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广西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初步探索

-

曾伟 1,2,黄庆华 3,李洪波 3,陈颖 4

1.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西 南宁 530028;2.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3.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2;4.南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2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广西南­宁市所在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的现状,提出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的新模式;阐述了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构­建的实施要点和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以及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优势,并总结归纳了南宁市初­步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的体会。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治未病;管理模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05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015-04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ZENG Wei1,2, HUANG Qing-hua3, LI Hong-bo3, CHEN Ying4 (1. Nanning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anning 530028, China; 2.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ning, Nanning 530001, China; 3. Nanning TCM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4. Nanning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Nanning 5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 put forward a new mode of constructi­ng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clear” and “standardiz­ation”, expounded the key point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in Nanning are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Finally, it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in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health service system of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in Nanning area.

Key words: regional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system;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management mode

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是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为指­导,以中医“治未病”为核心内容,针对不同个体持之以恒­地进行综合调养,以达到养生保健目的,最终使服务人群少得病­和晚得病,对当前医药卫生改革探­索新的预防保健服务模­式具有积极意义[1]。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逐步得­以提高,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加快提升基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共享医疗改革成果,近年来,广西南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辖区内积­极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stern Pacific Reg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EB/OL].[2016-05-06].http://www.wpro.

who.int/publicatio­ns/who_istrm_file.pdf?ua=1.

[5] 李艳宁,杨配力,吴金勇.小儿推拿发展史略[J].北京中医药,2009,

28(2):142-144.

[6] 顾晓旭,李军,颉旺军.小儿推拿文献学术发展­探析[J].中医外治杂

志,2012,21(6):53-54.

[7] 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 曹仁发.中医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9] 张素芳.中国小儿推拿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

[10] 金义成.小儿推拿[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

[11] 金宏柱.(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国推拿[M].上海:上海中

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12] 葛湄菲,高岱清.汉英对照小儿推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收稿日期:2016-05-06)

(修回日期:2016-06-26;编辑:梅智胜)

构建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努力探索创新工作新模­式。兹就相关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 1.1 发展概况

1.1.1 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不平衡 目前,南宁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出现“倒三角”现象。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方面发展迅速,优质资源丰富,设备、人员配置及服务网络平­台设备完善,健康干预及中医药养生­保健宣教独具特色及成­效,如提供中医膏方调理等­服务取得很好效果。南宁市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为期 3年的试点城市,已建设成为有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和文化推广及体验­馆,并打造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文化、技术服务的教育、培训、推广、体验、科研一体的平台,对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相对而言,县区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却发展缓慢,无法提供系统、规范、优质服务,小部分县区仍未开设单­独的中医预防保健科,社区及乡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仍有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1.2 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日益增多 社会上许多非医疗养生­保健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成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的补充。目前,全国经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较多,主要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等预防保健服务,服务人群较广,服务量亦较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养生保健服务企业­已超过140 万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 5000 万人,且每年还在迅速增长[2]。另据统计,截至 2013 年,全国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14

704家,其中广西有122 家[3]。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不完善 县级中医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仍存在平台建设­不规范、服务流程不规范、技术培训不规范、文化宣传不规范,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够深入,中医预防保健科环境形­象建设不够突出,设备配置不足,内涵建设不足。

1.2.2 服务项目与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未能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服务数量较少,服务面较窄,服务能力普遍较弱;其他非医疗机构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甚至存在弄虚作假、乱收费现象。

1.2.3 人才匮乏 专业高层次中医预防保­健人才不足,县区及乡镇人才培养力­度不足,培养渠道有限,加之目前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有待健全,补偿机制 有待完善,人员流失仍较为普遍。

1.2.4 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 现行中医预防保健机构­准入管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设置、环境设置、人员技能鉴定等相关标­准不够完善。许多“治未病”服务在医疗机构无收费­项目,造成许多县区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运转困­难。

2 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实施­要点

以地市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要依托,通过“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即加强市、县、乡三级紧密协作;明确共建规划目标,明确共建分级体系,明确共建责任义务;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传承规范)新模式,辐射带动县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构建市、县、乡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1 加强市、县、乡三级协作

2.1.1 开展市、县、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网络平台建设 2008 年以来,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

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国中医

药办发〔2008〕37 号)精神,南宁市先后在5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试点单位­设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探索“治未病”服务模式、服务内容、队伍建设、运行机

制和宣传普及等内容。2013年以来,全市共有8家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全市123 所镇卫生院和 38 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了中医民族­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了中药柜、煎药机、中医治疗床、TDP治疗仪等中医设­备,多渠道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

1200 个政府办村卫生所和5­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包,在 1278 所村卫生室培训推广应­用中医药“十方五技”(即10首常用方剂、

5项中医操作技能),使现有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并得到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充分肯定。目前,南宁市 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2%乡镇卫

生院、100%社区卫生服务站和 88.3%政府办村卫生所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保健­服务。地市级中医医院经过近­3年的建设和投入,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区域“治未病”服务平台,并于 2015 年 2 月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其中部分项目排在国内­前列。总之,南宁市在原有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由区域内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组成的­功能完善、覆盖全面、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2.1.2 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南宁市在同步推

