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olicy Review

大数据时代:重议计划与市场

- □晏智杰

数据是重要的,但不能成为转变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就会得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

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会促­进社会变革,但它替代不了社会变革­本身 有人将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咎于市场化改革,甚至提出要回归计划经­济。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计划与市场之争,早在20世纪 30年代关于计划与市­场的那场著名论战中,就已经在理论层面上得­到了解决;20 世纪 90 年代初,长期实施计划经济的苏­联轰然解体,则在实践上为那场论战­作了结论;中国近 40年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即使是初步的,也可以说为这场世纪之­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就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一定进展、亟待深化改革之际,却传出了大数据可重振­计划经济的声音,这不免令人感到意外。

据媒体报道,著名电商阿里巴巴的创­建人马云提出,过去100 多年人们都崇尚市场经­济,但未来30年会发生很­大变化,究其原因就在于新技术­让人类有了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让人们能够规划和预言­市场,使市场更加智能化,从而得以做大计划经济。

无独有偶,据媒体报道,四川大学的王彬彬和四­川省社科院的李晓燕联­袂撰文认为,一种混合经济可以建立­在计划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之上。更加自由的数据流动可­以治愈让计划经济黯然­失色的诸多痼疾:权力过于集 中、寻租腐败和非理性决策。大数据提供的细节还能­使计划人员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选择。大数据可以提高企业和­政府管理系统的效率。就规划基础设施和管理­医疗系统而言,大数据可带来更合理的­资源配置。

在笔者看来,上述观点是计划经济思­维在当今中国社会有所­回潮的一种表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鉴此,值得重新审视和探讨计­划与市场这个老问题。需要聚焦的问题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否需要重新定义?计划经济是否较之市场­经济更优越?中国是否应该由此改变­原定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全面改革计划?大数据等高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核算”到“数据”

认为大数据时代来临会­导致计划经济回归,这种说法给人的第一冲­击和印象,就是把数据的获取和利­用看作是影响和选择经­济体制的关键或决定性­因素。这种思路和观点让人不­禁想起上文提及的那场­计划与市场之争,就是把经济核算看作经­济体制的关键因素甚至­是决定性条件。我们知道,当时米塞斯正是立足于­这一点向计划经济制度­发起挑战。随着那场论战的落幕,也留下了经济核算是实­施计划经济最大难题的­观念。

有所不同的是,米塞斯说的是经济核算,现在人们说的是数据;米塞斯立足于经济核算­论证计划经济的无效性­和市场经济的合理性,现在一些人则是立足于­大数据要论证计划经济­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这些论者的逻辑也许是,如果过去因为经济核算­的需要不能不搞市场经­济,靠市场配置资源,那么现在借助大数据这­个有力工具,不是可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实施计划经济或者计划­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吗?

如果这样想,那就是把一个本来复杂­的命题不适当地简单化­了,

过高地估计了资源配置­的工具和方法的作用。事实证明,核算问题固然重要,但远非实施计划经济的­关键。同样,数据是重要的,但不能成为转变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否则就会得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

实际上,米塞斯等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不仅指出由于取消市­场、没有市场价格、没有竞争、没有真正的货币,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经­济核算和管理,计划经济势必落空;而且指出,随着生产资料国有化,排除了个人利益,也就失去了促使人们发­明创造、改进生产、加强管理和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实践证明,米塞斯的这一论断是极­具说服力的。

计划经济的逻辑和条件

如果说大数据势必导致­计划经济回归,那么首先回归计划经济­制度的应该就是美国。美国是最先步入信息化­时代的国家,在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领域一直引领全­球。利用大数据治国,美国政府也早已先行一­步。大数据已经并将给美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然而断定这种变化不是­朝着效率更高、更优的方向前进,而是倒退到与此相反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否有违客观规律?

我们还要指出一个与之­相悖的历史事实,这个事实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实施计划经济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大大促进了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但计划经济体制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巨大缺 陷和弊端,集中表现为效率低下和­体制性腐败,使之最终沦为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制度性­障碍。这是促使中国义无反顾­地告别计划经济、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深刻根源。

两点质疑

如今,中国在现代市场经济道­路上取得一定进展,有人却呼唤回归计划经­济或者建立计划主导型­市场经济。

如果历史或现实可以证­明,推行这种制度效果极佳,能够实现“三个有利于”,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否则,该如何理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又应如何理解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断,因缺乏制度保障,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同样,因为缺乏制度约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体制­性腐败或寻租式腐败。认为运用大数据就可以­将这一切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和弊端一扫而光,从此实施理想的计划经­济制度,是不现实的。

就算抛开上述一切不谈,这种妄图回归计划经济­的呼吁和论证又有几分­可行性?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一个人说了算,如何保障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使之不受个人专断和官­僚体制的负面影响和支­配,这本身就是难解之题。其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如何及时准确掌握消费­需求数据,是比按照人为计划掌握­生产需求更困难的课题,消费者很难对尚不存在­的产品提供需求数据,这样的大数据难以为创­新 提供可靠依据。

小结

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制或制度是什么?可以有把握地说,是以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为基础,辅以科学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的体制。历史事实证明,从根本上说,信息化同人类社会此前­经历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一样,其本身就是这种体制和­机制的产物,它的各个阶段都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可以预期,这种体制还会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

中国应该走怎样的道路?纵观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和现实,同样也可以有把握地说,坚决革除计划经济体制­的诸种弊端,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服务­和调控等作用的体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上仍是体制问题。当前存在的产能严重过­剩、库存过剩、杠杆率过高以及高成本­等问题,旧体制难辞其咎。解决之道仍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走创新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深化国企改革。有人将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咎于市场化改革,甚至提出要回归计划经­济,这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也不合乎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