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arket

互联网金融的新发展探­究

———基于信息中介转为信用­中介的视角

-

[关键词] DOI 1013939/jcnkizgsc201729074 []

引言

金融是为资金融通提供­服务的行业,不同于商品交易,金融交易是单方的资金­转移,且转移过程中必须有信­用做保障,否则不但交易风险无法­规避,行业监管也很难进行。金融中介在交易过程中­不光要为交易双方提供­信用担保,还需将双方信息整合,为资金使用者及持有者­构建一个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交易环境。若缺少中介,资金使用者及提供者都­将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投资者急需资金,却无法尽快获取;资金提供者却空有资金,找不到投资项目,这时双方就可以在中介­的撮合下,实现各自的需求,最

1终达成合作。图 清晰地体现了金融交易­过程中中介的角色。 图 金融交易过程中中介的­角色结构 随着金融中介的普及,中介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以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为基础的传统金融中­介理论Curly Shaw、 等学者认为,中介的价值源于市场上­存在交易成本及信息的­不对称,金融中介可利用借贷中­的规模经Ben济,以远低于个人的单位成­本进行证券投资和管理。ston利用模型证明­了,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与­市场摩擦的存在,就不会有金融中介,他明确指出金融中介产­生于各种成 本及市场与信息的不完­善。

这一阶段金融中介功能­的观点仍相对消极,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信息­中介,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不创造任何价值。22

以金融功能观、效率观及价值增值为基­础的金融中介理论

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市场­信息制度的改进,使金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根据交易成本及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中介本

20 70该不断减少。而在 世纪 年代金融脱媒的大浪潮­下,中介的资金来源也的确­出现过问题。但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交易成本再次下降,创新技术更好地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金融中介通过信息存储­与共享的协同效应,数量不降反升,其资金来源所占的市场­份额及其盈利能力也在­持续上升。

Merton不同于金­融中介机构观, 提出了中介的功能观和­效率观,他认为长期来看,中介的功能相对稳定,但其表现形式和执行方­式却在不断变化,且这种变化具有朝着更­高效

Merton率发展的­趋势。在 的理论中,政府监管这类外生变化­在短期对金融创新及中­介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外源

Dutta性作用的长­期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则认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是金融中介的主要成­因,中介提供的是确保人民­在有

Scholtens Wens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消­费的流动性保险。 及

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出中­介并不是储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 “代理人”,而是独立行事的市场主­体,它能够创新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进而为客户增值。价值增加理论注重金融­中介的顾客导向而非信­息不对称,与传统理论侧重于成本­不同,它更强调价值增值。显然,这一阶段的金融中介理­论已经开始从消极转向­积极。23 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金­融中介理论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金融中介的参与成本不­断降低,其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不仅可作为支付中介、投融资中介,还可开发金融产品,并提供相应风险管理服­务。银行作为持有并管理风­险资产的金融机构,在开发衍生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并将风险管理作为最核­心业务,这样必然会加深投资者­对金融中介的依赖,从而提升中介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金融中介的有效风险管

[摘 要]互联网金融作为有别于­金融市场及机构的第三­类融资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虽然理论界目前尚未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准确定­义,但它作为创新型的金融­模式,其金融中介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相较于传统中介,互联网金融只改变了实­现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应作为­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来发展,对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意义重大。互联网金融;本质;信息中介;信用中介

理可创造具有稳定投资­回报的产品,最终降低客户的参与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特征

31 降低交易成本实体银行­及中介需设立服务网点,购置设备并组织人员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互联网则能够替代实­体机构,降低相关交易成本。在传统支付结算过程中,用户需在多家银行分别­开户,而互联网支付则可代替­客户与多个银行账户相­联系,在第三方支付公司清算­大量小额交易,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省去了传统­中介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成本,同时缩短了交易路径。32 减缓信息不对称在当前­科技不断发展、社交网络广泛应用的大­数据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意义­重大。大数据普遍具有体量庞­大、来源广泛等特点,其应用价值不言而喻,而云计算与搜索引擎的­发展,使大数据的高效分析成­为可能。用户可根据信贷关系中­利益相关者对其信用主­体的评价,在任何时点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虽然这些信息存在一定­主观性,但它仍然是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的公开化、显性化及分散信息的集­中化,使得信息在人与人之间­实现 “均等”,进而替代银行内部的专­业线性评估。

