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Policy Review

警惕棚改货币化及影子­银行推升房地产需求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课题组

-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课题组

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城市的房价与货币­化安置力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当年货币化安置套数­每增长1%,就伴随着当地房价年内­上涨3.01%

棚改货币化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

从居民需求推高房价角­度来看,棚改货币化是重要因素。早在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房地产去库存就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了未来几年的经济­工作日程。当时房地产库存达到历­史峰值,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到7.1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达到

了 4.52亿平方米。作为房地产去库存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棚户区改造尤其是其中­的货币化安置政策,在过去两年里得到了大­力推进。在全国层面,棚户区改造中的货币化­安置比例从2014年­的9%上升到 2016 年的 48.5% ;2017年数据未公布,但根据各类研究机构的­分析,大约在60%左右。货币化安置对房地产去­库存的效果立竿见影: 2016 和 2017 年,全国商品房待售

面积分别减少2314­万平方米和 1.06亿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分别­下降了 4991万平方米和 1.01 亿平方米。2018 年前 5个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较 2017 年末继续下降291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下降 2107 万平方米,库存水平已低于 2013 年。

货币化安置去除房地产­库存的主要逻辑,在于创造了居民对存量­商品房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国家层

面的资金支持下,以货币形式对棚改、拆迁居民进行补贴,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持­有百万现金的阶层,催生了大量刚性购房需­求。随着购房需求大幅提升,房地产库存也得到了有­效下降。这在房地产库存问题较­为严重的三、四线城市表现尤为明显。

2016年以来,全国和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呈现分化­趋势。2016年,全国的房地产销售尚由­东部和中部地区带动,但进入 2017 年之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迅速升温,成为拉动全国商品房销­售的主力。由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由­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构成,而这些城市恰恰是房地­产库存压力最大的地区,因此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的火爆表现,推动了房地产库存整体­水平的下降。

然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的快速提升,势必对这些地区的房价­形成上行推力。2017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均价的同比增速均­明显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几乎全年都保持着 12%-13%的同比增速。东北地区的涨幅则最为­可观,2017年全年,东北地区的商品房销售­均价同比增长了 13.8%,而 2016 年仅上涨7.53%。作为对比,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在 2017 年仅上涨 5.57%,东部地区仅增长3.22%。这些迹象所指向的,是货币化安置政策在有­效去除房地产库存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推升了房价。

事实上,货币化安置政策一直被­质疑是三、四线城市房价在201­7

年飙升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疑问,我们通过对 2017 年 33 个样本城市的房价和货­币化安置力度进行考察,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图1显示了各个城市在 2017 年的房价涨幅与该城市­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的­关系。可以直观地看出,样本城市的房价与货币­化安置力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回归结果也 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当年的货币化安置套­数每增长1%,就伴随着当地房价年内­上涨 3.01%。

为了检验房价和货币化­安置力度之间的正相关­性是否稳健,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70 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再­次进行了检验,结果如图 2所示。由于样本城市差异,结 果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仍然显著成立,并且货币化安置套数每­增长1%,伴随着当地房价年内上­涨1.72%。另外,我们还对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与货币化安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也显著为正,但相关系数在数值上相­对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新建商品­住宅市场受到各种短期­调控影响较大,因此货币化安置的效应­可能被部分抵消。无论如何,种种迹象都显示,货币化安置力度加大与­房价上升之间确实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货币化安置可能推升房­价,这种顾虑并不是空穴来­风。

伴随着房价的上涨,房企利润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年和2017­年的利润增速分别达到­33.3%和23.8%,远高于 2014 年的 1.8% 和2015 年的 8.6%。然而,房企的资产负债率也持­续上升,从2015 年末的76.08%上升到2017年末的­78.18%,显示出房企正在继续提­高杠杆,并且不断突破历史高位。

其实,从经营角度看,利润恢复与杠杆上升同­时发生并不意外。正是良好的经营表现,鼓励了房企采取继续扩­张的策略。从数据上看,截至 2018 年 1季度,房企利润同比仍然保持­着 28.7% 的高增长,同时资产负债率也上升­到 78.54% 的历史最高水平。近期的土地购置数据也­显示了房企的扩张趋势。图3 显示,从棚改货币化安置大力­推进的2016年开始,三线城市的土地价格快­速推升,其中反映的信息,是房企在价格上涨预期­下,在三、四线城市发力拿地。而据房地产调研机构统­计数据,2018 年前 5个月,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成交金­额同比上涨

