者进行海外并购与­国内研发呈正相关关系,或者说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进Du 5-7 []行海外并购的举措对国­内研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等在研究企业双向外包­特征时认为企业的双向­外包能够通过减R&D轻套牢问题来增加 和投资的激励,从而认为研发外包并没­有替代企业的内部研发,这一研究成果虽然仅针­对企业内部研发与外部­研发这一特定关系,但是其理论成果依然值­1 2得推广来解释模型 与模型 的回归结果,即企业的国外研发一方­面对于国内研发具有补­充性,另一方面企业的国外研­发也会对企业的国内研­发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海外研发overdc­op)合作次数 ( 的系数为负但是并不显­著,这表明海外研发合作与­国内研发存在替代效应,也可以理解为国外研发­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国内研发,从长期来看,企业在海外研发合作过­程中,往往形成一种“被动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形成对海外研发机­构的高度依赖。2 1 4表 中模型 到模型 的回归结果表明,作为控制变量Temp­ly) 10%的技术人员比例 ( 在四个模型中,均通过了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一结果与其他理论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也说明了人力资本,特别是技术性研发性人­力资本对于企rdin­ts)业研发创新的重要意义。企业研发强度指标 ( 在四1%个模型中均在 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企业国内研发起到显­著地正向促进关系。

2 gov在表 的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的政府研­发补贴 ( sub)的回归结果值得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具体来看,在模1 4 govsub 2型 和模型 中 的回归结果均为不显著,在模型 与3 govsub 5%模型 中 通过了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针对这一结①果,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因海外研发、并购的成本门槛远高于­国内研发成本,所以企业将部分政府研­发补助用于海外研发项­目中,因此出现了对国内研发­促进不显著② govsub)或者显著性不明显的效­果; 政府研发补助 ( 与研rdints)发强度 ( 的衡量与区分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就本rdints)文而言,因为企业研发强度指标 ( 中的研发资金与rdi­nts政府研发补助资­金难以分辨, 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g­ovsub,进而弱化了政府研发补­助对于国内研发中心数­量的③影响; 部分公司将研发补助挪­作他用,事实上,关于政府研发补助对于­企业研发投入是直接激­励效应、挤出效应亦或是间接地­调节效应,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争议。因此,文govsub)章中政府研发补助 ( 对于国内研发中心数量­domrdset) ( 作用关系也存在以上的­可能性。4 海外研发、国内研发与企业研发决­策的实证探索通过前文­的实证检验,文章论证了海外研发对­国内研发积极地促进作­用,以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为­例,企业在技术和创新能力­领先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吸收优秀的技术和­创新资源,再通过“反哺式研发”可以较大提高国内相关­技术的研发能力。另外,企业在海外研发中心的­创新成果,往往需要在国内进行测­试、改进、整合,从而使之更适合国内市­场环境,这也促进了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的积极性。尽管文章论证了海外研­发对国内研发的促进性,但是这8 []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当选择海外研发,朱廷臖 通过设立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和实证分析­认为,企业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研发路径的选择。为了进一步研究,文章通过选patpe­r) rdints)取人均专利拥有量 ( 、企业研发强度指标 (两个异质性变量构建了­以下三个方程: domrdseti, t =c+ α1i,tpatperi,t+β1i,trdintsi, 2) t ( brdi, t =c+α2i, tpatperi,t+ β2i, trdintsi, 3) t ( fdi, t =c+α3i, tpatperi,t+ β3i, trdintsi, 4) t ( fd fd=其中 表示海外研发的总数量, 海外研发中心数量ov­erset) + ovemanum) + ( 海外并购数量 ( 海外研发合作次ove­rdcop)数( 。3 rdints)从表 的三个的模型中,企业研发强度指标 ( 1% 2)的系数都通过了 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方程 ( rdints 11058, 3) rdints的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系数为 方程 ( 10058的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系数为 。回归结果显示,首先rdints)企业研发强度指标 ( 对于企业研发中心数量­有着显2) 3) rdints著的正向­的影响,其次,对比方程 ( 与方程 (系数的差异可以认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存­在一个门槛值,当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这一门槛值时,企业在研发决策时会优­先选择国内研发。当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高于这rdints一­门槛值时,企业就会适当选择海外­研发。从对比 的两个系数发现,企业研发强度对于国内­研发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国外研发的影响,这也间接证明了海外研­发不会替代国内研发。代表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标人均专利­拥有量patper) 1) 10% ( 在方程 ( 的回归系数为负,前通过了 的显3) patper著性水平­检验。在方程 ( 中, 的回归系数为正, 5%且通过了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个结果表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与国内研发中心数­量负相关,与海外研发中心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越弱,企业越会选择国内研发,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就更2) patper 9 []加倾向于选择海外研发。 从方程 ( 的回归结果来看,当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较低的时,国内研发可以满足自身­的创新、研发的需求,同时较低的成本也比较­符合企业3)发展的实际,因此总体呈负相关关系。再看方程 ( 中patper的回归­系数,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较强时往往对­于研发的要求也较高。此外,自身较强的研发创新实­力也意味着能够更好吸­收转化海外研发的成果。因此,企业自身创新研发能力­越强,企业就更加青睐于海外­研发。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51 结论

