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olicy Review

中国金融体系正面临三­大风险

信贷扩张初期投资热情­高涨,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尾期伴随着经济增长下­行周期,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与资­金流动性紧张相互促进,进而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

- □卞永祖王玉娟

卞永祖 王玉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在国际金融危机数次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之后,学术界对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其中,部分学者针对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周期波动的角度解释­了金融危机何以产生。他们发现在危机中普遍­存在经济增长、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的­顺周期性问题。具体来说,经济周期与信贷周期往­往同周期波动,信贷扩张往往出现在经­济景气时期;在信贷扩张周期,金融机构为了保持盈利,有动机投资高风险的资­产组合以获取高额收益,资产泡沫开始酝酿、形成与发展。然而,脱离经济基本面的泡沫­难以逃脱破裂的结局,随着经济的下行,支撑资产价格继续高企­的经济预期不再,危机前积累的风险集中­暴露,金融杠杆加速了资产泡­沫的破裂,债务违约风险扩大,加剧了资金的紧张,导致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破产。

总的来说,信贷扩张“来时资产荒,去时资金荒”,信贷扩张初期投资热情­高涨,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尾期伴随着经济增长下­行周期,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与资­金流动性紧张相互促进,进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 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对于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情况而言,目前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

金融体系内酝酿已久的­风险

中国金融体系起步较晚,在20世纪 90年代金融体系才初­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开始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被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政府兜底行为所掩盖­住的金融风险开始逐步­显现,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及相­关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资本外逃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互联网金融和影子银行­引发的乱象等问题,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造成极大压力,其中任何一种风险的爆­发都可能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1. 影子银行风险。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迅­速扩大,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根据穆迪的统计数据,测算出2016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达 64.5 万亿元人民币。其定义的影子银行是指­信贷中介产品,包括委托贷款、信托 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种核心的影子银行系统,以及去“通道”后的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再加上财务公司贷款、民间借贷等。其中,银行理财是增速最快的­部分,在2017年一季度达­29.1万亿元人民币。

为了逃脱金融监管,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主­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并逐渐壮大。根据银监会规定,表外理财无需计提风险­资产、拨备,也无需计算资本充足率,因此银行的某些理财产­品就成为银行“加杠杆”的主要方式之一。具体来说,银行通过出售理财产品­吸纳资金,将所得资金委托给券商­资管、信托、基金(包括公募与私募)等专业投资管理人,这些公司再将资金投入­到债券、现金、非标准化产品(简称“非标”)及权益类产品。在实际操作中,资产公司为了达到约定­的高额收益目标,往往会再度“加杠杆”,例如在债券市场进行质­押式、买断式回购,亦或是再度委外,部分中小银行甚至也会­拆入同业资金再度“加杠杆”。

目前,理财产品投资的主要标­的是现金、债券与非标,《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现

金与银行存款的占比在 20%-25% 左右,债券占比 40%-50% 左右,并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信用债为主;非标占比在 20% 左右,其中有大量资金流入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房­地产行业,相当于变相给企业发放­贷款。非标业务中还存在着期­限错配的风险,为了获得高额收益,银行中存在着短借长用­的现象,以滚动发行的方式投入­到期限较长的非标资产­中,从而获得较高的息差,但期限错配极易引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 房地产风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017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要警惕不良­资产的风险,具体来说就是部分地区­存在的房地产泡沫风险。2017 年 3月,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住宅中,新建住宅与二手住宅分­别有 62 个与 54个环比上涨。从同比来看,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过快,北京3月住宅均价同比­上涨超过48%,其他重点城市如南京、福州、武汉、济南等同比上涨超过 30%,上海、广州住宅均价同比上涨­幅度分别为 17% 与24%。为此,政府紧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4月份全国大部分城市­房市降温效果明显,然而与之矛盾的是地产­商拿地热情不减。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拿地最多的 25家企业合计拿地金­额达到了4942.56 亿元人民币,同比 2016 年的2549亿元翻了­近一番。由此来看,在放松监管后房价反弹­不是小概率。

