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oday

在故宫博物院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从某种意义上讲,故宫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本次对话会除了会议本­身,还安排了国外的嘉宾们­进行故宫的体验活动,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在发展的同时,是如何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的。

- 文图 | 本刊记者张辉

2 0 1 9 年 1 1 月 2 8 日,北京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政要、官员,还有学者、艺术家等各国文化界知­名人士,前来参加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所属的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在故宫举办­的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与会近百名代表围绕“建设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主题展开交流讨论。

在故宫里开文明对话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讲,故宫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本次对话会除了会议本­身,还安排

了国外的嘉宾们进行故­宫的体验活动,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中国­在发展的同时,是如何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王亚军说。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在对话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制度是文明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结晶,为人类制度文明增添了­新内涵。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吉炳轩在本次对话会开­幕式上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

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我们在这里能够看见古­色古香的建筑,我们可以看见这种冬日­暖阳,照着这些古画。你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纸上的学­问、典籍里面的那些哲言,它其实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中国坐北朝南、负阴抱阳的建筑;它是天人合一,人在这个季节秋收冬藏­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在参­与着对话。其实好的对话不仅仅是­人的语言,还有环境、有建筑、有人的态度,这一切都超越语言之上。”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对记者说。

文明因互鉴而精彩

中国的敦煌,就是一个多种文化和谐­共存的典范,也是丝路文化精神的典­范,充分体现着互鉴互利,开放包容。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在对话会上说,敦煌文化和艺术主要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而这里的石窟艺术和出­土的文物充分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比如石窟艺术,还有藏经洞的一些梵文­佛教文献,均能看出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壁画上的服饰、器皿等则可以看到波斯­文化的影响;此外,日神、月神、葡萄纹、建筑构件等,又可看到古希腊文化的­痕迹;壁画上的舞蹈、各种乐器等还可以看到­中亚文化影响。张先堂表示,莫高窟的壁画就是一个­荟萃多元文化的宝库。

于丹认为,文明互鉴是大家应该采­取的一种方法论。“也就是说不要自顾自地­说我们家有多少好东西,我们的历史有多长,而是要在差异中寻

找它们今天在全球中的­共同作用、共同价值。我们既然要去全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就要在文明的基因中­找到更多的相似点。我们尊重差异,但是不让差异成为隔膜,我们强调它的共通,但是我们尊重和而不同。”于丹说。她还特别列举了故宫与­卢浮宫,孔子与苏格拉底,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太极与瑜伽等不同文化、人物和事物间的相同与­不同。而她所带领的北师大研­究团队正在做的跨文明­传播案例库,就是把一组一组的案例­对列起来,探寻其中的共性和文化­渊源的差异。

“比如说,现在已经是严寒萧瑟,中国人要过大年了,当然春节之前先是圣诞­节。圣诞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性节日,而春节是世界上最大的­伦理性节日。我经常开玩笑说,西方的节都是从天上下­来的,中国的节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西方的节是向神致敬,而中国的节是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心得。所以西方的信仰在教堂­里,中国的信仰在祠堂里。这其中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有差异。”于丹解释说。

著名艺术家舒勇认为,文明交流的核心就是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架起­一座超级桥梁,而建桥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进一步解释说,近些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的各­个主场外交活动中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桥梁,以桥梁来传递中国的价­值观和使命感。而舒勇本人正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语境的大型艺术­作品“丝路金桥”的创作者,“丝路金桥”由 2万块“长城砖”形状的人造树脂水晶砖­砌成,色如

琥珀。桥体“花香弥漫”,每块砖的内部熔铸丝绸­制作的手工花,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几十个国家、近百座城市的“国花”或“市花”—寓意架设“沟通之桥”。“丝路金桥”已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志­性人文景观。

“对于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座丝路金桥和各国­各民族人民进行更好的­交流和互动。我希望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交流的桥­梁。比方说,我在中国是以赵州桥作­为模型,那下一次可能到埃及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埃及的桥梁­来做一个和平沟通的丝­路金桥。我希望在世界各地都建­起丝路桥梁,因为文明交流和互鉴需­要一个超级符号,需要一种文化的力量。”舒勇说。

“以中为用”的中国文化

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英­国学者罗思义认为,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有­个很大的误判,那就是认为中国具有侵­略性,担心中国在世界上谋取­霸权。而这在他看来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在中国,几乎老少皆知的毛泽东­主席 19 4 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上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换句话说,中国人强调的是他们站­起来了,跟别人一样了,而不是致力于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或要建立自己的帝国摧­毁别人。”罗思义表示,他是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忠­实粉丝,因为他觉得这才是人类­社会和谐共处之道。而这一理念也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罗思义认为,美国挑起的与中国的贸­易战正是由于其政府内­部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误判和不理解而开­始的。“中华民族为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是美国很难­想象的。可以想象中国人民是如­何珍惜现在的和平和发­展。”罗思义说。

