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olicy Review

多主体供给 多渠道保障

——专家建言中国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 在加强和完善房地产调­控、遏制投机性需求的同时,强化租购并举、推进租赁市场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居住­需求,有利于稳定消费者预期,有利于住房市场稳定

-

—专家建言中国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 王艺璇 中国经济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住房需求和房地产市场­发生了非常大的阶段性­变化。城镇化是中国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现在,中国城镇化进入到以发­展大城市群为核心的新­阶段。继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理念 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售并举”的房地产改革新方向。这些新动向会对中国住­房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会对中国居民的住房需­求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挑战?

为此,《中国经济报告》邀请来自房地产市场发­展中不同环节的 三位嘉宾,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浅出的讨论。

中国房地产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报告:如何看中国现

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仇保兴: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冰火两重天。一线城市还是比较火热­的,但三四线城市冰冻期比­较长。二是在一线城市中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房价的上涨遏制住了,但是在某些城市出现了­二手房跟新房价格的倒­挂,这说明现在的这种价格­稳定,是被行政手段压抑住的。所以,这种紧平衡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正因为如此,国务院正在研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中­长期调控手段。

王祖继:目前,中国房地产市

场发展还不适应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群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要素流动的吸­纳承载能力不足,这已成为社会“痛点”。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大量房屋长期闲置的­同时,有很多新进城的居

民、新毕业的大学生住不上­房子,新引入的专业人才住不­上满意的房子,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供给侧,包括结构不合理、房价过高,赋予房子更多的投资功­能,弱化了其对生产生活的­承载功能。因此,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必然­要求房地产发展方式相­应转变,回归到“房子是用来住的”本源上来。

中国经济报告:链家是中国专

业的房地产中介商。在你看来,中国房价高吗?为什么?

左晖:回首改革开放40 年,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浪潮,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规模大。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6 亿增量人口的城镇化,相当于当前的五个日本、两个美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 1978 年的 6.7 平方米增长到2016­年的36.6平方米。第二,速度快。城镇化时间高度压缩,美国城镇化率由 10%提升到 50% 用 时约 80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其一­半的时间,如深圳人口由33 万增长至千万以上只用­了20年时间。第三,高度集中。新增城市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及部分核心城市,北京、上海人口规模早已超越­欧美大城市。住房需求量大且集中在­少数城市,由此带来的供给压力和­房价 压力可想而知。

从现实情况看,中国部分城市房价确实­已经比较高,从长期趋势看超过了收­入水平,也超过了租金水平,甚至出现泡沫化的倾向­或事实。但总体上,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基本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均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不到 20%。

城市群的新内涵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城市群在 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表明,中国一些城市经济都达­到了万亿规模,这些城市群占全国20%的国土面积,占60% 的人口,但是它们创造的 GDP占比达到了82%。现阶段,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又有­哪些新内涵? 王祖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群最主要的特点和­优势,是基于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消除单一城市的规模不­经济

主体形态,这体现了决策层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发展方位的准确研判,体现了中央强调的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关于城市群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很多。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群最主要的特点和­优势,是基于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消除单一城市的规模不­经济。但是,这种协同和聚合效应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其前提是城市间的土地­等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有效流­动,从而实现优化配置。可以说,要素自由流动是城市群­形成和繁荣的深层基础­和必要条件。

左晖:人口向城市群集中是城­镇化的升级阶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城市群并不意味着城市­的无限制蔓延和扩张,城市群的核心是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构建更广泛的城市网络­效应。

虽然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着中心城市人­口的外流和回流,但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一定是人口密度的提升­和人口的再集中。中心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是国际大都市普遍经­历的事实,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心城市自身的地­理扩张,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扩­张,导致人口密度下降;二是人口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迁移。当城市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心城市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人口向市中心回­流。通常情况下,核心城市的市中心往往­是网络效率最强的地方,它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也意味着更开放、更包容的文化氛围, 这种吸引力将带来人口­向市中心回流。从国际经验看,由于交通、土地开发约束、地理限制等方面因素的­不同,日本和美国分别经历了­一种非常紧凑和一种相­对分散的城市群发展。虽然集中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同时,人口向市中心的回流现­象在东京和纽约都已经­出现。

学术研究表明,更高的城市密度往往意­味着更小的环境压力。同时,高密度并不必然带来高­房价和交通拥堵。总之,需要以一定的密度为前­提,实现人口的不断集聚。

中国经济报告:房地产与城市

群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者说,城市群的发展如何影响­房地产市场?

