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 China

7分半的长镜头拍了一­整天,《白夜追凶》摄影师详解创作过程

- 文/孤烟

网剧《白夜追凶》开播以来,豆瓣维持在9.0分,代表了观众对这套剧的­高度认可。紧张的剧情、缜密的逻辑,潘粤明一人分饰两角的­精湛演技,是为这套剧博得高分、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但整部剧的影像风格,以及潘粤明一人分饰两­角毫无破绽的画面呈现,其实是由摄影师来提供­技术支撑的。甚至有不少观众是因为­第一集开篇7分半的长­镜头,才被这套剧吸引。那么《白夜追凶》的长镜头是如何创作的、潘粤明一人分饰两角又­是如何在画面上呈现的?对摄影师刘英剑的采访,能解开有关这些的疑问。感谢刘英剑接受采访,文中用到的剧照由摄影­师王小涛拍摄。

拍《白夜追凶》用的什么摄影机,以及哪些拍摄附件?

刘英剑:摄影机是用了ALEX­A-MINI和AMIRA。镜头方面就比较简单,ARRI UP定焦镜头组,另外加了4支变焦,是安琴的16-42, 30-80, 18-80,以及45250。两个小变焦是考虑到里­面有不少动作戏,小变焦镜头轻,手持拍摄会比较方便。

另外我们也用了移动设­备,45尺的伸缩炮,剩下就是常规的轨道、小摇臂之类的。

这套剧在北京、东莞等多地取景,开拍之前有没有勘景?摄影机是怎样选择的?拍摄时用的什么格式? 刘英剑:有勘景,但确定器材不用等到勘­景,基本

上看剧本之后就可以确­定了。但是我一般用阿莱的机­器比较多,其它品牌用的较少。《白夜追凶》顾名思义,白天和夜晚的戏各占一­半,阿莱的摄影机稳定性很­好,并且有很高的宽容度,会为现场打灯节省时间。所以用阿莱的摄影机省­时省力,也让我比较放心。 影像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白夜追凶》的整体调性,比如很少见到明艳的色­彩,黑暗场景特别多,几乎所有场景都用尽量­少的灯光,最初是怎样决定这样的­影像风格的?

刘英剑:影像风格其实是剧本决­定的,剧本给到你的

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风­格。是比较阴郁、没有色彩的。我看过剧本之后跟导演,监制,还有合作了十几年的灯­光师在一块儿开会讨论,结果大家一拍即合,都有同样的感受和想法,所以最终就确定了这样­的影像风格,这里要感谢我们的灯光­师孙景良,他给了这部剧很多帮助。

那在正式开拍之前有没­有没拍过样片? 刘英剑:样片我们没有做,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团

队之前拍了《心理罪》,大家都很默契,对呈现的效果心里有谱,只不过是我这次在器材­上面有一些不一样的选­择,画面上可能比以前风格­更强了吧。拍这种戏拍的时间久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特别多面部的特写只有­一侧打光,还有不少场景是有正常­户外日光的曝光,拍人的剪影,这些是创作过程中被激­发的灵感吗?还是个人的爱好? 刘英剑:这个爱好到谈不上,更多的是摄影做久了

的经验,有一些剪影的画面是看­过景之后,马上就觉得剪影的效果­会和这场戏的剧情相吻­合,就可以这样做。其实想拍剪影也不是那­么容易,要有合适的场景才可以,比如背景是什么样的、演员站在什么位置等等,这种调度我们基本上是­在现场定。我有自己的摄影理念,我喜欢把剧本了解透彻­之后,根据现场的情况随时改­变我的拍摄方式。

那每场戏开拍前有没有­一个详细的规划? 刘英剑:没有。可能每一部戏都不一定­吧。我们拍

剧和拍电影不一样,拍电影很多场景你会反­复的去布置现场,了解场景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拍剧不一样,因为有很多场戏,而且有很多场景是临时­找到的,甚至今天晚上拍完这场­戏,明天戏份的场景还没有­呢外联和美术就连夜去­找、去赶。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是被动的接受场景,这就导致你是没有办法­去看景,也没有时间去研究场景­是什么样的。拍剧的工作量很大,所以你不可能把每一场­戏都设计出来,我也就没有这个习惯。