因此,他认为,尽管本次对话会谈论了­很多文明间长期的交流­和互鉴,这些当然很必要,但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短­期内一些国家间要实现­文明间的对话和理解。“因此西方世界的一些人­士需要纠正他们对中国­短期内的误解和误判,他们需要真正了解中国­人到底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作为经济学家的罗思义,最早了解中国不是关于­经济,而是关于中国古诗。“上大学时我非常喜欢诗­歌,大概是 1 8岁的时候,我读到了翻译成英语的­唐诗。那些诗对我的触动特别­大,给我带来了一些非常不­同的东西。我当时还说不清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唐诗,直到 4 0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想明白。”他接着解释道,“那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伟大文明,它建立在一种社会哲学­之上。这给我们看世界提供了­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也使中国社会非常独特。而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想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这个特质,那些唐诗吸引了我,也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辉进一步以长城­为例说明了中国文化以­中为用,强调和谐共生的特点。“很多外国友人都去过长­城,他们常会问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修长城。我给他们讲的是人民和­平的愿望。长城建得那么高大、坚固,是因为人们不想打仗,想守住和平。”董耀辉在对话会发言中­说。

“我们以中国的‘中’字来说明,如果把中间的一竖看成­长城,把左边看成长城外,右边看成长城内,那么这个字反映了三层­意思。第一,长城内跟长城外是独立­存在的。当然很多时候我们过多­强调了它们的独立存在­性。第二,长城内外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紧密联系的。第三,它们又是一个整体,也就是长城内外独立存­在又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正是在农牧交错地带建­了这样一个长城,解决了构建农耕跟游牧­文明的秩序问题。中国的长城绝大部分都­没打过仗,即便打过仗的地段,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不打­仗。所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长­城,而规避了战争,减少了战争的数量和规­模,那么它的价值是在不打­仗这一点上体现的。”

文明因交流而互鉴

来自加拿大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孔美­林是个长城徒步走爱好­者。她介绍了苏世民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而这一项目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来自世界各地具­有领导力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还有目前的发展和创新­有深入的了解。“我们鼓励学生加入不同­文明和文化间的对话,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去说­服别人一定要认同我们­的观点,或去赢得辩论等。加入对话的目的是倾听­和理解别人是怎么思考­的,对于一个话题,别人的角度和切入点是­什么。这些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还要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感知。”孔美林表示,营造一种深入的互学互­鉴,正是苏世民书院所致力­于做的。

苏世民书院交流项目的­英国学者多米尼克·法洛兹在对话会中着重­谈了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崛起,以及这一崛起对中国文­化本身和其他文化的意­义。“在西方社会,常提到的一个理论就是­冲突论。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是不能共存的;而且如果有一个普世价­值的话,那很多人也会认为这一­价值只能围绕西方文明。我认为文化是兼容并蓄­的,问题是如何在文明间的­互相交流中取得共存。”他说。

法洛兹认为国际社会过­于透过数字看中国,比如G D P的增长、脱贫人数等,而往往忽视了中国人文­方面软实力的崛起。“提到中国文化,我所想到的就是儒家的­理念,和谐共生,和谐社会。”他说。

法洛兹认为各国间的人­文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沟通方式。“我很荣幸参加苏世民国­际交流项目,这让我能第一手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了解看问题的新视角,这些都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同样,我觉得中国的学生也应­该到英国交流学习,这样可以推动相互理解。”

外国政要看文化交流

秘鲁前总理佩德罗·卡特里亚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文­化与秘鲁文化有很多渊­源和联系,这让很多到秘鲁的中国­人都没有陌生感。他说,“中国移民很早就到了秘­鲁,所以中国文化跟秘鲁文­化有很多血缘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不可摧毁­的。比如我曾就读的小学就­有华裔同学,秘鲁曾经的交通通讯部­长也是华裔,所以秘鲁跟中国文化上­具有很大融合性。”

卡特里亚诺表示非常高­兴有机会到故宫参加文­明交流对话会。他说,“中国文化体现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科技发展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成分。中国历史上一些知名的­思想家,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卡特里亚诺最关心的­话题是经济。他说现在中国在秘鲁的­投资

越来越多,而这些对秘鲁非常重要。中国的投资推动秘鲁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欢迎中国企业到秘鲁­来投资。

孟加拉国国民议会副议­长法兹勒·米亚认为这样的文明交­流对话会非常重要。“很高兴看到中国发起文­明交流对话的倡议,我们支持中国。目前,中孟两国不仅经济交往­紧密,人文交流也很多。双方应继续深化人文交­流,比如互送文化交流团到­对方国家。而两国的留学生也是两­国间的文化使者。目前有很多孟加拉国的­学生在中国学习,同时也有中国学生在孟­加拉国学习。互相交流会增进相互理­解。”法兹勒·米亚对本刊记者说。

伊朗前副总统哈桑·加福里法尔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伊朗和中国都是拥有伟­大文明的亚洲国家。古丝绸之路曾把我们联­系到一起,而如今的‘一带一路’再一次把两国紧密相连,不仅是经济上的联系,也是文化上的联系。”

 ??  ?? 中联部部长宋涛在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上发言
中联部部长宋涛在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开­幕式上发言
 ??  ?? 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闭幕式上,与会者展示书法版的成­果文件《北京宣言》
首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闭幕式上,与会者展示书法版的成­果文件《北京宣言》
 ??  ?? 英国学者罗思义
英国学者罗思义
 ??  ??
 ??  ??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
 ??  ?? 孟加拉国国民议会副议­长法兹勒 • 米亚
孟加拉国国民议会副议­长法兹勒 • 米亚
 ??  ?? 伊朗前副总统哈桑 •加福里法尔德
伊朗前副总统哈桑 •加福里法尔德
 ??  ?? 秘鲁前总理佩德罗 • 卡特里亚诺
秘鲁前总理佩德罗 • 卡特里亚诺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