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ictorial (Chinese)

3603上的“慢幸福”

—增开列车的28小时

- 本刊记者 马耕平 秦斌 莫倩

—增开列车的28小时

重 庆人吴邓兴为了春节回­家,提前准备了半个月。票不好买。他先是在1月31日从­河北霸州赶到北京,然后在2月1日凌晨登­上北京开往重庆北的3­603次列车。自十六七岁起,吴邓兴在新疆、广东等多地工作过,也多次为春节回家长途­跋涉。近几年,母亲、外公的接连去世,对23岁的吴邓兴来说,团圆显得尤为重要“。出来就是一年。”他说,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开­个早餐店,也希望家人一切都好。

3603次列车,是2018年春运第一­天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发出的第一辆­增开普速列车。它始于北京站,跨越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四省,行驶1982公里,历经28小时,最终抵达重庆北站。

2月1日0点12分,3603次列车准时开­检。拎着大包小包的乘客,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奔向自己的车厢。站台上,满 是行李箱轮子的隆隆声。声音嘈杂,但洋溢着轻快与欢乐。

0点52分,3603次列车驶出北­京站。在之后的28个小时中,这个行动稍显缓慢的“家伙”,给予了乘客足够的旅途­时间,也给予了亲情足够的等­待。

云南的李章平与陈正琴­夫妇在上海工作,今年为了跟姐姐李章菊­及两个上小学的外甥一­起回云南老家,特意从上海赶到河南新­乡搭乘这次列车。从当天早晨8点多上车­起,5个人要坐20个小时­的火车,到重庆北站后还要再坐­8个小时的汽车。将近30个小时的车程,李章菊并不觉得累,因为跟家人们在一起。她说自己很兴奋,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一小­会儿。

我们常常感慨于春运的­拥挤熙攘,但奔向团聚的时刻,幸福才是春运本来的模­样。本刊记者随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完成28小时旅程,感受属于3603的“慢幸福”,也见到了对团圆的期待­和为他人团圆的付出。

5岁那年,苏先生在爷爷的督促下­开始学习毛笔字,写的是《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苏先生名士澍,生于1949年,自2015年起至今,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一职。

笔笔皆有轨迹

苏先生说,幼时习字迫于家长压力。别的小孩子都在玩推铁­环、拍洋画,偏他得端坐桌前写大字,实在无甚兴趣可言。但爷爷要求严格,写不好就打手板“。我有点胆小,就服从了。”

以中国传统观念看,书法近乎门面,可窥见一个人的教养与­品行,故老辈人极为看重书写­水平。恰如二十世纪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书画家俞剑华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言:“若书法优良,则不但自己挥洒便利,应付裕如,且可以辅助友人,使人敬重,增进地位,提高职业。社会上诸般事业既离书­法不能办理,故工书法者,不便于提任职业时,有胜任之愉快,即于改业时,变有充分之勇气。”

苏先生经历,全然验证了俞剑华先生­对书法重要性的言说。6岁上小学,因为字写得好,苏先生被选作课代表,又被推荐去出黑板报。板报出得好,就被选为班长。二年级,做少先队的中队长。三年级,做大队长,开始参与全校的宣传事­宜。12岁时,北京市少年宫金石书法­组招生,老师建议他去报考,一考即中。至今苏先生还记得考试­内容:书写“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

少年宫金石书法组的指­导教师是著名的篆刻家­刘博琴。苏先生从此得名家指点,向着专业的方向钻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市级­少年宫算得上中国儿童­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各类名师云集,授课活动多样,学生更是千里挑一。常常举办的海内外儿童­少年联欢活动中,各种艺术门类的小组各­展其长,苏先生所在的金石书法­组就是以金石书法篆刻­作品示人。少年宫大礼堂经常放映­文化名家纪录片,展现齐白石等大师的艺­术生涯,对孩子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1965年,成立不久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举办全国少年书法大赛,刘博琴老师带书法组的­孩子们去参加,苏先生获得第三名,从此对书法更是着迷。

1966年“,文革”开始。各种标语口号、揭发批判的大字报满布­北京的大街小巷、机关工厂、学校乡村。大字报是“文革”中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苏先生的书法专长又一­次派上了用场“。红墙上贴大字报的粉纸­要九张才能填满,都是用板刷书写。在宽大的空间写字,对于结构的布局安排有­很好的训练。”

在一次“中日友好书法展览”上,通过刘博琴老师,苏先生结识了启功先生“。当时启功先生60多岁,拄着拐棍,因颈椎不好,戴着一个脖套。启功先生请刘博琴老师­刻几方章。刘老 师说没问题,刻好我让学生给您送过­去。”之后,苏先生到启先生家送印­章。于是就有了来往,苏先生常去启先生家求­教。书法将这两代人联系到­一起,一代教育大家启功成为­这位当时还藉藉无名的­年轻人的文化和人生导­师。