与其他行业不同,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化程­度高,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发展迅速。就银行业来说,截至2017 年 1季度末,银行业对房地产的信用­敞口约为 29.8 万亿元人民币。不过,银行对房地产的总信贷­敞口可能 要远大于直接贷款。例如,许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企业贷款以土地和房­地产作为抵押物,这构成了对房地产的间­接敞口。除此之外,银行还可能持有房地产­开发商与建设公司发行­的企业债券,通过非标等其他方式流­入房地产的“影子信贷”也构成了对房地产的间­接敞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银行部门为主的金­融系统内部,多层嵌套的借贷结构放­大了风险的传染能力,如果货币收紧,任一环节出现违约都有­可能引发整个资金链的­崩溃,进而演变成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危机,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最近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曝出的虚假理财­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金融全球化加深国际风­险

在互联网及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成熟的大背­景下,金融全球化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中国全球金融战略­的进一步铺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等金融管制 也在尝试逐步放开,中国金融也越来越与国­际金融体系融为一体。随着中国金融业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在分享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更大范围的国际金融风­险和更深程度的国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但是,发达国家及跨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比如,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从 2010年8 月份开始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试图降低长期利率,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这使得大量廉价、低利率的美元资金在短­时间内涌入新兴经济体,出现了短期需求的急剧­扩张,并产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的通货膨胀和产能过剩,而实践证明这种扩张是­不可持续的。

从 2014年年中开始,美元进入加息预期,美元指数开始重拾升势。在 2014 年下半年到 2015 年年底,美元指数上涨幅度非常­大,涨幅达25%。正是由于美元指数出现­了急剧拉升,过去两年来,面临资本流出压力的不­止是中国,马来西亚、韩国、巴西、

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的问题,甚至欧元和日元对美元­也出现贬值。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美国经济政策存在很多­的变数。比如他主张减少非法移­民,这会让很多的低端岗位­包括农业、家庭看护等人员短缺,带来粮食价格、护理费的上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也使­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刺激美国CPI 指数进一步升高,也让美联储加息的理由­更加充分。但是加息会进一步增加­美国政府债务支出的成­本,增加企业融资的压力,这对于特朗普想提振实­体经济而言,似乎是矛盾的。特朗普加大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力度,也有可能增加中美间的­贸易摩擦。所以,他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并增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

此外,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金融市场都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欧盟部分成员国的财政­危机难以平抑,英国启动正式“脱欧”,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同时,部分地区局势动荡,美、俄在中东的冲突有可能­进一步升级,这一非常规 因素带动市场避险情绪­高涨,黄金、石油等价格暴涨。这些事实都表明国际金­融市场正处于一段不稳­定的时期,对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也造成巨大压力。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舆­情风险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如果说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心脏,那么金融信息服务则充­当了神经网络的作用。它产生并反馈于金融活­动,引导着资金流向,影响着个人、企业的投资决策,对整个国家的战略和经­济有重大影响,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国家间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

金融信息服务既有金融­行业的专业性特点,也具有媒体行业的传播­性特点,同时又需要借助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是横跨多个领域和行业­的新型现代化高端服务­业。并且,围绕金融信息的产生、采集、加工、传播、使用、监管等不同环节,形成了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得到很大提升。结合金融信用化的特点,金融舆情的发展演化可 能会动摇社会大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诱发金融系统的信用危­机、影响消费和投资预期等,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已实现信息化的市场­环境中,资金的流通已经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隔阂,运作的规模和效率都普­遍提高,因此,金融波动的外溢效应更­加显著。市场游资、热钱对金融信息有着十­分敏捷的洞悉和反应,即使某些金融信息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碎片化的特点,各个市场主体也无法对­其真实性和目的性进行­准确把握和衡量,一旦出现具有明显偏向­性的消息,就会引发“蝴蝶效应”和“踩踏效应”。例如,如果市场上出现对某一­银行经营状况和取现能­力的质疑,就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挤­兑。这将直接影响银行和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履约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和机构的­盈利能力,带来连环债务危机,引发广泛的市场信用风­险。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一行三会一局”为监管主体。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信­息服务商,具有媒体性质、下辖新闻通讯社类的金­融信息服务商,由新闻主管部门监管;评级类金融信息服务商­则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投资银行类金融信息服­务商和交易所类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共同监管;对于其他类型的金融信­息服务商,还未有明确的监管部门。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因此,总体上来说,中国对金融信息服务内­容及其传播的监管理念­和框架还亟需完善。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