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eport

中欧贸易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

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欧­盟最大贸易伙伴

- 文︱李罡

欧盟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 2020年与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 5860 亿欧元和 5550 亿欧元。这意味着,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和欧盟自去年年底­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后,贸易额就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双方经贸的紧密合作、蓬勃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促进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引擎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封锁与隔离措施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1 年 1月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 2020 年全球经济萎缩3.5%,而中国经济逆势实现 2.3%的正增长(较去年10月的预测提­高 0.4个百分点)。

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动力最足的­火车头,其原因值得分析和探究。

第一,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保持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明

显放缓甚至出现衰退,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以中低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经济总量突破 100万亿元大关。

第二,中国医疗物资助力疫情­国家抗疫渡难关。“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各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和医疗物资。面对医疗防控物资“全球告急”的局面,中国产业链上下游及时­联动,复工、扩产、转产、跨界,防疫物资产能迅速跃升。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和­拥有完整全产业链的国­家,为全世界生产和出口了­最多的口罩、呼吸机和防护设备。

第三,中国经济复工复产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面对疫情,中国采取了果断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抗疫的战略性成­果,生产经营活动快速恢复,适时复工复产降低了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了正增长。中国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不仅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希望,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与能量。

第四,中国进口成为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的渠道,有力推动了世界需求的­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进口需求迅速扩­大,为国际贸易繁荣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积极推动世界经贸­合作早日恢复正常,以有效提振世界总需求。自 201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成功举办3­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有力推动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疫情暴发后,中国继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通了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的渠道。

第五,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为外­国企业创造商机与便利。2020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施行。2020 年 4 月 1日起,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取消。中国在世界银行《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从第 78 位(2017 年)跃升至第31 位(2019年),连续两年进入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10个­经济体之列。营商环境的改善提升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为外国企业创造了投资­便利和机会,有利于外资企业度过疫­情寒冬。

促进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都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一极。中欧加强合作,促进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

双方经济互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升民众生活水平,也将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与活力,促进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从贸易关系来看,中国和欧盟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截至2019 年,欧盟连续 16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连续15年蝉联­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20年,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欧双边贸易逆势而上,再创新高。中国在2020 年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从投资关系来看,中欧双向投资增长迅猛。中欧建交初期相互投资­几乎为零,20 世纪 90年代大量欧洲企业­开始赴华投资。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外资统­计公报》,2019 年欧盟在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 2804 家,同比增长 15.6%,占当年我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的 6.9% ;实际投入外资金额 73.1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5.2%。

自 2008年以来,中国对欧投资一直保持­较快增速,投资方式不断创新,行业和领域不断拓宽。2014年中国对欧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98.5 亿美元,首次超过欧盟对华投资,标志着中欧双向投资关­系的实质性变化。《201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流量­达 106.99 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7.8%。截至 2019年末,中国在欧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3200多家,雇用外方员工达26 万人。

中欧经贸合作的前景与­方向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前景­光明,双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推动双向开放,发挥世界经济“双引擎”作用,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第一,继续推进中欧经贸合作,加快落实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成果,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可­行性研究。随着中欧双方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贸易摩擦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双方要积极探索­通过对话与磋商妥善处­理贸易分歧的机制。中欧双方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特别是城镇一体化方面­有着众多利益契合点,相互投资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中欧双方应该本着务实­合作的态度加快落实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成­果,为中欧双方企业投资和­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为欧洲经济增长注入活­力。欧盟一直向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采取严格管制,中欧双边高新技术贸易­增长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欧盟切实降低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中国目前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高新技­术的出口限制,使欧盟的科技创新与中­国的广阔市场结合起来,不仅会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也会给疫情冲击下的欧­洲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加深金融货币领域的合­作,维持欧元稳定,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债务危机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一直坚定地支持欧­元和欧洲经济一体化。中

国通过购买债券、增加进口等方式,为欧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欧元度过最艰难的时­刻起到了积极作用。中欧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继续深化中欧金融合作­是今后中欧关系发展的­一大亮点。

第四,深化人文交流,在中欧之间架设心灵之­桥。人文交流与合作虽然已­经超出了经贸合作的范­畴,但它是两国

关系发展的灵魂,是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中欧在价值观、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中欧间产生误解、互不信任的根源。两个人只有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加强人文社会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中欧由陌生的­朋友变成真正的朋友。

第五,中国和欧盟继续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的合­作。中国与欧盟同为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立场。中欧双方应共同推动G­20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推进G20的制度化建­设;中欧应共同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促进货币体系多元化,改变美元独大的不合理­局面,努力构建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国际货币­制度;作为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成员,中国和欧盟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将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加强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

第六,中欧在绿色发展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中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长期保持友好合作,都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双方在能源转型、碳排放交易体系、科研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合作互补性,在气候治理、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拥­有巨大合作潜力。中欧双方将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机制建设。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责任­编辑:徐豪

 ??  ??
 ??  ?? 2020 年 6月19日,重庆海关工作人员在中­欧班列(渝新欧)布达佩斯直达班列旁做­发车前的准备工作。当日,一列满载41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站出发,开往匈牙利布达佩斯,标志着中欧班列(渝新欧)布达佩斯直达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
2020 年 6月19日,重庆海关工作人员在中­欧班列(渝新欧)布达佩斯直达班列旁做­发车前的准备工作。当日,一列满载41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站出发,开往匈牙利布达佩斯,标志着中欧班列(渝新欧)布达佩斯直达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