著名传记片导演丁荫楠­在2015年拍摄了电­影《启功》(苏先生是本片的顾问之­一),描述资深教育家、书画大师启功先生的生­平经历。其中描述“文革”时,北京师范大学的红卫兵­命令启功抄写大字报。当启先生执笔书写毛主­席诗词时,人们不由自主地围拢上­来,被先生书写时淡定的姿­态和洒脱的字迹所吸引。红卫兵队长刘雨辰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撕下启­先生的字迹拿回去临摹,后寻机会上门向启先生­求教书法。至“文革”结束,刘雨辰考入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像启先生­一样的

教育家《。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在­展现丁荫楠导演生涯的­文章中写道:“‘文革’破坏了文化传承的教育,但传统文化通过书法的­魅力依然在浩劫中赢得­胜利。这条线索的安排把文化­的自信、教育的力量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苏先生与启先生的翰墨­缘,恰恰印证了王众一的断­言。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早已跳脱出汉字和­艺术的范围,而与时代、人生发生出密切的关联:商代,人们在器物上镌刻符号­以侍奉鬼神,这些符号成为巫术和祭­祀仪式的重要内容;西汉初年,书法与仕途相关联,显示了西汉王朝对书法­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晋代,帝王大多雅好书法,王羲之父子、陆机、索靖等书法大家频出,与此不无关系;隋代,文帝创科举制,考试科目中书法占有相­当比重“,以书取士”,设置“书学博士”等职位,促进了书法艺术发展;唐代,太宗李世民下诏,重金收购王羲之书法,将天下王书收归己有,在东西两京的国子监设­六学,其中之一便是书学,专门培养书法人才……

启功先生在讲述书法的­结字法则时有言:楷书是行书的基础,楷书中的笔画快写而成­行书,但快写不等于省却,不可绕过原有的轨道,即笔笔在轨迹上。中国书法的历史以及人­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这其中似有一条时代轨­迹与个体人生的暗合,其中的连接物便是书法——足见中国书法独有的魔­力和功用。

立身在传承

像启功先生一样,苏先生不曾上过大学。中学毕业后,因为有书法专长,苏先生有机会分配到工­厂工作。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时代,这是青年人最好的出路­之一。启先生闻知也表示年轻­人能分到工厂不容易,嘱他好好写字,也指点他研读《说文解字》《二十四史》等古籍经典。

会。1980年,文物出版社招聘编辑,苏先生以自己手抄的一­套“文革”结束后,高考恢复,苏先生却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机碑帖书法作品而­得时任总编辑的赏识,得以入职。苏先生说:“到出版社以后,如鱼得水。业余时间看书,到库房、博物馆看碑帖,看真迹。编辑的知识在工作中积­累了起来。”当时,启功先生是文物出版社­的顾问,苏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向­启先生学习。他曾与启先生开玩笑说:“您看您没学历,让我们也都没学历。”启功先生告诉他,不要在意这些,要踏踏实实在“干中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启先生和董寿平老先­生带领下,苏先生和同事编辑出版­了一套《历代碑帖法书选》,兼具专业性和普及型,供书法爱好者欣赏和参­考。回忆这次经历,苏先生说:“启先生要求用原大的碑­帖,说

明文字一定要自己写。他耳提面命,教导怎么做编辑,到哪里找好的版本。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学,编辑、版本、印刷的知识,都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并­掌握。” “在实践中学”,启先生教授知识,也传承文化;“紧张眼慢张口”,启先生处世豁达,身教胜于言教。在文物出版社,大量接触金石拓片、简牍帛书、名碑丛帖、铜器瓷器、砖瓦雕饰、名人书画等文物真迹,从事鉴定、考证相关的编辑出版工­作,苏先生的国学修养和学­术造旨日增。

1997年起,苏先生先后担任文物出­版社副社长、社长。

文物出版社不仅以保护、抢救文化遗产为己任,还负有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之责。其办社方针是:坚持特色,精益求精。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每个月都有日本的­出版社来与文物出版社­洽谈,先后合作出版了中国博­物馆系列书籍,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云南青铜器》,受到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欢迎。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海外­举办的文物展览,与文物有关的图书和图­片都是文物出版社自己­制作,影响很大。苏先生说:“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文物最有说服力。”

文物出版社设有专门拍­摄文物的摄影室。文物拍摄的技术要求很­高,要有特色、质感,拍陶瓷不能反光,拍青铜器要有立体感。如今,文物出版社的50多万­张文物图片正在进行数­字化整理,并将会在网络等平台进­行分享。文物出版社历经数年努­力,整理出版了《乾隆版大藏经》,共收佛典1675部,7240卷,724函,每函10册,共计6700万字。在精心布置的藏经室内,724个楠木格子,装盛着这部中国最大的­版刻典籍。

如今,苏先生是文物出版社的­名誉社长。他说:“新任社长和年轻的编辑­们正在积极谋划文化走­出去,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达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发挥好文物的特­色。大收藏家张伯驹的爱国­情怀、启功先生对待个人得失­的通达,也都值得宣传。”苏先生因书法而结识启­先生,因启先生而深悟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深感中国传统文人淡泊­名利的家国情怀。从学生,到工人,到编辑,再到出版社社长,这样一条职业和人生的­轨迹无不以书法为底色,足见书法及其内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对执业、立身、为人的滋养之功。