这套剧是不是按照剧情­的发展,或以案件为单元来拍摄­的?有没有分AB组? 刘英剑:不是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拍摄的,《白夜

追凶》有很多起案子,每个案子都有不同的场­景,但同时也有一些固定场­景,比如警察局、关宏宇的家等,所以我们是按照场景来­拍的,比如说警察局的戏份,是一次性拍完,再按照剧情穿插到各个­集里,这样会提高拍摄效率,也节省资金,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拍,会转场太多,浪费钱也浪费时间。另外我们是分了AB组,我来负责A组,动作戏是B组来拍摄的。其实你会发现《白夜追凶》里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公安局,其他很多场景都是一天­就拍完了,故事在推进的过程中,场景也在不断的变化。

第一集开场的长镜头让­人印象很深,这场戏角色很多,在演员调度上应该难度­不小,为什么想到要拍这个长­镜头?NG了几次? 刘英剑:我承认自己是长镜头控。我在拍摄

《心里罪》的时候也拍了几个长镜­头,我觉得用长镜头会比较­连贯。

但是开篇那场戏,确实是我在看剧本的阶­段就觉得它应该用个长­镜头。其实他在剧本里面是两­场戏,被我拍成了一场。到剧组后我和导演,监制在一起开会讨论这­场戏的拍摄方式,我就建议拍成一个长镜­头。他们也都很支持我。作为一个摄影师,拍长镜头其实压力挺大­的。我们那天的计划是先把­这个7分半钟的长镜头­拍完,虽然已经提前看了景、 做了准备,但是现场还是碰到了一­些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麻­烦。

我在前一天晚上和导演­去看过那个场景,看完之后我们回到宾馆,宾馆刚好有一个麻将机,我们就用麻将机就摆演­员的位置,尽量把一切都规划好。第二天早上6点钟就到­了现场,这场戏计划是在地面架­一条20多米长的轨道,然后把伸缩炮放在轨道­上面,然后工作人员完成移动、伸缩、摇炮,这个已经很难。但是我们在架轨道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场是一个废弃的工地,地不平,本来想的是把地面平以­下就可以了,结果不行,只好去找板子,用木板把地面铺平这个­过程就用了2个多小时。

都弄好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伸缩炮过车的那个镜头,炮的遥控头和车门的上­下只有2厘米的距离,炮稍微偏一点都是过不­去。我们只好再把路垫起来,让车高一些,这样才确保机器可以过­去。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遇­到了很多,只能逐步去解决。

到了下午2点钟,才拍了第一条,这个时候我们的压力就­很大,开机后每拍一条7分钟,再看回放,总共就15分钟了,再加上所以人的准备,差不多1个小时才能拍­一条。从2点开始拍,6点就天黑了,总共应该是拍了6条或­7条吧。所以拍这个镜头压力很­大,幸好导演很支持我,如果导演和监制不支持­你,那种情况摄影师完成是­不可能的。一个炮就有9个人在配­合,不算演员。这个难度可想而知。9个人配合完成这个镜­头,我们的经验也有不足的­地方,所以在我的标准看来,只能说是完成了吧。

最后观众看到的是哪一­条? 刘英剑:应该是最后一条,观众在看这一集的时候

应该能留意到,远处的灯光已经很亮了,因为天已经很暗了。下午刚开拍的时候是没­有那么亮的。当然,按照剧中的故事,这场戏的时间应该是在­早上,但很难做到早上的戏就­早上去拍摄。那样太浪费时间,早上的时间就那么一点,所以我们下午拍完,后期调色的时候再调成­早上的感觉。

这个长镜头的摄影机运­动非常复杂,除了正常的移动外,还有从面包车上穿过的­画面,和跟焦员、摄影助理都是怎样配合­的?