在证券交易过程中,通过社交网络的辅助,投资者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可通­过社交网络产生传染效­应,进而对单个或整个证券­市场产生可观的影响;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市场信息相对透明,其定价效率也会有所提­高。而在保险领域,云计算能提高精算的准­确性及时效性,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后,动态调整保费,因此互联网保险的风险­转移必然更加公正。33 拓展交易可能性经济学­中有 “技术能够外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说法,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范围­也在不断

P2P 2016 2外扩, 网贷 年成交额突破 万亿元、出资与筹资者间众筹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及余额­宝、存金宝等多类型理财服­务的出现,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互联网金融边际成本递­减与网络效应递增等特­征,也有助于拓展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路径。

当然,交易可能性的拓展也存­在弊端。譬如,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及市场监管的不足。一般来讲,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基础知识储备欠缺、风险识别及承担能力较­差,且其投资项目大都小而­分散,传统市场规范难以对它­们进行约束监管,一旦出现危机,涉及人数众多,必然会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34 支付变革移动支付所带­动的互联网支付变革,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与金融产品挂钩的支付­手段,的确可促进商业模

+式的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 “第三方支付 货币市场基

T+0”金”合作产品为例,余额宝通过 “和移动支付,使货币市场基金既能用­作投资,也能用作货币,同时实现支付、货币、投资和存款四项功能。

目前,国内各大商场甚至路边­小店,都开始使用移动支 付,这对国人的支付习惯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带动了国内的支付­变革。有数据显示,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的2016­带动下, 年中国智能手机支付额­较上年增长近一倍, 371约合人民币 亿元。35 金融体系中银证保行业­边界模糊互联网金融存­在天然的混业特征,网络销售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及信托均可通过同­P2P一个网络平台进­行。 网贷平台就涉及了银、证、保三个领域,这必然会给相关机构带­来监管难题。

4 P2P平台信息中介转­为信用中介的风险

银行作为金融业中规模­最大的信用中介,近年来一直在P2P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招行、中行等商业银行均设立­了P2P P2P平台。很显然,这类 平台相较于没有银行背­景的平台而言,竞争力更强。同时,由于现有法规对传统银­行的P2P开设及运营­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大量注册资本较少­的平台只能借互联网,将自身定位为一个 “小银行” (即信用中介)来开展相关业务,看似是线上运营,实际上其大量P2P工­作仍在线下进行。因此,一旦 平台借互联网将其信息­中介定位转为信用中介,现有的法律法规就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约束监­管,其经营风险也会骤然上­升。当前的情况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的江浙沪地区, App大量网购 及相关支付软件的出现,已经造成了用户消P2­P费需求的转变,而 平台自身定位的转变则­是由用户消2017 1 6费需求转变所导致的。有数据显示,仅 年 月至 月, P2P 391国内出现问题的 平台数量就高达 家,虽然较前几年391 P2P有下滑趋势,但问题平台数量仍偏多。导致这 家 平台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提现困难、停业及跑路,其中提67 296 28现困难的有 家,停业的共 家,而跑路的则有 家, 28 10000 20在这 家跑路的平台中,注册资本低于 万元的共7243%, P2P家,占比达 因此注册资本是否达标­是衡量 平台能否持续经营的主­要因素。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且带动其经济增P2P­长的支柱产业也不相同,因此,问题 平台及其分布也2并不­均衡,全国问题平台及其分布­见图 。 显然,在电商发展较好、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广东、上P2P海、浙江等地,问题 平台数量明显多于西北、东北等不发达地区。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欠发达地区,如宁夏、山西及贵州等省份,互联网金融发展明显滞­后。在大

数据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之一。同时我们还发现:除部分主观上恶意欺诈、非法集资的P2P平台­外,大部分平台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资金链断裂上。P2P与传统国有四大­行不同, 平台大多没有公共财政­支持,转为信用中介后,一旦出现呆坏账比率上­升或出借人受负面P2­P消息影响扎堆提现的­情况, 平台必然会随之受到影­响, P2P自身定位模糊也­是导致 平台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5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信息中介或信用中介

信息中介与信用中介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程度。信息中介只需将借款人­信息完整披露给出借人,并定期变更,以简单直观、不缺失的方式将借款人­信息、预期收益变动及时披露­给出借人即可。在信息整合披露的过程­中,信息中介既不帮借款人­承担信用担保责任,也不会引导出借人做出­任何投资决策。因此无论投资结果如何,信息中介都不需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而信用中介则不同,在交易过程中,信用中介为借款人提供­信用担保,为出借人提供投资建议,也就是说,信用中介参与到了金融­交易的每一个环节。

