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arketing

从“大象”到“猎豹”

- 阮芳

近年,中国传统企业面临内忧­外患。首先,数字化跨界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增强:具有敏捷基因的互联网­企业侵蚀传统行业,竞争趋势难测。其次,消费需求多元化及话语­权提升:中国消费群体诉求多元、变化,且竞争加剧使其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大话语权。同时,大企业病深化合作壁垒: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频现部门墙加深、缺乏协同等挑战。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各行业的领先者­们,意识到率先转身、驱动并践行大规模敏捷­转型的紧迫性。

何谓“大规模敏捷”?敏捷,是通过“测试和学习”的循环与客户紧密互动,不断推出最小可行产品(MVP),从而提升组织的灵活性、加强对业务价值的关注、驱动更佳业绩。它具有跨职能团队打破­协作壁垒、冲刺和迭代循环以便小­步快跑、以客户为中心并注重收­集反馈、区分优先顺序且不断调­适、向产品负责人和团队放­权、以共识为基础激发自主­创新的六大显著特点。

以传统敏捷开发概念为­基础,“大规模敏捷”向“术”和“道”两个维度延伸:

“术” —扩大应用范围,配合机制调整。将敏捷从软件开发推广­至更多的部门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并对组织整体管理方式、运作机制相应调整。

“道”—推行敏捷文化、精神、价值。从组织的价值导向反映­敏捷文化,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团队协作,塑造成长思维、营造学习与试错氛围。

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的­五大陷阱

具体的,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实现­大规模敏捷须避免并化­解五大“陷阱”:

陷阱一:跟风盲从,未客观评估敏捷对企业­的增值点与适用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企业一味求快,未系统考虑行业特征、组织转型的成本及自身­的适应性和准备度,盲目追随敏捷理念,反而适得其反、减损原有竞争力。有的领导人则对敏捷概­念模棱两可,对其中的要义和风险并­不深入理解时就盲目追­随。

陷阱二:方法不当,未深入了解敏捷方法和­场景的设计逻辑

敏捷方法是舶来品,中国企业敏捷团队成员­实际落地经验不足、缺乏方法论指引和教练­点拨背后应用的场景逻­辑,简单粗暴或者生搬硬套,导致无法落地生效。

失败教训:行业和方法应用不当,某制造型企业敏捷转型­效果欠佳

某制造型企业为激活员­工个体的企业家精神、响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引领中国式管理创新,在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端全面推行敏捷式­的小团队组织,但在落地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挑战。

在战略方向上,公司高层未承担起足够­的战略决策责任,反而有通过敏捷向下转­嫁决策责任的嫌疑,

致使战略漂移,不但不快反而更乱。其次,在组织能力配置上,该组织的敏捷模式并不­能有效地将资源密集地­配置到某一产业机会上,系统性地激活某一市场­并迅速占领高地,反而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复杂性。第三,过度强调敏捷组织作为­利润中心,造成内耗、部门墙,同时各级敏捷组织还通­过挤压供应商生产空间­获利,使组织与外部合作伙伴­关系恶化。

究其原因,该企业所处的细分行业­市场及用户需求稳定,对技术创新的速度要求­也并不严苛。相反,在该行业竞争需要极强­的成本集约和质量管控­能力,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质量­保证。

因此,对该企业而言,大规模敏捷理念固然领­先,但应用行业并不恰当,且推行时过于激进,现实效果可能不甚理想。

陷阱三:能力不足,未投入足够资源进行长­期敏捷能力培养

中国企业容易被短期目­标和利益牵绊,不愿或不能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进行长期敏­捷能力布局,因此大规模敏捷转型往­往虎头蛇尾、后继乏力。

陷阱四:缺乏支撑,未系统性建设配套支撑­职能和基础设施

大规模敏捷不仅是敏捷­团队本身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力资源(如绩效管理、职业发展)、财务、风控、IT等支持性职能以及­企业的治理模式都需要­进行转型。而事实上很多中国企业­往往顾此失彼,导致敏捷小团队孤立无­援,在公司大环境的桎梏下­举步维艰。任重道远:敏捷试点成功,某传统企业敏捷转型待­长期优化

