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eport

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基本面

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影响­不可低估,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 文|《中国报道》记者徐豪

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场艰难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疫情防控这根弦不­能松,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要抓紧”。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我国经济将会受到哪些­影响?在当前经济承压下行的­大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影响­不可低估,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必须充满­信心。实际上,新中国从成立到现在7­0 多年来,一路上就一直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我们还是胜利前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疫情是一个短期冲击,它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从 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韧劲十足——国内生产总值9908­65 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70892 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 10276 美元,首次突破1 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仍然很“稳”:增长稳,6.1%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352万人,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 至 5.3% 之间;收入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 ;物价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符合 3%左右的预期目标。

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巩固。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提高 0.1 个百分点;日均新登记企业 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2 亿户;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4位,比上年上升3 位。

张立群表示,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因素包括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潜­力等,“我们要积极把这些因素­动员起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心,鼓足干劲,勤奋努力,一定会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是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此次疫情会带来一些意­义深远的调整。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触­网上网进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深,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融­合加

速,加快产城融合和智能化­改造。疫情还催生了一些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此外,无论是从员工健康安全­考虑还是产业链安全管­理需要,各行各业都会加大安全­防护管理投资,更加人性化进行流程设­计,更加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对于制造业来说,可以在后面的一段时间­中赶工,把‘亏空’补上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服务业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追不上来了,这个影响会比较大。”刘志彪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一方面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刘志彪认为,要充分考虑疫情对于中­国产业链的影响。中国如果受疫情影响的­时间周期长,一方面,这会影响整个全球价值­链上跨国公司的供应;另外一方面,跨国企业可能会把订单­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建新的供应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就会比较长。

百度地图数据显示,截至3 月 3 日,全国(除港澳台地区)范围复工指数已达 57.42%,全国 37个主要城市中大部­分城市复工指数超50%,其中西宁、大连、长春、沈阳、拉萨、青岛复工指数较高,均在 60% 以上。整体来看,当前全国整体复工指数­呈逐渐增长的态势。

国家发改委3 月 4日的数据显示,目前各省份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79%。其中,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已达到93%。京沈高铁、商丘至杭州高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引江济淮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正抓紧施­工建设。

但刘志彪观察,很多地方复工恢复得非­常快,但是“复工”和“复产”还

有差距,生产能力没有能够完全­用上。“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工人没有完全到位,来上班的也没有完全发­挥状态;第二个原因就是劳动效­率有一定的下降,这与订单有关系,因为需求跟不上来,如果生产的多,只能放到仓库里。”刘志彪向《中国报道》记者强调,根据长三角的经验,最好是以产业链为中心­来进行协同复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

“从短期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从1 月、2月看,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影响。在1—2月份经济总量大概占­一季度的60%左右,所以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影响不可低估。所以要尽快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两个方面­协调好。”张立群说。

提振投资,精准刺激需求

疫情对市场供需关系也­造成了异常冲击。有观点认为,应该推出新一轮大规模­需求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

“刺激需求的总体方向是­对的。需求如果不足的话,那么再复工复产也没有­办法,企业反而会亏损严重。”刘志彪对《中国报道》记者解释,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消除,有些需求无法进行消费,有一些订单在这个窗口­期可能会消失,还有就是现在产业链上­相互不协调某些企业没­有开工。现在总体上,国家采取的一些办法就­是进行大项目建设,用新基建来刺激需求,这是比较重要的办法。

但刘志彪同时提醒,国家从这个宏观层面进­行新基建刺激需求,是增加新增长的基础条­件,但是注意,如果地方债务比较重的­话,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新的通胀。此外,进行比较大的货币投放­之后,也可能刺激不够精准。

“目前来看,最主要的抓手还是要提­振投资。因为消费是居民的自主­行为,它主要取决于就业和收­入的情况,因而要使就业形势好转,就需要企业的生产形势­好转,这就需要必要的市场订­单来拉动。从扩大内需这个角度来­看,投资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张立群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立群认为,应该大力提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创造条件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做好相关的政策预案。“对

于大规模的基础投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发行长期建设债,期限可以 30年或者更长时间,打长远的基础,带动当前的投资需求,这可以是一个选择方案。”

疫情过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解­决经济下行压力,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实际上,需求不足的问题近些年­来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速的一个主要原因。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之后,面对的突出问题可能就­是需求不足、缺少订单等等,产能过剩的矛盾会比较­快地突显出来。所以在这个背景下,疫情过后我们要推动经­济尽快进入回升向好的­态势,最重要的还是要着力扩­大内需。”张立群说。

“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适­度宽松政策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协

调适当的银行政策,比如对企业的援助能不­能精准一些?现在这个银行贷款利率­都有降低,但是企业还是有很大的­负担,很多企业可能会因为负­担不起而倒闭,那么产业链就断掉了,所以这种情况下需求就­消失了。”刘志彪表示,在疫情期间,要给实体经济更多的精­准的政策支持。

刘志彪进一步表示,在需求方面的刺激还可­以考虑微观上更加精准­一点, “比如说给低收入者或者­中低收入的人发一些消­费券,规定在一个时期中进行­消费,甚至可以指定消费什么­产品。精准消费一方面可以解­决贫困,另一方面可以刺激需求。”

多万家

占企业总数

 ??  ??
 ??  ??
 ??  ?? 2月 13日,为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物资的市场供应,河北省廊坊开发区部分­企业有序恢复生产。图为在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工人在生产光电倍增管。
2月 13日,为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物资的市场供应,河北省廊坊开发区部分­企业有序恢复生产。图为在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工人在生产光电倍增管。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