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eport

用工业互联网疗治制造­业中小企业“疫病”

本次疫情危机暴露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不足的供应链掌控力、欠佳的融资能力和匮乏­的人才资源。

- 文 | 徐晓兰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而首当其冲者就是20­19年已然面临发展困­境的广大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其­中主力,更是撑起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半边天”。

然而,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增幅­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困­境。2019年四季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仅为 92.7,自 2011 年三季度以来已经连续­8年低于景气临界值1­00,其中工业分行业指数为­92.5,低于总体指数,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处­于承压状态。

如此背景下遭遇疫情,对中小企业而言可谓雪­上加霜。一是疫情导致客户需求­减少,企业订单下降;二是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通­受阻,难以开展正常生产;三是销售渠道受阻,企业已经生产的产品无­法变现。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承担人员工­资、厂房租金、借贷利息等刚性费用以­及无法正常交付产品可­能带来的违约金等多种­经济支出。

长期来看,如果这种情况无法有效­改善,致使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将带来大量人群失业,导致市场消费能力萎缩,中小企业销售收入继续­下降,更多企业倒闭,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中最主要的一批生产力,中小企业的“疫病”已经通过全球产业链逐­渐蔓延到国外,世界各地均有企业因中­国企业断供而停产,不得不四处寻找替代品。一旦“替代品”成为“常用品”,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将会松动,制造业将出现外流风险。因此,如何让广大制造业中小­企业尽快摆脱疫情困境、步入发展正轨,是当前急需考虑的严肃­问题。

疫情危机背后的“疫病”本源

本次疫情危机暴露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脆弱­的抗风险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不足的供应链掌控力、欠佳的融资能力和匮乏­的人才资源,这四大因素降低了制造­业中小企业竞争力,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落后的生产模式难以获­得丰厚的市场利润。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主­要集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大批量生产和人口红­利尚未褪去之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一­条“投资—扩大生产—再投资—再扩大生产”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实现­了规模增长与资本积累。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等经营成本持­续升高,中小企业已经难以依赖­这种发展模式继续生存。

当前,传统市场逼近饱和,企业利润持续下降。大量中小企业所处的生­产制造环节是产业链上­的低利润环节,且缺乏技术壁垒,市场快速形成红海。为了获得市场,企业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压缩利润空间,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处于­微利乃至亏损边缘状态。而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开始萌芽,企业开拓市场乏力。随着社会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孕育了新­的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这与大量国内中小企­业批量化生产和追求规­模经济的供给行为形成­错位,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大量市场份额由进口产­品占据。

不足的供应链掌控力难­以应对突发的市场变化。当前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严重不­足,导致企业难以应对市场­突发的各类变化。

制造业中小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较弱。面向供应链上游采购时,大量企业没有开展精密­计算,导致原材料采购不足或­剩余,造成产量匮乏或是资金­浪费。面向供应链下游销售时,未能及时获取客户的采­购计划等信息,无法合理排产、紧密对接需求,导致生产过剩、延期交货等诸多问题出­现。另一方面,大量制造业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结构相对僵化,上下游往往仅具备几个­固定的合作伙伴,一旦某一合作伙伴突发­经营问题,就有可能面临供应链断­裂的危机,导致原材料严重不足或­产品无路可销。而临时更换合作伙伴难­度大、成本高。

欠佳的融资能力难以满­足运营的资金需求。高涨的运营成本、漫长的收款账期、有限的现金储备使得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现金­压力,能否顺利融资成为维系­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时,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将面­临更严峻挑战。然而,受限于中小企业不良的­盈利能力、不足的固定资产、偏低的流动比率和不合­理的流动资产结构,不得不面临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匮乏的人才资源难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基础资源,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最基本因素。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优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顽疾。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高端人才的­总体供给严重不足。微观角度来看,囿于经营水平,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知名度低、薪酬待遇低、成长空间有限等问题,对优秀人才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以数据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对于破除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治疗”当前制造业中小企业“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升级生产模式,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深挖工业数据资源价值,构建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模式升级,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如东方国信围绕冶炼效­率提升、降低污染排放等需求,研发基于 Cloudiip 炼铁云的钢铁行业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210座高­炉,每年降低冶炼成本20 亿元。

强化供应链掌控力,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工业互联网通过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促进了供应链内信息数­据的流通,增加了企业间连接的广­度,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精益管理提供了基­础,助力中小企业拓展供应­关系,强化了小企业供应链掌­控力。如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吸纳近 47万家企业用户,平台内企业间可以实现­快速供需匹配,建立更多元的供应关系。

提升融资能力,扩大企业资金供给。工业互联网通过连接产­业链上下游、汇集海量生产相关数据,使得利用更多维度、更广来源的数据精准刻­画企业经营行为、评估企业资产状况变为­可能,为金融市场针对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依据。

共享智力资源,化解企业人才难题。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是对于人才所具备智­力资源的需求。工业互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将人才所具备的工业知­识、IT知识等智力资源提­取形成工业机理模型,并封装为工业 APP 等软件产品,提供给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制造业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成功把智力­资源与人才这一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分离,将企业对人才的聘用转­变为对智力资源的直接­使用,通过共享模式重新组织­了智力资源对制造业赋­能的模式。

推进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对­于中小企业推进转型升­级、加快走出疫情阴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还应妥善处理扩大­应用范围与控制前期投­入、依据需求建设与超前规­划建设、发挥数据价值与保护数­据权益等三大关系,才能使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扩大应用范围与控制前­期投入的关系。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总体对工业互联网了解­程度有限,对其投资十分谨慎。工业互联网企业为推广­应用,不得不降低收费,减少利润甚至亏本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如果无法有效缓解工业­互联网企业的经营压力,将严重阻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制造业中小企业也无法­获得可持续的技术支持。为此,一方面应当从国家层面­强化工业互联网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应当对工业互­联网企业或制造业中小­企业给予一定扶持,降低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前期投入,加速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

依据需求建设与超前规­划建设的关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工业互联网的需求­也各有不同。然而市场又瞬息万变。因此,应当建立对中小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指­导机制,协助中小企业平衡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谨慎选择建设内容,既保证企业较长时间内­的业务需求,同时避免出现过度建设­的情况,尽可能提升中小企业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发挥数据价值与保护数­据权益的关系。数据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通过工业互联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就是挖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的价值。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并没有条件搭建私有云,因此其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依托公有云完成,数据的存储分析由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完成。这样,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数据权益的保护成为其­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推动数据标准­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权­益保护体系的建设。

作者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利娟

 ??  ??
 ??  ?? 在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同时,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内的整车企业及其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始复­工复产。图为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
在做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的同时,位于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内的整车企业及其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始复­工复产。图为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