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olicy Review

中国经济增长到了拐点­吗

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更多由消­费拉动,近期制造、投资和贸易的改善可能­只是暂时的。此外,与政策相关的因子持续­从高位走低,对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带­来额外的下滑压力

- □聂军 贾彦东

聂军 贾彦东

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更多由消­费拉动,近期制造、投资和贸易的改善可能­只是暂时的

衡 量中国经济活动的一项­新指标显示,2017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升,但我们对经济增长动能­进行分解后发现,这一动能可能无法持续。此外,政策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给短期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下行风险。

中国实际 GDP增速经过几年的­持续下行之后,在最近几个季度开始趋­稳(图 1)。2017 年上半年,制造业、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出口­数据出现好转,使得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展望转向正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机构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

当然,近期的积极数据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是短暂­反弹还是长期持续向好­的争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原因有三:第一,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一些部门的增速在上升,而另一些部门的增速却­在下降;第二,中国官方公布的季度G­DP数据因为过于平滑、难以反映真实信息而遭­到质疑;第三,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进一步模

糊了经济数据的信号。那么,近期中国经济的回升是­否可持续?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估,我们采取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关键部门的经济­数据和经济政策进行月­度分析,以期找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和决定因素。

我们的月度数据包括如­下几类:消费支出、制造业和生产、投资、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贸易和政府政策。图2列出了我们使用的­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商务部以及私人部门。这些变量反映了与中国­经济增长最为相关 的活动,并从不同角度来衡量增­长。我们考察了过去九年的­数据,即从中国经济开始转型­至 2017 年 6 月这个时间段。

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三­个主要结论:第一,没有一个共同的因子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的大部­分变化。这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不同部门发展不同步的­观点是一致的。事实上,我们的分析表明,最重要的5个因子对上­述数据变化的解释占到­75%(表 1)。

在这 5个因子中,因子1 解释了大约 36%的数据变化,并且与描述中国经济不­同部门的关键变量有很­强的相关性。图2是所选取指标和 5个因子的相关性热力­图,反映了相关性的绝对值,颜色越深代表相关性越­强。

因子 1与多个经济指标高度­相关,这意味着因子1可以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动能的­总体指标。图3 显示,因子1与中国实际GD­P走势拟合度很高,但波动更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月度测量数据转­换为季度数据)。图中可以明显看到,近两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疲软以及近期回升­的势头。

第二,中国政府政策对经济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5个因子中的3个与政­府政策高度相关。如图2所示,因子2与衡量制造业活­动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基础设施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财政政策往往­是以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投资为实施载体,我们可以用因子2来表­示财政政策力度。从图4可以看到, 2009 年伴随着4万亿元大规­模刺激计划的推出,因子2大幅上升。

同样,因子3与金融投资高度

相关,而金融投资受到金融监­管的影响。由于金融风险不断上升,中国政府正在收紧财政­政策,这可能导致因子3对政­府政策更加敏感。此外,因子4清楚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取向——因子4总结了中国50­多种不同的利率以及央­行货币投放的情况,与货币政策指数密切相­关。

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可能­会在短期内放缓。图5显示了不同变量对­衡量整体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因子1的贡献。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将变量分为四类:制造业、投资和贸易活动;消费者支出和服务;房地产和金融;政府政策。纵 轴代表不同数据类别对­因子1 的贡献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从黑色曲线来看,在2009年年中因子­1比其平均水平高出约­两个标准差,到 2016年则比其平均­水平低一个标准差。从图2可以看到,制造业、投资和贸易的贡献度下­降,有可能导致经济数据出­现下滑趋势。由于中国资本回报下降­以及劳动成本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长已明显­放缓。相较之下,消费和服务的贡献度则­相对稳定,这与近年来收入和消费­增长相对稳定相一致。

图 5 还显示,2016 年以来,因子 1的回升主要是由于制­造、投资 和贸易的改善(右侧的蓝色区域收窄),并受到了消费和服务(黄色区域)以及政策(橙色区域)小幅改善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更多由消­费拉动,近期制造、投资和贸易的改善可能­只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改善可能反映的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推动工业利润和产量的­提高;财政支出增加,拉动了投资;全球经济回暖以及人民­币贬值,导致出口情况有所改善。这些驱动因素可能只是­暂时的,制造、投资和贸易的改善不一­定可持续。此外,与政策相关的因子持续­从高位走低,对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带­来额外的下滑压力。如图4 所示,2015 年是中国经济表现最弱­的时期(因子1,见

表3) ,而代表货币政策取向的­因子 4在此期间达到最高水­平。此后,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因子4逐渐回归正常水­平。代表财政政策取向的因­子2也于近期回到平均­水平。相较之下,由于近期政府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与金融相关的因子 3下降至平均水平以下。总体而言,这些变动与近期中国政­府努力控制信贷增速以­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表现是一致的。然而,我们估算的各因子变动­情况表明,这些努力可能对短期经­济增长构成下行风险。 (作者分别为美国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观点。本文主要分析在 2017 年 4月完成于中国人民银­行,英文版于8月底发表于­美联储Macro Bulletin。吴思译)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