某传统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趋势已侵入中前端客­户需求获取和产品设计­界面,因此为了打破固有的B­2C模式、落地数字化创新业务平­台、打破部门壁垒以倡导跨­界合作,在维持后端制造、采购环节组织体系稳定­的情况下,增设“客户体验部”,应用大规模敏捷。同时,为更好地推进转型效率,成立了专职项目管理委­员会,全面推进变革。

该企业敏捷团队能力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以保障试点效果。例如,借调来的员工对项目 100%投入,借调结束后,借调人员回到之前的原­部门或者同级别的相关­部门;对所有核心团队成员进­行敏捷培训,并对团队教练赋能,教育、鼓舞和激励他们,确保客户体验部的成功­推出;项目团队与团队教练联­合制定项目目标,并定期进行评估。

尽管该企业的敏捷变革­暂时只落地于局部业务­组织,但对骨干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向外传播却成­效显著。团队不再等到产品预算­和资源配置计划完全确­定,才敢开发数字化产品,而是能积极主动地响应­市场、提出产品改善方案;在工作汇报中也不再强­调胶片文化,而是直指重点,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产品­原型设计上。

另一方面,该企业也发现大规模敏­捷转型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进程。第一,需要领导层持续的转型­决心和长久承诺,在既要确保业务突破、也要管控风险的前提下,真正的授权仍需假以时­日。第二,也需要其他内部决策和­管理机制的疏通配合,包括财务预算、法务合规、人事管理、行政审批环节。

陷阱五:文化缺位,未真正让管理团队接纳­敏捷并转变思维

有的企业在具体推行大­规模敏捷时,缺乏“釜底抽薪”式的组织文化变革,中高层领导们或因“放不下身段”或因害怕丧失权力,而未能以公司整体利益

为重、从全局思考,因此不能真正实现授权、转型为“服务他人型”的敏捷领导者。成功经验:系统实施、渐进变革,某金融集团科技板块敏­捷变革成效显著

某国内金融集团旗下科­技板块为支撑全面数字­化变革、加快产品创新的速度和­效率、快速赢得线上用户、满足全面需求,历时7年、循序渐进,完成敏捷转型。先在迷你团队和试验项­目中小试牛刀,再慢慢渗透至80%的项目中;先在业务端产品开发环­节试点,再将敏捷扩展至职能端­工具和流程的优化中。

首先,该企业转型之初就从“洗脑”(外部灌输)、“动手”(促动参与)、“观效”(彰显成果)三个维度充分铺垫,确保管理层能在意识层­面率先转身,对项目给予主动支持。

其次,在组织设计上,采取较缓和的变革形式。在保留原职能团队的基­础上,横向拉通敏捷组织;员工全职(针对核心职能)或兼职(针对支撑职能)参与敏捷项目,提前约定投入时间;赋予敏捷教练对团队人­员的绩效评价建议和保­底权;在敏捷组织外,在原有项目管理办公室­基础上,成立专职敏捷中心,负责敏捷转型的整体推­动、赋能和机制管理。

在人才管理上,“严把进口关”。确保所有敏捷试点团队­成员都被精心挑选出来,拥有“乐于接受新思想、愿意寻求改变”的特质;在转型过程中批量引入­外部敏捷教练,手把手催化赋能,还举办高规格的“敏捷日”活动,宣贯大拿的最新敏捷思­想;在发展机会上为敏捷团­队成员设计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和专项晋升通道,指引能力沉淀,提供更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工作机制上,强调“应需而动”,建立动态调

整工作优先级的机制,相比交付范围更注重交­付价值, “有加有减”,确保工作量整体合理。第二,在内部沟通上,建立“团队看板”“作战室”“每日立会”等可视化手段和会议机­制,帮助团队高效协作。第三,为了更好地将试点成果­批量复制,该企业还强调为敏捷项­目在试点阶段就定义明­确、可度量的成果见效指标,并借助大规模的看板巡­展、敏捷成熟度评估、经验分享研讨会等,在组织内全面共享最佳­实践,传播敏捷影响力。

中国企业大规模敏捷的­通关秘笈

面对敏捷之风,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御风而行、

趁势起舞”呢?

回归初衷:追根溯源,明确转型的原始目标和­动机

我为何要推行敏捷?是为了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应对不确定性竞争?抑或能更快、更精准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还是受内部部门墙阻隔、期望强化运营效率?甚至是借工作方式变革,帮助组织在数字化时代­提升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和保留能力?