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只是改变了­实现形式,其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资讯中介模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可通过撮合交易双方并­提供信息披露、风险评估及法律咨询等­服务来盈利,不承担投资风险,因此投资人要按照自己­的判断,制定投资决策。而信用中介则不然,以信用中介模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其主要利润来源就是风­险溢价收益,即利差收益。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旦将­自身定位为信用中介,所面临的运营风险就会­随之上升,不仅包括与传统中介类­似的政策风 险、流动性风险及资本市场­透明度风险等,还包括由于其自身特殊­性所导致的自有风险,例如第三方支付过程中­的技术

P2P风险及 平台的投融资风险等。

6 结论

近年来,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高度重视,相继发布了

2015)《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 》《互联

2016)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 》及 《金融监管

2017)蓝皮书:中国金融监管报告 ( 》等多项指导意见,但其成效并不显著,而互联网金融自身定位­模糊正是使得各项监管­政策难以起效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们应当采取分类监管­的方式:注册资本少,经营能力差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发展;而资金链稳固,运营能力强的平台,则可充当信用中介。以注册资本、流动资金、坏账准备等指标为标准­制定准入门槛,对不同定位的机构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有效分类监管。

参考文献: 1  [ ]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 ] 金融研究, 2012(12):11-22 2  [ ]吴晓求 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 [ ] 财贸经2014(1):14-23济, 3  [ ]饶越 互联网金融的实际运行­与监管体系催生 [ ] 改2014(3):56-63革, 4  [ ]吴悠悠 我国互联网金融:问题、前景及建议 [ ] 管理

2015(4):170-171世界, 5  [ ]韩亚欣,吴非,李志漫 互联网金融:理论解构与中国实J. 2016(2):97-105践 [] 金融经济学研究, 6  [ ]何飞,张兵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数据驱动与模式衍变­J. 2016(6):12-22 [] 财经科学,

我国发行地方公债运作­与风险管理模式借鉴 [关键词]地方公债;风险;模式DOI 1013939/jcnkizgsc201729077 []

在我国当前实施 “营改增”改革和结构性减税的大­背景下,对于我国的地方财政收­入而言,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目前地方财政对于民生­支出、 “三农”支出等金额较大,而中央财政的配套资金­在一定时间内难以由经­常性收入进行安排,因此地方政府收入需要­通过举借债务来进行筹­2009集。 年,我国开始由国家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发行地2­000 2011—2013方政府债券且­分配额度为 亿元; 年,我国2000 2500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总额分别为 亿元、 亿元和3500 2017 6000亿元; 年,我国下达 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32和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不容忽视的一种情况是,地方政府的资产的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各项债­务时,地方政府则可能面临着­财政风险。因而偿债机制的建立就­越发显得重要。近些年来,地方政府的各类经济建­设支出已经表现为一2­009种常态,下面截取 年来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1收入的数­据来进行说明,如表 所示。

1 2009—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1 2009由表 可以看出,自 年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来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处­于缓慢的上涨趋势。2009—2015下面再看 年我国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情况表,其中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均包括了

2 2009—2015从表 可以看出,我国 年以来,地方财政

80%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以上,并且呈逐年上升之势。

2009对比上述两个­表格中的数据,虽然我国自 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呈逐­年扩张的趋势,但是相对地方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数据来看,显然前者的扩张显得力­度不够。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依然面临­着较大的事权,而财权的配置与事权的­配置不太对应,有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不断加大。

下面来看其他几个地方­债发行相对较成熟的国­家的模式。

1 美国

美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历史较长,并且主要以市政债券为­主。该市政债券的发行方式­有公募和私募两种,其中以公募债券为主。同时,美国通过引入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各地方政­府的信用情况进行评级,评定的结果直接公开化,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约束地方­债券发行的方式,投资者可以根据地方政­府的信用评分来决定是­否购买以及购买的数量­的多少,因此,地方政府信用级别的高­低对地方债券的发行和­流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地方债券的监管层面­上来看,美国侧重于发债后的事­后监管。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法是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的掌握来­进一步约束地方政府的­发债对象和发债规模。而发债规模的决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和风险预警方面,美国选取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指标,主要有:偿债准备金的规模、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值、地方人均债务比率等。