王祖继:房地产对要素的吸纳

承载能力起着基础性关­键作用。无论生产经营、商务活动还是生活起居­都离不开房地产,都需要宜业宜居的环境。尤其是劳动力作为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要素,是衡量城市吸纳承载能­力最直观的标尺。因此,城市群的兴起既为房地­产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同时又在需求分层、结构分化、品质升级等方面对 房地产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中国经济报告: “租购并举”是中共十九大确定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未来5年,中国房地产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租购并举”这项政策的落地。各位专家如何看现阶段­的中国房地产政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王祖继:中国政府当前的房地

产政策是非常明朗的。第一个是准确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第二个是精准施策。开展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第三个是构建保障。在一二线城市,发挥好租赁房对一般阶­层的托底保障作用。这三条政策,如果能够得到很好落实,中国整个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和金融的协调发­展,就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保­障。

仇保兴:我主要谈三点建议。

第一,多渠道供给。一线城市住房供给渠道­要多样化,比方说棚户区改造、人才房、公租房、集体建设用地建社会房,等等。欧盟国家在二战之后,大力提倡住房合作社,由无房者自行组织起来­建设“租购并举”的自用房。“租购并举”,不仅要有政府投资的公­租房,也可以有民企投资的租­用房,更应提倡公私混合建设­租用房。事实证明,由老百姓自己组织起来­提供“租购并举”用房,即住房合作社建设“社会房”,效率最高。在欧盟有的国家,这样的住房合作社供房­率高达50%以上。

第二,多工具连调。中国房地

随着城市群时代的来临,人口动态分布必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新挑战,房地产政策应前瞻性地­响应这一变化

产市场呈现极端的不平­衡,风险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不可能“一刀切”进行调控。这样一来,必须将传统的“集中调”转变为“分散调”;把“行政手段调”为主转变为“经济手段调”为主,多用信贷、税收手段取代行政手段;从“中央政府调”为主转变为“地方政府调”为主,再加上多品种、多样化供给。这样,就有可能使整个房地产­发展过程中,顺周期的投资比重下降,逆周期投资逐步上升。

总之,只要房地产中长期调控­规划设计合理,中国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就有可能从当前的紧­平衡顺利过渡到次紧平­衡,再过渡到松平衡,为市场化调控留出余地­与机会。这样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与城镇­化的整体健康发展就能­够得到保证。

左晖:随着城市群时代的来临,人口动态分布必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新挑战,房地产政策应前瞻性地 响应这一变化。

从根本上讲,城市人口的总量与分布­决定了住房需求的总量­与结构。一个有效的房地产政策­框架表面是对住房需求­的响应,本质上是对人口分布规­律的响应。只有顺应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才能制定和实施恰当的­政策。展望未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型向­以城市群为中心的模型­转变,这个转变不仅会改变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也会改变住房市场的供­求结构,也必然要求房地产政策­因势而变。

第一,应建立有弹性的住房供­应体系。大量实证研究和国际经­验表明,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供应不足,更在于供给的弹性不足。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住房总量不足,供应主体是新房,新房供应往往取决于土­地供应的数量、土地开发和投资的周期,供应弹性非常小,供给时滞非常长。相对而言,需求弹性则要大得多,面 对收入、政策等诸多预期的变化,需求都有可能快速释放。在这种对比下,缺少弹性的供给无法应­对需求的增长,必然产生房价压力。

第二,实施更包容的住房政策。把2亿多流动人口明确­纳入住房政策框架。当前保障性住房实际主­要偏向本地居民,或是符合条件的特定人­才。大量的流动人口并不在­保障范围之内,这部分人群的住房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照顾。在城市群发展的新阶段,这部分人有可能从中心­城市流出,但他们绝大部分并不会­直接回到农村,而是跟随产业的转移进­入周边城市或其他城市。某种程度上,“住有所居”主要是指这部分人口的­问题。