为避免盲目转型,企业应明确“为何而变”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合理规划转型目标­和结果衡量指标。在后续转型中,保有转型初衷,也能确保“上下同欲”,并保持对业务结果和管­理改善指标的有效追踪­和检视,以及在关键决策点上稳­妥地判断优先级。

基因适配:评估企业大规模敏捷转­型的必要性和成熟度

大规模敏捷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即并非所有“大象型”企业都能脱胎换骨成为“猎豹型”企业,因此盲目追随大规模敏­捷被视为大忌。

在上述背景下,企业应理性客观地从敏­捷带来的价值和企业变­革的成本两个维度,评估自身大规模敏

捷转型的成熟度。具有以下特点的企业,视为大规模敏捷转型条­件成熟:

敏捷价值:市场快速变化而不可预­测,用户关系亲密、反馈频繁,内部跨部门协作需求高,创新空间大、迭代价值高等;

变革成本:组织文化可塑性高,高层思维开放、变革决心大,团队能力强、自主动力足,部门直面客户、贴近业务等。

聚焦行业特性,我们发现不同的行业处­在大规模敏捷的不同适­用阶段,互联网行业“天性敏捷”、金融行业可“提速敏捷”,而能源行业尚处于“绝缘敏捷”阶段。

模式选择:选择适合的敏捷模式,适配不同场景

一般而言,大规模敏捷有两种推行­方式:一步到位和循序渐进。

“一步到位”固然能在短期之内驱动­更大的推动能量,但也常由于缺乏周全规­划而易导致失败。因此,若非短期之内不得不变、高层决心足、团队能力强的企业,应谨慎采用。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大多更适合“循序渐进”式,因其能减少大幅变革带­来的组织震荡,同时可在试错过程中逐­渐培养敏捷能力、探索可行路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见效­相对较慢,先实行敏捷的团队也可­能和企业的其他部门产­生运作上的摩擦。因此,其较适用于市场环境并­未明确要求企业开展广­泛、快速转型的情境,以及强调保守稳妥的组­织文化。

敏捷设计:围绕核心要素构思和设­计大规模敏捷的具体举­措

首先,组织架构。敏捷组织架构的设计并­无标准答案,一般可分为“另起炉灶型”“锦上添花型”和“完全重组型”三类,核心在于跨部门拉通协­作。企业应根据业务需求和­高层心态的适应性择一­而用,并匹配相关管理机制。

其次,人员能力。在搭建好骨架外,更要前期“选对人”,后期“赋好能”。

试点初期尤其要精心挑­选具有敏捷共性特质的­人才组建团队,而非将敏捷强加于现有­不适合的员工。具备敏捷基因的人才往­往头脑开放、激情高昂、善于拥抱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在不同­业务部门工作的经验,因此能很好胜任自发协­作、快速迭代的敏捷氛围。针对几类特殊人才,还需分门别类筛选:

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是敏捷团队的核心角色,需深刻理解业务需求和­技术条件、能为客户体验代言,且具有产品思维和商业­决策力、优秀的团队管理能力;

敏捷教练(Agile Coach):需深谙敏捷流程、扮演好“服务型领导者”角色,不仅自身技术娴熟富有­权威,更愿意为团队赋能;

分部领导( Chapter Leader):则需对整个团队的专业­技能提升充满热情,致力于夯实专业领域优­势。

赋能时,需积极引入外部最佳实­践和成熟方法论,并根据自身特色有效落­地。例如,邀请资深敏捷教练和催­化师带教,在团队内部经常性地举­办头脑风暴、学习分享活动,轮流主持复盘会等,以提供促动人员成长的­培训机会,及适于发展的环境生态。另外,合适的发展晋升策略也­能牵引能力建设。

此外,工作机制。在一个“冲刺”(Sprint)周期内,可视化看板(Kanban Board)、每日例会(Daily Stand-up)、产品演示(Demo)及复盘会

(Retrospect­ive)是大规模敏捷的核心工­作机制,它们的顺利推行往往需­要改变团队固化的工作­习惯,创造专属敏捷的仪式感,充分激发每一位敏捷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配套机制:打通与支持部门的工作­界面,同步建设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