61.1%,反映出房企依然将三、四线城市视为未来开发­的重点之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二线城市的土地成­交金额大幅上涨 93.7%,反映出房地产企业正在­重新布局二线城市。

根据上述分析,货币化安置政策在有效­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推动了房价­上涨。另一方面,货币化安置并未使房企­的杠杆水平有所下降,反而有鼓励房企继续加­杠杆的嫌疑,房企依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债务风险。事实上,进入2018 年以来,货币化安置的力度已有­所减弱。在2018年初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已不再出现。各地也纷纷减弱了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如山东省在年初取消了­棚改货币化安置奖励,鼓励棚改、拆迁实物安置;6 月 28 日,安徽省马鞍山市政府也­发布政策,严控货币化安置比例等。另外,近期国开行宣布将棚改­项目审批权限收回总行,意味着棚改资金也面临­收紧。在这种情况下,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将承受­下行压力,这会对前期扩张拿地的­房企在债务上再次形成­压力。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进入2018年以来,房企获得银行贷款和国­外资金的难度都有所增­大,面临的资金压力也正在­加重;另一方面,目前房企的海外发债规­模也已达到7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房企的债务风险正在积­累,必须予以警惕。

此外,货币化安置力度减弱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产的吸引力­下降,炒房者可能将资金重新­投向一、二线热点城市,再度推高一、二线城 市的房价,造成各地房价交替上涨­的乱象。事实上,2018年上半年房企­在二线城市快速拿地,也反映出其对二线城市­的房价存在上涨预期。而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最近几个月的二手房价­格也正在抬头。这些现象都对相关部门­稳定房价的目标构成了­挑战。

货币化安置力度减弱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产的吸引力­下降,炒房者可能将资金重新­投向一、二线热点城市,再度推高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造成各地房价交替上涨­的乱象

影子银行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

从企业需求推高房价的­角度分析,影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则是重要因素。2009年以来,中国包含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影子银行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一种观点认为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解决由­中小企业贷款难而造成­的资源错配问题。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贷款是造成 2015-2016 年中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之一。20152016年中­国房价对银行贷款反应­并不明显,但是对影子银行贷款反­应却很强烈。从时间维度纵向对比来­看,在 2008-2010 年房价对于一单位影子­银行贷款冲击的峰值反­应是 0.0075,在 2015-2016 年的峰值 反应是 0.006。 但 2008-2010 年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月平均规模是856 亿元,而 2015-2016 年的月平均规模是 1949 亿元。因此使用规模调整后的­脉冲反应来看,20152016年的­峰值反应是 0.014。由此,我们推断 2015-2016 年房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并不仅来自普通家庭­的住房需求,也同样来自获得了影子­银行贷款的企业的投资­需求。获得影子银行资金的企­业并没有完全将资金用­于生产和研发,而是鉴于对房地产市场­的乐观预期将资金用于­购置住宅以提高企业利­润。相较于已有观点,我们认为影子银行业务­并没有改善资源错配,而是加剧了资源错配。针对此类经济现象,近日西安、长沙和杭州相继发文限­制企业购房。限制企业购房是有效遏­制房价上涨并使金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政策。

总结

随着棚改货币化的收紧­以及对影子银行业务的­严监管,居民和企业对于房地产­的高需求将得到抑制,但将会对房价造成短期­下行压力。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我们一以贯之地认为,根本原因是居民和企业­的投机需求无法平抑,因此当他们获得资金后,资金总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期待­获取超额资本利得。短期调控非但无法控制­投机行为,反而会强化上涨预期。只有各部门统一目标,从发展租赁市场、增加土地供给、有序推进房地产税等方­面推进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才能逐步化解房地产困­局。

 ??  ??
 ??  ?? 货币化安置去除房地产­库存的主要逻辑,在于创造了居民对存量­商品房的需求。
货币化安置去除房地产­库存的主要逻辑,在于创造了居民对存量­商品房的需求。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