在债务的偿还方面,一是实行偿债准备金办­法,偿债准备金的建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并且预­防债务风险。偿债准备金的来源主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投资项目的收益、债券发行溢价收入、发债的主体提供的资本­贡献等,偿债准备金仅限于投资­风险较低的联邦政府支­持债券。二是在地方财政收入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有权力提­高收费的比率和税率水­平。

2 3 4 日本

1879

年日本就开始了地方债­的发行。日本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具体操作流程为:地方政府准备发债—向自治省申报—与大藏省协商—统一下达各地区发债额­度。审批的具体内容包括:地方债券的发行方式的­选择、发行的利率水平、偿债方式的选择、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后用­于投资的项目的种类、偿债的资金来源、发行债券的规模水平。

在风险预警方面,主要通过几项风险预警­指标来进行,这些指标主要有:地方政府的未来债务负­担率、地方财政实际赤字率、地方财政综合实际赤字­率以及实际偿债率。这些指标均被规定了一­定的限额,倘若超过规定的限额,则地方财政需要重新整­合。

德国 印度 5

nd德国州政府主要用­发债方式融资。在债务的监管方面,德国设有债务管理局,并且在举债

CSDRMS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监管,德国联邦政府运用20­00+

(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德国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发生债务风险,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种模式是地方政府若­需要转移资金,则必须经市政会议授权­并通过地方预算部门执­行,否则无法实施资金转移,称为横向管理方式;纵向管理方式是:各地方政府必须向联邦­财政部提交预算,财政部会根据该地方政­府的财力情况来决定是­否批准预算申请,若地方财力不足,则国家财政部会拒绝之­前提出的预算申请。

此外,德国的地方债偿还方式­的特殊性在于还存在一­种可以发行市政债券的­抵押银行,这些抵押银行通过发行­市政债券后筹集起来的­资金一般用于为政府发­行的中小市政债券进行­担保,即中小市政债券的偿还­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时这些抵押银行具有­偿付责任。 在地方债券的发行方面,印度地方政府债券的种­类较大比例为市政债券,该市政债券的发行不需­要印度邦政府的担 保,但是市政债券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信用评级后才­允许公开发行。在债务规模的控制方面,印度规定了地方政府的­举借债务的上限规模指­标。这些指标及其上限分别­为:债务余额与300% 200%);总财政收入的比率为 (有的特殊邦为 债务余30%;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 债务利息支出与财政收­20%入的比率为 。在债务风险化解方面,印度建立了邦政府债务­预警机制。如果邦政府举债的规模­超过了上限指标,则必须要在14天的透­支期限内还清所有债务。若在该期限内依然尚未­5还清且逾期达 天时,印度储备银行便会对邦­政府发出警12告,逾期达 天时,则会发出第二次警告。如若在发出第二次警告­后尚未还清债务的,则邦政府的债务资金账­户将会被冻结。

我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51 地方债券监管体系方面­需要严格做到两点:一是规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未来可能需要承担­的各种偿还责任;二是需要建立一套约束­地方债券发行的完整的­规范。在一个明确的地方债监­管体系中,需要规定具体的地方债­券运行的监管机构,还可以引进国际知名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甚至增­级以增加投资者购买债­券的信心,还可以借鉴德国的地方­债券的市场担保偿还模­式。52 风险控制方面在发行债­券之前,需要结合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情况以及历史­债务情况,运用一系列的指标来进­行核算正常的发债规模。

发行完毕,防范风险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将地方政府的债务­信息公开透明化;二是建立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机制。此机制的建立可以借鉴­地方债券发行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制度模式;债券发行完毕之后,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偿债保证机制,可以设立偿债基金并且­纳入预算内管理,该偿债基金的来源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举借债­务规模的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缴存,同时在有些地方也可以­由中央财政资金注入;二是需要及时跟踪债券­的市场运作情况,资金筹集后投资方向的­确定、投资渠道的选取、投资收益的大小均要及­时监测以保障债权人的­权利,这样可以增强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级别。地方债债务风险的化解­方面可以采纳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即建立各种风险预警指­标,可以将国际上通行的各­种风险预警指标加以收­集,然后根据我国发债的实­际规模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择重选取风­险预警指标,并随时进行观测。还有一种办法是,可以根据一定的风险理­论模型,在模型中代入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值、地方历史债务规模值等­具体数值,然后基于模型计算出理­论上的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供实际发债时进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D. [ ]吴敏,我国发行地方公债问题­研究 [ ] 广州:暨南大2007 P88)学, (下转

2017 7 3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