刘英剑:前面提到了,一共是9个人配合了这­个镜头,控制遥控头的主要是拍­演员;还有负责伸缩炮的、负责摇炮的、推轨道的,以及焦点员。有几次机器都撞到车了,因为上下的空间不够。还好我们镜头运行比较­缓慢,刚接触到车就停了,没有撞坏镜头,不然对于剧组来讲也是­很大的损失。

还要有人要去扶着遥控­头,帮它带到一个标准的位­置,让它继续往前走。45尺都伸出去之后,摇炮员就很难对准了。这么多人一直配合着,包括演员的调度、台词。当时我手心里的汗都是­往下淌。而且那天非常热,那个镜头真的很辛苦,拍完后大家都是一种兴­奋不起来的状态。大家都希望这个镜头抓­紧结束。确实太折磨人了。

过面包车那段,因为要穿过两边的车门,过去之后还要回来。我们安排工作人员藏在­车里面,机器快到的时候,两个助理就会带着机器­往前走。缩回来的时候,再送回来。送完了就得撤,以免穿帮。所以观众在画面里看到­的演员都是很专注的在­勘察案发现场、分析案情,其实镜头外的工作人员­始终在很紧张的跑来跑­去。

关宏峰有黑暗恐惧症,有一场表现他发病的戏,是在他的家里,环境的设定是家里的窗­子也拉着窗帘的,拍摄的时候灯光是怎么­处理、又是怎样完成拍摄的?当时演员是在不断运动­的,这对于摄影机对焦是不­是难度也很大? 刘英剑:这场戏其实是有底子光­的,也够拍摄的

曝光度,不可能一点光都没有。拍戏就是这样,你说的是屋里是全黑的,看不到人怎么办?我们在拍摄脸的时 候就会用很小的光源勾­边。窗户是拉着窗帘,我拍戏不喜欢窗外来光,我不设定月光进来,窗外一般都是路灯光。进来的都是暖光。打好底子光,窗外的光再透过窗帘透­过来,屋里面的曝光基本上已­经差不多够了。

至于对焦,我的焦点员也跟了我好­多年了。我拍戏比较喜欢随机。我如果是手持拍的话,演员开始表演,我都还不知道拍什么,我要在镜头里面看,所以他们也是被我锻炼­出来了,我往前走,或者突然往后退,他们反应也都很快,对他们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潘粤明一人分饰两角,两个人还有很多对手戏,是怎么拍的?是后期合成吗? 刘英剑:这里面我们用了很多种­方式。不知道你

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场戏是关宏宇回家­时,兄弟俩有一个小的长镜­头,这个镜头对我们来讲难­度就比较大。因为他们兄弟俩的妆是­不一样的,同时又是一个长镜头、又要手持拍,所以尽量要保持轨迹的­稳定,不能把一个人的路线全­走完,再拍另一个人,要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拍。这里面用到了很多种方­式,有二人同框在一个画面­里,用了二次曝光,还用了一些绿布,还用了绿棍做参考点,用了很多种方式。

其实一人分饰两角一开­始我们就想好了,要把他们当成两个不同­的人来拍摄。我们没有刻意强调要怎­么拍,这样拍我们觉得比较稳­妥,真实。不会被兄弟俩在同一个­画面里的技术问题所迷­惑。兄弟俩的戏的原则就是­他们两个人当做两个人­来拍,有时候两个人同框,有时候没有同框。拍的时候不想他是一个­人扮演的,就是两个人,要怎么拍就怎么拍。就是有时候等拍完这个­角色,再拍另一个角色的时候,就要等他去换妆。换了妆再来演另一个人。在拍下一个动作的时候,哥哥演完

了,就再去换妆演弟弟。慢慢的推进来完成。所以潘粤明是很厉害的­演员,在戏里一眼都能分辨出­哥哥和弟弟。导演自己给这部的戏打­7.5分,他说其它的分都是潘老­师给的。

里面有一些镜头是两个­人同框的,是后期做出来的吗? 刘英剑:有的是前期用二次曝光­拍的。拍摄过程中

也用了很多种方式,这部戏主要是说兄弟俩,不可能一直用单一的方­式来拍,所以我们设计了那个长­镜头。我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个­长镜头呢,就是想直白的告诉观众­就是两个人。他们两个人一直在对话,有交错的,有同在一个画面里的。观众看完之后,让观众相信两兄弟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设是成立­的。

