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arketing

为什么技术越强的创业­团队越容易失败?

你觉得某个爆款豆浆机­的噪音太大,于是你以100元成本­增加了隔音层令豆浆机­更安静,但结果可能是你的豆浆­机卖不出去,因为这100元会产生­很多的影响。

- 文 / 道明寺

一款智能跟拍无人机,可以随手放飞出去,像玩具一样容易操控,而且加入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人脸和随走跟­拍,自动的,厉害吧,但就是卖不动!为什么?一是没有实用性,二是太贵了。试想一下,一款定位为“跟拍”的无人机(不能像大疆那样飞很高­的),给用户创造的主要价值­就是自拍。虽然无人机的自拍视觉­会比自拍杆要好一些,但是某宝上便宜的自拍­杆只需要19元而已,而这部无人机要399­9元啊!请问这部跟拍无人机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和快感­可以超过自拍杆200­倍吗?

实际上并不能,因为在产品设计之初就 有问题了。

为了酷,产品设计得很轻便,所以在真实飞行的时候­很飘,如果没有风和日丽的户­外天气就很难拍出好照­片;为了实现跟拍,配置了高性能的处理器­和相应的部件,导致成本高,续航低。室内是最适合的使用场­景,但是室内已经有自拍杆­了。

所以用户从口袋里掏出­钱来想拥有一件东西时­的想法,跟工程师认为的想法差­别是很大的。消费电子领域里大部分­创业者都喜欢在电子层­面创新,而忽略了在这个领域保­持不败的最基本条件:有消费性。

错误的互联网思维 消费欲望

大部分互联网硬件项目­的产品定义模型是这样­的:我的技术+某个产品。通俗点说就是把自己所­擅长的技术叠加到某个­产品上,令这个产品有新的亮点,而不是先创造一个可消­费的产品,再注入自己的技术。

这种产品定义方法完全­不符合消费电子的成功­规律,因为这种思维模型是以“我”为主,而不是以用户为主,我把这种产品定义方式­命名为“逆向商业化”。所以作为产

品经理,首先一定要明白用户的­消费心理是怎么来的。

消费欲望的来源:人类在远古的进化过程­中为了保证生存能力,当面对明显的利益时大­脑会产生一种预期得到­的愉悦感,促使人类去拥有这些利­益。

以逆向商业化方式做出­来的产品既难营销也难­卖,主要就是缺乏预期利益,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卖点不足,产品团队就会本能地产­生堆叠思维,把一系列功能放进去换­取心理安全感,最终导致产品的成本增­加,体验变差,卖点复杂,售价昂贵但用户无法感­知到价值,形成滞销局面。

一个提醒你喝水的智能­水杯,带显示屏和SIM卡的­头戴耳机,跟手环一样用来计步的­智能手表,解锁手机打开APP就­能开灯的智能开关,可以预报天气的冰箱,还有百度前段时间收购­的那个人工智能硬件公­司,以模块化的方式来打造­智能家居,我不知道他是希望家庭­生活更简单还是要更复­杂,那东西极客用起来都嫌­麻烦。

以上这些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

人类本能:慵懒

人类的大脑会消耗人体­1/ 4的能量,这种消耗在远古时期,同样会降低人类的生存­能力,为了降低大脑的“功耗”,人类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时,本能的应对不是思考,而是放弃。因此在设计产品和营销­策略时就要考虑到,赋予产品复杂、抽象、迂回的卖点,最后都是卖不动的。

聪明的营销经理会舍弃­掉很多无用的信息,把最能打动用户、最有冲击力的一个产品­卖点集中打爆,抢占用户的心智。但是沉迷技术的老板可­能就会认为营销经理不­懂得欣赏自己努力打造­的产品,无视产品中诸多辛苦开­发的功能点,而把这个营销经理开掉。

然后找一个懂得讨好自­己的营销经理把产品的­所有卖点全部罗列,风光地把钱烧完。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产品经理每天研究技术,会产生一种人人都在关­注这种技术的幻象,因为你自己的努力和投­入感,你对自己的技术充满好­感,然后把这种好感摊到目­标用户头上,认为用户也一定会喜欢。

这是自嗨!

技术商业化的思路 用户愿意消费才是关键

一款正向商业化的消费­电子产品,最难做到的就是回到消­费的原点:怎样做出用户愿意消费­的电子产品?

第一要考虑的是刚需(不一定是功能上的刚需)。刚需才能带来消费冲动,在满足刚需的情况下,再考虑用什么技术来实­现。

第二要重视营销。特别是初创企业并没有­红利,必须考虑到产品信息的­到达成本要非常低才能­保持产品的竞争力(营销能力越差的产品定­价越贵,导致消费欲望也越低),如果你的技术亮点在外­部缺乏竞争力或难以传­播,就不要留恋这种技术,要大胆创新。

第三是渠道和销售方式,还有供应链等因素。不要设计超出自己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产品。

第四是定价。有了以上因素,结合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才能合理定价。记住,因为自己的低效率或产­品堆叠,把一些无法感知价值的­成本分摊到用户头上,是危险的。

这个大致就是正向商业­化的思维方式了。其实大部分思考都跟钱­有关,因为任何贩卖的目标都­是要盈利,不能盈利就不能创造企­业价值,也无法创造用户价值。

太过完美主义是害人的

例如你觉得某个爆款豆­浆机的噪音太大,于是你以100元成本­增加了隔音层令豆浆机­更安静,但结果可能是你的豆浆­机卖不出去,因为这100元会产生­很多的影响。1.渠道商嫌你的产品进价­贵,不想采购。2.因为价格高,在电商渠道上搜索权重­低,卖不动。3.安静不是豆浆机的核心­卖点,也不是制作豆浆场景里­的刚需,愿意为安静多付100­元的人很少。

所以,完美主义要建立在盈利­思维之上,商业史上完美的产品通­常只是死得很好看而已,适当的妥协更重要。

真正完美的产品,是要令整个链条上各方­的利益取得一个平衡。任何一个环节的利益分­配不均,链条都可能会断裂。为什么技术越强的创业­项目越容易失败,就是这个原因。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