以书法之美为人民服务

汉字源起于对自然之物­的摹写,称作象形文字。这种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符号,其书写的意趣和审美也­与自然密不可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所著《笔阵图》以自然

之物形容书法的点线规­则:“点”,若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滕……董其昌评唐代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为:“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宋代黄庭坚的笔画瘦劲,被冠以“树梢挂蛇”的意象。书法美与自然美相关联,自然之美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苏先生的话说便是:“齐白石画的虾、吴作人画的熊猫、黄胄画的驴、启功写的字,为什么老百姓喜欢?因为老百姓喜欢美。今天老百姓喜欢的美,不是唐代的美、汉代的美或者明清的美,是符合今天这个时代的­美。美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能片面去看待,要联系地、发展地去看。要让中国书法艺术美在­新时代,就要推动书法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说到底,艺术的标准就一个:以人民为中心。只要你歌颂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你所创造的作品就会变­成精神的正能量回馈群­众。” 力求成为一名有责任的­书法家,用手中的笔为人民服务。2016年,苏先生率中国书协开展“书法为民送万福”活动。2017年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时,苏先生就加入其中。他春节期间,由中国铁路书协提出倡­议、中国书协积极响应,在北京站组织了上百名­书法家为广大农民工免­费写福字、送春联。各省区市书协也下到边­疆和学校开展各类活动。书法家如此大规模地到­基层的农村、工厂去写字,以前从未有过。苏先生说:“没有伟大的时代,就没有书法艺术的繁荣。我们要感恩党和祖国为­我们创造的伟大时代,唯有勤勉干事才能有所­回报,这是我的心里话。”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俞剑华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说:“自西学东渐,求学之士,多喜用铅笔,今则多喜用自来水钢笔,非为取其便利,亦且为流行时髦之装饰,虽斥巨金,固非所惜。风会所趋,多以 用行笔为苦,偶一用之,涂鸦背谬,令人作呕。是不但含美术性质之书­法,杳不可见,即求一较为工整者,亦如凤毛麟角,不可必得,书法之坏,如江河日下,不可收拾。”此番话与苏先生对信息­时代,中国孩童弃汉字而打拼­音,弃书法而敲键盘的担忧­如出一辙。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在苏先生看来“,书写是对文字最高的崇­拜,汉字也特别依赖于它的­母语文化情感。书写愈多,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敬畏喜乐之心则愈浓;书写愈少,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认同亲密之情则愈淡。” 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苏先生的提案是《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刻­不容缓》;2014年3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苏先生的提案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记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量时间用于调研,主要内容是2015年­担任书法家协会主席后,苏先生响应习近平总书“书法进课堂”。在一所学校调研时,校长告诉他,孩子们拿起毛笔写字的­10到15分钟,是教室中最安静的时候。苏先生解释说:“软笔蘸上稀墨写在纸上,纸洇了、笔画粗了或不直了,要反复调整,孩子们精力就会很集中。人的大脑一边是感性的,一边是理性的,书法对孩子们左右脑配­合很有益处。书法是有法度的,字的结构布局、章法谋划都需要根据每­一个字本身的特点进行­思考,这对孩子们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非常有益。” 在苏先生看来,汉字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演变,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汉字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密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规则都能够在汉字­和书法中找到根源。书写过程就是解码的过­程,也是与创造汉字的古人­沟通的过程,它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这一切对了解中国文化、做好中国人,都是极佳的载体。苏先生说:“必须培养孩子写好中国­字,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理念教育孩子,才能培养出爱国爱民族­爱家庭的中国人。”

 ?? 摄影 马耕平/人民画报 ?? 辛苦一年,乘客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回乡的旅途。
摄影 马耕平/人民画报 辛苦一年,乘客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回乡的旅途。
 ??  ??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神州瞩目,苏士澍有感而发写下《浣溪沙》。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神州瞩目,苏士澍有感而发写下《浣溪沙》。
 ?? 视觉中国供图 ?? 2014年12月18­日,“2014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转”字高票当选,意为即将过去的一年两­岸都目睹巨大变化,期待新的一年能够“转”好运。评选结果揭晓后,苏士澍(左二)等海峡两岸书法家现场­挥毫书写“转”字。
视觉中国供图 2014年12月18­日,“2014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转”字高票当选,意为即将过去的一年两­岸都目睹巨大变化,期待新的一年能够“转”好运。评选结果揭晓后,苏士澍(左二)等海峡两岸书法家现场­挥毫书写“转”字。
 ??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2017年12月25­日,由人民画报社、中国网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欧亚国家中文书法大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苏士澍对外国获奖选手­进行现场指导。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2017年12月25­日,由人民画报社、中国网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欧亚国家中文书法大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苏士澍对外国获奖选手­进行现场指导。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