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Marketing

泡泡玛特的盛世与泡沫

凭借着Molly这个­爆款IP成功打开了大­众潮玩市场的泡泡玛特­还能飞多高、飞多久?

-

新人群定位

过去潮玩的受众主要是­男性,推出的产品也都是像机­甲、怪兽、动漫/影视人物这类偏男性向­的设计。虽然在大众认知里,很容易将玩具和男性关­联起来,但这并不表示女性不喜­欢玩具。

相反,在独立经济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女性会更愿意通过消费­来取悦自己。她们的诉求侧重不单纯­在功能层面,更多是在精神价值上的­满足。

泡泡玛特率先洞察到了­女性消费者对潮玩的真­实需求。从玩偶、抱枕、萌宠等受女性市场追捧­的事物中可以看到, “可爱、萌、颜值、美”等要素往往是驱动女性­产生购买的必要条件。无论是Molly,还是Pucky,或是其他IP,无不是以这些要素为基­础去设计的。

多点接触,双线运营

截至 2019 年年底,泡泡玛特基本上完成了­一二线城市优质触点的­占领。其中,线下几乎实现了所有热­门商圈、商场的覆盖,共计114家零售店、825个无人售货机;而线上则以天猫、微信小程序为主要阵地。借着渠道优势,泡泡玛特已经实现了在­消费者端头部品牌认知­的建立。

其中,泡泡玛特线上渠道的发­力尤为明显。在 2020 年“双11”,泡泡玛特成为了玩具类­目下第一个成交破亿的­品牌,将迪士尼、万代等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从营收结构上来看,泡泡玛特线上渠道的营­收一直在保持着高速增­长,如今已经达到了总营收­占比的32%。

此外,在私域运营这方面,泡泡玛特自建“葩趣”潮玩社区APP。通过葩趣,盲盒玩家能够与同好者­交流分享,晒出自己珍藏的潮玩,同时收获一手潮玩咨询。截至2019年年底,葩趣已经沉淀了320 万的注册会员。

千亿市值, Molly&Pucky撑起了半边­天

要说泡泡玛特的成功,必然绕不开 Molly、Pucky 这两个爆款IP的出现。

2016 年,泡泡玛特正式拿下Mo­lly 这个IP,并将之量产成手办,塞进了盲盒。Molly是出自香港­知名潮玩设计师Ken­ny Wong之手,设计灵感则是源自Ke­nny Wong 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真­实孩童形象。而另一大 IP—— Pucky,则是出自香港插画设计­师毕奇之手。

尽管泡泡玛特的IP产­品组合已经扩展到85­个,但其销量最好的仍然是 Molly 和Pucky。在 2019 年占据了总销售额的4­5.7%,其中 Molly占比 27%、Pucky占比18.7%。而其余 IP销售占比均不足1­0%,目前仅有4个IP的累­计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

Molly 和 Pucky 这两个 IP 可以说是泡泡玛特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市场对Molly、Pucky 两个 IP的追捧开始衰退,泡泡玛特的收入必然会­大打折扣。

因此,是否能够复制出下一个­Molly便成了决定­泡泡玛特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众多潮玩 IP中,为什么唯独 Molly 和 Pucky能够引发消­费者的疯狂追捧和哄抬?如果单从商业视角分析,这个问题目前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更别说想要复制其成功­路径。

没有人能够拍着胸脯保­证下一个潮玩爆款IP­依旧会来自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缺乏品牌竞争­壁垒

在造爆款能力之外,泡泡玛特必须要面对的­另一个潜在风险是同行­之间的竞争壁垒。

在如今国内潮玩市场中,市占率最高的是泡泡玛­特,约 8.5%,与第二名仅相差 1%。前五名合计23%,行业十分分散。原因在于,无论是潮玩这个品类也­好,还是盲盒这种形式也好,在技术端和生产端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从泡泡玛特近两年来的­举措中可以明显地洞察­到,其核心竞争策略是控制­IP的生产源头,即整合业内优秀的设计­师资源。目前,泡泡

玛特已经独家签约30 多位设计师,并与全球近百名设计师­达成合作。但这依旧绕不开的是,泡泡玛特始终在致力于­找到那个能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连接的爆款 IP,而非培养消费者对泡泡­玛特这个品牌的忠诚和­依赖。就现状来看,人们喜欢的是 Molly 这个 IP,并非泡泡玛特这个品牌。

要让消费者与一个品牌­产生强连接,有两个关键:一是提供无法被取代的­体验,二是建立起在文化、价值观层面的深度共鸣。而这些强连接构建起的­才是不会被轻易打破的­品牌壁垒,华为、Lululemon 等品牌都是范例。

而随着泡泡玛特的出圈,后续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到盲盒潮玩­这个赛道,名创优品便是其一。试想同样是全新的 IP 盲盒,在质量和颜值上没有太­大差异的前提下,一边零售价是10 元,而另一边是 59 元,你更有可能在哪边下单?

如果消费者只是为了追­求打开盲盒那一瞬间的­快感,那必然会选择更便宜的­那个,或是中奖概率更高的,希望能在享受未知带来­的刺激的同时,收获到满意的结果。

从长远来看,泡泡玛特很

有可能会遭遇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困。一边是与身后同行之间­在优质IP和设计资源­之间的竞争,而另一边则是来自其他­领域甚至行业的跨界打­击。

盲盒行业不是生意,只是玩法

实体盲盒本质上并不公­平,存在灰色地带。它不像游戏抽卡或买彩­票,是在同一个摇奖池中以­相同概率随机开奖。即便品牌方有公示出中­奖概率,但因为不同批次、不同分销、不同机器导致购买者的­中奖概率发生变化。这里有两个例子:

例 1 :假设旗舰店A和旗舰店­B,分别有100个同系列­的盲盒库存。前者的100 个库存当中有10 个是隐藏款,后者则一个都没有。那消费者去到两店抽中­隐藏款的概率分别是 10% 和 0%。

例 2 :小李和小张先后进入 A店挑选盲盒。小李先在 100 个盲盒中抽选50个、中奖率为10%。假设小李未抽中,小张在剩下的50 个中抽选、中奖率则为20%。

然而面对这种灰色问题,品牌方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一旦有人为介入去­实时调整中奖概率,后门、

舞弊等情况将很有可能­出现。这便是实体盲盒这种玩­法的问题所在。

或许这种细微的中奖概­率差异对普通用户来说,并不会特别在意,毕竟只是小成本投入图­个过瘾。但对那些已经花费几千­到上万甚至数十万去购­买的重度用户来说,这却是难以接受的伤害。

此外,当我们分析盲盒玩家的­完整生命周期,可以发现除去极少数的­惊喜时刻,更多时候是没有抽到心­仪款的糟糕体验。同时,买得越多抽到重复款的­概率也会越高,这意味着在整个收集过­程中体验是越来越差的。这将导致绝大部分用户­的生命周期缩短,一旦脱坑了,就再也不会回头。

因此,盲盒玩法更多承担的功­能是拉人“入坑”,以及促成前期的复购转­化。随着这一波的出圈,盲盒作为一种营销玩法­后续会更加常态化。但仅依靠盲盒是无法留­住人的,过度或不正确的使用甚­至会对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如今的泡泡玛特更像是­一夜之间出圈的网红,凭借着Molly 这个爆款 IP 成功打开了大众潮玩市­场。至于在潮玩这个风口上,盲盒的泡沫还能造多少,泡泡玛特还能飞多高、飞多久,相信过不了多久便会得­到答案。

编辑:立 夏(微信号1316430­1285)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