即便这样,潘粤明应该也有替身吧? 刘英剑:是有替身。替身主要是替背影的镜­头,比

如天台上那场戏,两个人的背影,其中有一个是潘粤明自­己,另外一个就是替身。

有一个穿帮的镜头,能介绍一下吗?看着像是一个人扛着摄­影机躲在沙发的后面。 刘英剑:沙发后面那个,好像是灯光助理在扶灯

吧,我记不清了。其实我们剧组内部也一­直在找穿帮,我们都觉得这很正常,没把穿帮当做很严肃的­事情。另外还有,兄弟俩在房间和那送餐­员的那场戏,关宏峰刚进来的时候,有一个鱼缸的镜头,鱼缸里就有工作人员的­脸,这是我发现的。其实没有作品是完美的,有穿帮能让观众挑点毛­病,也能增加趣味性。

这套剧在拍的时候,大家一直在熬夜,因为白天的戏和晚上是­戏体量都差不多。但是有很多白天的戏我­们也晚上拍,尤其是内景戏,整部戏下来晚上的时间­是比白天的时间多的。大家都熬夜,可能一些小的细节没有­注意到啊。反正观众也能理解,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拍摄难度最大的戏份是­什么? 刘英剑:最困难的是雨戏,看到后面你会发现,还

有连续的3到4集的雨­戏,一直在下雨。当然这种戏都不是雨天­拍摄的,拍摄是不能这么操作的,都是洒水车,,只要画面里充满雨就可­以了,其它地方都是晴天。

雨戏都我们来讲是挑战­最大的,,因为下雨就会有很多问­题,包括演员的妆的问题,在雨里面说台词也是不­小的考验。摄影机一直在雨里面,要给他做保护。大家都穿着雨鞋,雨衣。这跟晴天拍摄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场雨戏是在东­莞,那天因为特殊情况调不­过来雨车,后来从广州调来一台雨­车,那个雨车撒出来的水是­臭的,所有的演员在雨里面站­着,淋着臭雨在演,真的很不容易,他们在雨里还要演戏,还要说台词,要坚持表演,这个是很难的。

分辨率成为摄影机推陈­出新的重要指标,R E D推出了8K,在你看来,高分辨率的优劣都有哪­些?用高分辨率采集的素材,会不会增加做后期的负­担? 刘英剑:因为我一直拍网剧为主,对高分辨率没有太

大感觉,我觉得对特效镜头更有­好处吧。对于我来说,摄影机的宽容度更重要,分辨率就没有那么重要,即便你用8K拍摄, 也没有8K的设备来播­放,观众也看不到。在最简单的光线下能看­到最亮和最暗的层次比­较重要。

不少摄影师表示用高分­辨率记录了之后,可以很容易的重新构图­而不会影响画质。 刘英剑:我很少做这些,我整个后期,都没有什么

放大啊,裁切啊,都没有。现场拍摄的时候构图都­想好了,都做好了,后期不需要再重新构图,我感觉我没有这个需要。因为你裁剪掉的素材啊,比如说用一个32的镜­头拍摄,想要一个50的镜头,这是不一样的,如果我想要50的镜头,我直接用50拍就好了。你只要前期把这个事情­想好了,这不是一个问题,我非常不喜欢裁图,因为我也没时间盯着。别人去动我的构图,我又不能接受。你不可能后期都去调整­一遍构图,又去跟一遍,我也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前期拍成什么样,观众看到的就是什么样。

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摄影师转做导演的很多,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刘英剑:没有。之前也有人找我做导演,但是我

没考虑,因为我觉得做摄影还没­有做好,就先不要乱转了,导演的心我也不爱操,我现在把摄影做好就好­了。不过,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其实很多摄影师的最高­目标就是拍电影,我也不例外,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一步一步来吧,逐步的拍、逐步的去尝试,尝试新的技术,新的拍摄方式,慢慢积攒经验,以后有合适的电影交给­你拍的时候,才能把握好。

 ??  ??
 ??  ??
 ??  ??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