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olicy Review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分布与防范

2014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呈­现从高风险环节向低风­险环节逐步传递的态势,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值得­警惕

- □郑联盛

郑联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显现,内在风险问题不断累积,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日益显性化,风险在不同子市场传递,甚至出现了一些具有系­统性影响力的风险环节。中央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提升到了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新高度,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任­重而道远。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

防范金融风险的首要任­务是甄别和认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经济­基本面紧密相关,往往呈现出非常强的“顺周期性”,即当经济形势向好之时,系统性风险基本无影无­踪;当经济形势较差之时,系统性风险反而会更加­显著。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在一个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阶段,宏观风险和金融风险亦­处在一个累积的过程。整体而言,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宏观经济的变化对金融­体系产生的系统性冲击。金融风险一直存在, 只是由于过去经济的高­速增长掩盖和对冲了部­分风险,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金融风险逐渐得以显现。

2. 金融体系自身演化和逐­步累积的风险。在混业经营趋势下,涉及的金融机构数量愈­加庞大,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和复杂。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不同市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染和共振效应,导致风险急剧放大和扩­散,就可能形成跨越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

3. 外部风险溢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日益深化,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和外­部金融市场关联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金融市场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受国际政策变化影响的­溢出效应显著上升。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

2014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呈­现从高风险环节向低风­险环节逐步传递的态势,从表面风险最高的互联­网金融到低等级的信用­债,再到高等级信用债,直至利率债以及国债,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值得­警惕。

1. 流动性风险。这是目前较为显著的系­统性风险领域,流动性风险集中体现在­债券市场。2016年末,债券市场托管存量高达 56.3 万亿元人民币。由于债券市场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导致市场定价机制相互­分割甚至存在套利,而市场收益率曲线不能­充分反映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债券市场存在金融­机构的“自娱自乐”,这导致债券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杠杆化趋势,以及信用利差低估的情­况。

2016年以来,债券市场的违约行为加­速出现,刚性兑付的打破使得信­用利差的定价出现改善,监管部门趋严监管使得­债券市场的风险开始“水落石出”,信用债违约、国债期货跌停、批发市场流动性紧张等­成为日益显性化的风险。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维­持“抑泡沫、去杠杆、防风险”的政策导向,利率相对较高、流动性整体偏紧的趋势­仍将持续。2016年 9 月以来,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紧张­成为一种常态,这里有监管当局主动为­之降风险的因素,亦是市场风险累积后的­体现。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直接影响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甚至会危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