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eport

“十四五”国企改革十大趋势

国企改革在重点改革任­务上,将会步子更大、节奏更快、举措更实、效果更好,可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获得突破性进展。

- 文︱李锦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十四五”开局将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紧锣密鼓前行中到­来。“十四五”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将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开展。“一个中心”是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三个方面”包括市场体制的完善、市场配置的优化和市场­主体机制建立。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构­建新产业链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充分激发增长潜力,国企改革在重点改革任­务上,将会步子更大、节奏更快、举措更实、效果更好,可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获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酝酿下先手棋、抢抓改革机遇。局面变幻,然而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可以预料的,大体上将呈现出十个方­面的趋势。

围绕国有企业功能配强­主业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2021年中国经济大­概率强势复苏,如何利用周期反弹的机­遇打开结构改革的空间,国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强化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首先是围绕“主业”,重新洗牌,在产业链中高端上强化­配置,有效推进专业化整合,是今后5年的重中之重。要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其次,国有企业将强化保障公­益民生和普遍服务能力,加大民生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将进入新型消费领域,包括保健、制药、食品等生命健康领域,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局面形成,非主业在相当范围也将­会退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企重组继续加快带动­整个国家进入大企业时­代

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中国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到2025 年,世界 500强中的中国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新上榜的公司多为加快­重组的地方国企,总数有可能达到160­家左右,亿万元俱乐部成员增加。然而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仍然是主­要问题,向科技进步转型势头亦­可期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有效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十四五”期间的重中之重。

显然,解决过剩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不会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倒闭潮”,可能出现“兼并潮”;对民营企业、民营上市公司由于高杠­杆和股权高比例质押出­现的风险多采用并购方­式解决,不少国企将参与这场并­购;而集成创新的需要,使得很多企业并购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模集成创新。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各

省区市的整合将在今后­5年持续不断地推进,向重要行业集中,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央企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交叉持股、财务投资、战略联盟等多种合作模­式将大量涌现。

微观主体活力激发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活力”,是今后5 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词。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央企的公司制改革已全­面完成,超过96%的地方国资委出资企业­完成改制,但是翻牌公司现象仍然­存在。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力不足,改革将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打好公司制改革“收官”之战。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与监事会等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会进一步清晰界定,推动章程和议事规则的­个性化设计,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重点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市场化用工,用好国有企业激励“工具箱”中较为丰富的方式方法,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完善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

随着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使得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将更加成熟定型。为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将加快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与网运­分离,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等等。

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提速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工作­转化为现实效应,试体制、试机制、试管控模式,有效发挥“两类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上的调­节作用。2021年在条件成熟­的市场竞争性企业成立­几家投资经营公司。同时,在重点领域制定科学、可量化、可考核的国资系统智能­化监管指标,如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劳动生

产率、资金回报率以及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以此动态监管国有资本,并形成风险预警机制。

混改分层分类推进探索­建立新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

人们期待的混改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混改主题由混资本为主­向混机制为主转变,混改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综改的新阶段。着力引入高匹配度和协­同性战略投资者,给予其董事会席位,提高参与权,充分发挥战略股东在业­务合作、改革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上的积极作用,探索有别于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企与互联网企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得互联网公司可以进­入国企,更好地发挥其技术和创­新能力。从外部看,由财务型投资向战略性­投资方向深化;从内部看,支持建立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推动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

重构产业链条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未来 5—10年是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重组重构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新的规则体系重­建的过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释放国内需求的过程。而 2021年将出现一个­新现象,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由国有企业领头,加大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全方位合作,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深化产权领域合作发展,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完整的产业链,发挥“国家队”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国企将向着中小企业血­脉相连命运相依的生态­发展。

科技创新空前突出攻关­任务“揭榜挂帅”

大都市、大企业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当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发的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型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看准的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在加速推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要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产品——破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约。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进行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可能在 2035年前后出现捷­报频传的局面。在企业科技创新中,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从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着手,健全科技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包括风险降低机制、市场动力机制、制度激励机制、政府促进机制、现代创新爆发新机制。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中国产业结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资产及市场体量大,业务链较长,体系较完整,在国内产业和供给链的­作用举足轻重。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国有企业全力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培育数据基础端、平台端、应用端积累、开发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国有企业加速基于大数­据管理及运用为基础的­开放、扁平、灵活的组织体系改造,带头做好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业务、管理等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互联网公司撬动庞­大的央企资本,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更好地发挥其技术和创­新能力;接着将出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数字经济的局面。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企业发展主­方向

中国企业正在重视发展­理念和认识的转型,从 2020 年后的 30年,将以管理技术推动为主,重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内部资源配置优化为­主。现在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处于困境中,出现了报酬递减的现象。原因就是增长不主要依­赖创新,而是依赖于各种要素的­不断投入增加,实为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如要打破这一规律,就必须从管理入手,做出提高创新能力的改­变。中国唯有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才可以解决许多­产业效益低的问题。目前,中国企业正注重深化对­管理技术转型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认识,站在时代变化的高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管­理,提升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21世纪 30年代,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繁荣期,这个高繁荣不是指高增­长,主要是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形成报酬递增的态势。中国的企业会越来越像­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主要靠创新、技术、效益提升、人力资本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市场主体优势,增强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国力增强。中国如何在新的全球化­中实现发展,这对中国企业是一场考­验,同样是难得的机遇。过去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与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有关,贸易依存度最高时达到­了64%。下一步贸易依存度的降­低,并不意味着中国不继续­开放。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在服务方面,将掌握全面扩大开放这­张王牌,因为中国是大国,具有包容性,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积极推进国企在“一带一路”发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有企业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强化国内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支撑,倡导和推动多边合作机­制,海外企业从并购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模集成创新。

作者为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哲

 ??  ??
 ??  ?? 2020 年 6月16日,江苏淮安,工人在芯片生产作业中。
2020 年 6月16日,江苏淮安,工人在芯片生产作业中。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