支持部门工作界面:在各类支撑职能中,尤以财务、风险、合规、HR等部门为突破口,转变定位、简化流程,将敏捷团队视为内部客­户,确保其获得足够支撑。

首先,避免传统“瀑布式”思维,能够拥抱“敏捷式”的不确定性。其次,在授权与管控中取得平­衡,具体方法包括加速审批­流程,在制定若干原则性底线­的基础上、合理放权使敏捷团队自­行决策。第三,及时主动地为敏捷团队­赋能,例如派驻辅助支持人员­作为业务伙伴和专家顾­问进入敏捷团队,帮助解答专业问题,给予合理建议,而避免成为敏捷团队快­速迭代的“审批拦路虎”。

另外,我们也看到部分领先企­业还为敏捷设置“专人跟进”的额外支撑推动组织(往往在现有项目变革团­队或 CEO办公室基础上),帮助敏捷团队总结实践­经验,疏通机制瓶颈。

IT 建设:若已制定大规模敏捷转­型方案,IT 职能的同步转型必不可­少。其具体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标准化,前端开放 API 接口,后端充分利用分布式架­构形成标准化资源池,支持灵活调度,减少环境管理的复杂性­和出错率;开发模块化,确保各软件 /服务模块化,以加快迭代速度,同时减少重复开发,便于最佳实践分享;工具自动化,运用自动化工具支持从­需求管理到测试、部署等开发流程的快速­运行。

绩效管理:包括在个人绩效外,充分关注团队绩效,关注个人专业技能提升(如设置技能熟练度、成长潜力等学习发展指­标),以及创造多频次、非正式的反馈对话机制。对于中国等亚洲企业,既尊重级别与领导权威,又提倡团队与集体精神,可适当加大团队绩效比­重,以激发更大的敏捷潜力。

在激励策略上,我们看到一种方式是为­团队设置

“硬性里程碑”,且直接与下一步资源配­置力度挂钩,从而确保敏捷团队自身­具备驱动业务成功的自­主性。同时,也可为“重复性模块”设计利益回溯机制,从而充分表彰前期设计­了标准化、可复制模块的敏捷“先驱”们。

长效土壤:注重企业文化,推动领导层及员工的行­为思想变革

首先,领导层要能“放得下”。敏捷转型的成功与否始­于领导,也终于领导,因此高管层必须具备自­我革命的勇气,放下身段,转变行为观念和领导方­式。例如,从“家长式领导”转型为“服务式领导”,具备容错精神、允许不完善的方案呈现,赋能精英敏捷团队、一定程度下允许领导权­力的下沉与分散,身体力行地参与敏捷试­点等。

第二,领导层要能“拿得起”。让领导在逐步践行中意­识到敏捷的价值,借助成功和试点“快赢”,激发变革激情。例如,从痛点切入,通过小范围成功实验(以关键指标衡量)获得高层初步信任,继而逐步扩大实践范围,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上下一致,让领导充分掌握项目进­程,合理评估敏捷团队人员­和组织成熟度,尽可能选派明星团队率­先垂范。

在高管层外,也要求企业员工进行思­维变革,从固定型思维转型为成­长型思维,并培养自治、协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同时,企业层面也应建立起互­相支持、积极进取和乐于分享的­学习和发展型组织文化。

总结而言,当我们审慎规划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敏捷之路时,首先需明确转型初衷,即评估是否具备转型的­前提基础;其次,着眼试点单位谨慎选择­敏捷模式,做好包括骨架搭建,工作机制、人才储备双管齐下在内­的方案设计;之后在中长期,做好绩效管理优化、支撑体系建设以及文化­价值塑造,从而确保敏捷转型既能­具有时效性,也能保有持续性。

《孙子兵法》中,“兵贵拙速,不贵巧久”是对速度的追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是对灵活的推崇,“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则是对信任的重视。可见,敏捷的“基因”早已植根于东方军事哲­学,只需在新的商业时代重­新点燃这份智慧。期望更多中国传统企业­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驭敏捷之风、迎转型硕果!

作者: 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 BCG组织与人才专项­的亚太区及中国区负责­人,中国企业领导力学院负­责人,主要负责公司重组、公司治理、领导力和人才管理。

 ??  ??
 ??  ?? 面对新经济之风,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御风而行、趁势起舞”?
面对新经济之风,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御风而行、趁势起舞”?
 ??  ??
 ??  ??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