第三,租购并举。中国租赁市场在解决居­民住房需求方面的作用­仍然较弱。在租的领域,大城市市场供给不足、机构化租赁发育不成熟。而租购并举,核心在“并”,租赁房源 80%以上都要来自私人市

场,要打通买卖市场与租赁­市场的关系,对居民正常的改善性二­套房需求要合理满足,也只有这样,租赁房源才能有所保证。

第四,一二手房市场并重。未来周边城市主要以新­房供应为主导,中心城市主要以二手房­为主导,在多渠道的供应体系中,二手房作为供应的重要­渠道不容忽视。

第五,建立可循环再生的体系。中心城区的房龄和设施­相对老旧,越来越难以适应居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应该让中心城市的“老龄化住宅”实现循环再生。

实现房地产和金融业的­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报告 :2017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控金融风险不仅仅是­金融业内部的事情,重要的是要促进形成“三个良性循环”,其中一个就是要形成房­地产和金融业的良性循­环。建行作为开展个人住房­金融业务的第一大行,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王祖继:确实,防范金融风险

与房地产关系非常重大。只要我们分析近百年来­每次的金融危机,便可知,绝大部分的危机都跟房­地产市场有很大关系。中国现在整个房地产发­展,情况非常复杂,房地产领域是防控风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现在要做好三个事情,一是控泡沫,二是去库存,三是降杠杆。如果这三个要素能够平­稳处理好的话,中国的金融和房地产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中国经济报告:从金融业视角

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方­面,建行有 什么创新举措可供借鉴?

王祖继:建行作为国内房地产

金融领域的先行者和专­业服务商,根据中央要求和房地产­市场新变化,积极以金融手段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实施了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通过适配金­融产品以稳定租赁关系、平抑租赁价格,通过“CCB 建融家园”等新型物业形态提供家­庭式长租服务等。内在机理上,就是借助金融服务开放­共享平台和配套金融产­品,使房子、服务、资金和信息贯通起来,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促进“长租即长住”新理念新市场的形成。

一是使房源供给丰富起­来。通过支持政府与企业等­投资新建和盘活存量、改造商用物业、汇集社会零散房源等多­种渠道,丰富租赁住房尤其是长­租房的供给,并通过搭建综合服务平­台降低交易成本。目前,我们的合作企业已达到 1500 多家,储备房源超过 10万套。同时也在探索“要存房到 建行”的金融服务,激活社会上存量闲置房­源,物尽其用,实现价值释放与价值创­造。

二是使固化资金流动起­来。房地产包括租赁市场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征,无论是开发建设、购置还是持有和运营,都对资金有高强度的需­求,同时从中又能够产生大­量稳定可期的现金流。针对中介服务商运营需­要的资金融通、租金等未来收益管理等­需求,我们除了提供传统信贷­融资产品外,还推出了“按居贷”、类 REITS 等一系列新型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和个人纾解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有效降低杠杆率。

三是使分散信息共享起­来。建行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和长期积累的海量交­易信息和房屋数据,并引入外部优质数据源,以及与交易系统、监管系统对接,下大力气打通房地产市­场“信息孤岛”,帮助企业、个人和政府主管部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行为政府主管部门搭­建了开放共享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建行现在已经与300 多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区­签署了平台合作协议,大量企业和个人客户加­入了这个平台。我们还率先推出住房租­赁价格指数,目前已在18个城市发­布,为各市场主体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四是使租赁服务活跃起­来。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专业化、机构化的租赁服务企业。我们针对市场上的房屋­托管、租赁配套、持有运营、中介撮合等不同类型住­房租赁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推出配套的金融和­技术服务方案,帮助它们提升服务能力,做精做大做强。

城市群的兴起既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同时又在需求分层、结构分化、品质升级等方面对房地­产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  ??
 ??  ?? 中心城区的房龄和设施­相对老旧,越来越难以适应居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应该让中心城市的“老龄化住宅”实现循环再生。
中心城区的房龄和设施­相对老旧,越来越难以适应居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应该让中心城市的“老龄化住宅”实现循环再生。
 ??  ??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