文章以我国企业海外研­发与国内研发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并购、海外研发合作者三种主­要的海外研发形式与国­内研发中心数量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选取具有异质性的­企业变量,进一步探讨了企业的国­内、国外的研发决策。

①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与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是相互促进关系。中国企业积极主动地嵌­入全球创新网络,并购获取新的技术、产品和经验,通过

② “反哺式创新”促进国内研发的发展; 海外研发合作与国内研­发中心数量呈负向关系。虽然这种关系不显著,但是应当警惕部分企业­过分依赖海外研发合作­机构,从而弱化了企

③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和­能力; 作为控制变量的技术人­员比例、企业研发投入都对企业­国能研发中心的数量具­有明显的正向性影响,但是政府研发补助对于­国内研发中心的正向性

④并不显著,这也是文章的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企业的异质性特点决定­了企业国内研发与国外­研发的次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国­内研发中心数量、海外研发数量都有显著­地正向关系,但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对国内研发的数量影响

⑤要大于对海外研发; 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越强,越青睐于海外研发,创新能力越差越更倾向­于国内研发。52 政策启示1) ( 重视外部技术和创新资­源的溢出视角下研发能­力的提升。企业应当积极在创新能­力、技术资源先进的地区进­行海外研发。企业从全球获取知识溢­出,短期来看可以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长期来看则可以促进企­业国内研发的水平,从而总体上提高我国企­业国内研发的能力。2) ( 重视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企业的异质性特点对于­企业研发外包决策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企业应当提高自身­的研发、创新能力,着力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进程。3) ( 海外研发倒逼国内研发­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往往­具有 “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当可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自身 “吸收、转化、再创新”的能力,避免陷入对海外研发机­构的研发依赖。4) ( 政府对内要着力改善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加强境外研发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积极推动企业海外研发­项目,鼓励国内跨行业、跨区域的研发外包行为;对外则要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搭建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研发合作平台。参考文献: 1 Garcia-vegamhuergoedeterminan­tsofintern­ationalr&d [] Outsourcin­g∶ Theroleoft­rade J . Reviewofde­velopmente­conom

[] ics,2011a(1):93-107 2  D. [ ]汪成珏企业研发模式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杭

2015州:浙江工商大学, 3 Garcia-vegamhuergoetheroleofi­nternation­alanddo [] mesticr&doutsourci­ngforfirmsinnovative­ness R . Workingpap­er

[] ofuniversi­tyofnottin­gham,2011b(3)  4  [ ]郝来弟 政府补助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实证­研D. 2014究 []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5 Dujulan,luyi,taozhigangbi-sourcingin­theglobale [] conomy R .Workingpap­ertheuni-versityofh­ongkong,2005 [] 6 Dujulan, Luyi, Taozhigangwhydofirms­conductbis­ourcing? [] J.economicsl­etters,2006,92(2):245-49

[] 7 Dujulan,luyi,taozhigangbi-sourcingin­theglobale [] conomy 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9(4):215-22 [] 8  [ ]朱廷臖,李宏兵 异质性、双向外包与企业研发决­策:理

J. 2012(3):39-51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 南开经济研究, 9  D. [ ]李明民营企业技术获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 南

2010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