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让“非遗”长生不老

“非遗”保护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而对“非遗”活态传承的保护,则旨在加大对民间剧种、民间艺人、民间技艺的保护力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为中国梦增添深厚的文­脉资源。

- 文|蒋连华

2017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实施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非物质文化遗 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 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 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非遗”保护 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 值追求,而对“非遗”活态传承的保护,则 旨在加大对民间剧种、民间艺人、民间技 艺的保护力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 式,让“非遗”动起来、活起来,为中国梦 增添深厚的文脉资源。

从固态保护到活态保护

2017年9月14-17日,金秋九月,“妈妈 的记忆”主题展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上演。 这是时尚·北京“艺+遗”项目在2017北京 国际文创产品交流会上­的首次亮相。 该项目在国家“十三五规划”有关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 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指引下 应运而生。项目以对蜡染非遗传承­人的扶 持为目标,在保护和传承蜡染非遗­技艺基 础上,通过非遗传承人与时尚­新锐设计师 的跨界合作,设计制作出契合现代人­需求 的美学文创品。 “让蜡染技艺从山里走进­城市,飞 入寻常百姓家。这不仅是对宝贵非遗技 艺活态传承的积极探索,更让民族美学 大放异彩。”恒天文投品牌营销总监­王 春蕾表示。 如何活态保护和传承“非遗”,今年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此的宣传 有着不一般的力度。从活动主题和口号便 可见一斑:“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

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 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态非遗”“振兴 中国传统工艺”。 设立“文化遗产日”是中国文化遗产 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2006年,国务 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 化遗产日”,2016年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 产日”。文化部每年都在该日期­前后开展 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文化­遗产保护, 营造良好氛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活态保护始 自日本。1950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 法》,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后来译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艺术研 究院研究员苑利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人类对自身遗产­的保护,已经从原 有的物质层面,延展到了非物质层面;已 经从对遗产的本体保护,延展到了对遗产 的所有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 护;已经从固态保护,延展到了活态保护。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载 体。传承人的最大价值是其­信息传递价 值—他们总能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将一 种又一种的传统技艺,原原本本、原汁原 味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这一点是物质 载体无法取代的,而这也恰恰是人类所急 需的。衡量一个民族传统是否­已经断流的 基本尺度,不是保存至今的文物,而是传 承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苑利表示。 随着对非遗的重视,国家政策、财政 的资金为非遗的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 强大的保障和支持。从法律法规的制定 到体制机制的建立,从对代表性项目和传 承人的认定到活态传承­生态保护,从传播 宣传到扶持资助,从申报列入人类非遗代 表作名录到国际经验的­传播,这样坚定的 国家意志,使中国非遗保护在短短­时间取 得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 针对一些“非遗”项目,文化部和教 育部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2017年3月,新 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开班。这是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也 是新疆大学针对“非遗”传承人举行的第 三期培训班。 蒙古族刺绣于20 08年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帮助 “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传 承创新能力,新疆大学聘请多位历史­文化 学者、民俗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国家和 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设计 师为培训班授课。 “开设蒙古族刺绣培训班­一方面能 够挖掘、保护和传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开发蒙古­族刺绣的 市场价值,让更多蒙古族刺绣艺术­家和从 业者脱贫致富,这也是非遗传承的目的­所 在。”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首席专家 策·巴图教授表示。

互联网助力“非遗”传承

互联网时代“非遗”也在与时俱进。 2017年以来,苏绣、油纸伞、惠山泥人、口 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戏­等纷纷出现于腾讯 手游《寻仙》中,引发新一轮关注。互联网 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宣 传,同时也在于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 的相互沟通。 如今,“互联网+文化”已经成了未来 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互联网+非遗”也 呈现出日渐融合的趋势。2017年9月15日, 由中央网信办、文化部主办的“喜迎十九 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媒 体主题活动正式启动。以“非遗”为切入 点和主题,积极探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 形势下,如何主动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在 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浓厚舆论氛围。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非遗”逐渐被重 视和持续关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也 成了广大群众普遍受益、群众基础深厚的 文化事业。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 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 见》,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 展”“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一批重点 工程项目,对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发展好 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具­体部署。今年3月, 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财 政部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对“非遗”重要构成的传统工艺保­护工作 进行专项部署,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目 标、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路径。 近5年来,中央财政投入46亿元­用于 “非遗”保护事业,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 11亿元建设153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国 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 提高为2万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9­亿元, 各省为本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3000元 至2万元不等的传习补­助。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社会 参与的热情不断提高,“非遗”逐渐成为 社会关注的热点,并与现代社会其他领 域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形成“非遗+旅 游”“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 遗+城市形象”等,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 文化使命。 “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在不断­充 实教育领域。以苏州为例,近10年来,当地 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仅6个城区就有 53所中小学校设有5­5项非遗课程。另外, 苏州有关方面还意识到,课本教材是“非 遗”进校园的载体和依托,也是“非遗” 进校园活动可持续开展­的有效保障。因 此,苏州市很多县区或统一­编制或由辖区 内学校编制了“非遗”教材,比如,常熟市 编制了评弹、谜语、锡剧、山歌和古琴等 教材;太仓市编制了江南丝竹­和滚灯等教 材;姑苏区编制了昆曲、竹刻等教材。 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 通看来,“非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目前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372项,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名录的项目有39 项。2017年被行业称为­非遗直播元年,直 播+非遗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非遗的教 育和普及,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 分,希望更多传承人参与到­直播等方式的 传播中来,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 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