进中医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有序推进了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推进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进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探索“一加强、三明确、四规范”的工作新模式。通过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机制,使市、县、乡三级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紧密协作,进一步整合市、县(区)、乡中医药优势资源,加快县、乡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标准化建设,快速提升县、乡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藉以推动城市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移,开通县、乡需求人群合理顺畅向­上流动的通道,让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促进病患者城乡双­向流动。

2.2 系统规划、分级管理

2.2.1 明确共建规划目标 市、县、乡三级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治未病”中心),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建设做全、做细、做实,把让老百姓少得病、晚得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宣传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全面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努力造福更多的基层民­众。

2.2.2 明确共建分级体系 明确协作共建的一级牵­头指导单位为承担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单位,各县(区)级中医医院为协作共建­二级成员单位,社区和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为­三级协作成员单位。市、县两级中医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为共建协作技­术执行部门,辐射带动基层单位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

2.2.3 明确共建责任义务 指定地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一级牵头指导­单位,承担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国

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 号)等相关要求,相关主管部门牵头召集­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和各项相关工作制度、优化诊疗方案。定期派出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平台建­设、技术培训、诊疗服务和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本单­位中医预防保健科的基­本条件建设,负责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接受和配合一级牵头指­导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帮­扶,配合完成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级牵­头指导单位交给的相关­工作任务。二级成员单位负责指导­三级基层单位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三级单位积极接受和配­合二级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共建帮扶。

2.3 四个规范,整体推进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工作指南(试行)》(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3〕128号),通过“四个规范”,整体推进南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

2.3.1 平台建设规范 严格按照《中医医院“治未

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要求建设各成员单位的­预防保健科。在人员配置方面,全部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中科室主任均为高级­职称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0 年以上的中级职称医师­担任,中医健康干预设备配置­均能开展针灸、熏蒸、推拿、热疗、电疗等中医诊疗项目,制定并实施干预方案,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效果总结、分析和评估工作;在共建体系内各成员单­位全面推行《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等软件,牵头指导单位落实专人­运行控制和远程业务指­导。

2.3.2 技术培训规范 一级牵头单位地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每年选送中医骨干­参加全国各类研修、适宜技术培训班,定期聘请院外专家到院­指导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相关课题研究,定期安排技术团队到二­级成员单位开展规范平­台建设、规范技术培训、规范诊疗服务和规范文­化宣传等相关业务指导­活动。二级成员单位免费选送­技术人员到一级牵头单­位进修学习,优先享受《南宁市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体系章程》有关体系内成员单位的­优惠政策,优先得到技术帮扶支持,同时定期下基层指导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四规范”建设,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培训和中医药­壮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相关培训均覆盖县、乡、村中医药人员及中医药­管理人员。同时设置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及评价机制,使技术培训逐步规范化。

2.3.3 服务流程规范 通过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使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通过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业务流程、业务规范、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立健全科室工作制度,制定诊疗规范,制定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3.4 文化传承规范 所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着重突出中医特色,体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医德观,以及阴阳协调、动静互涵的恒动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中医治疗率、辨体论治优良率、

中成药辨证使用率力争­达到 100%。在中医药文化宣传方面,重点传播中医预防保健­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预防保健的­方法及养生知识,彰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

3 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优势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主旨­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全面、规范、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节省医疗费用的主­要方法。据报道,将1元钱用在预防上,可以节省 8.59 元药费,相应节省约

100 元的抢救、误工损失、陪护等费用,对缓解看病

难看病贵有积极意义[4]。因此,有必要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三级服务体系,整合市、县(区)中医药优势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促进市、县两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平可­及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4 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体会

4.1 把满足民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共建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下移,指导县、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使县、乡需求人群在县级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开通需求人群向上(市、县级“治未病”中心)合理顺畅流动的通道,改善民众的就医体验。

4.2 效果评价

①区域协作的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治未病”服务区域设置符合要求,设备设施配置满足“治未病”服务需求。②建立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协作平台,实现了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信息管理。③中医预防保健的健康文­化传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科学性、指导性、针对性和适用性。④开展了老年人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以及冬病夏治、膏方等中医调养服务项­目。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老年人中医 体质辨识、儿童中医调养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40%以上,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科学­研究合作项目。⑤县域(城区、乡镇或街道)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超过35%、20%。

4.3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

通过协作共建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各级协作单位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平台得到规范建设­指导、规范技术培训、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作用,使区域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内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5 小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预防保健(治未

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 年)》(国中医药

科技发〔2013〕12 号)提出:到 2020 年末,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理论,建立理论体系框架;优化集成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建立相对系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和规范;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发展。为此,南宁市通过规范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培训、服务流程、文化宣传,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的县级中医预­防保健科(县级“治未病”中心),逐步健全区域内“治未病”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和统筹城乡宝­贵的中医医疗资源,较好地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三级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卢传坚,林嬿钊,叶子怡,等.中医预防保健标准体系­研究与初步构

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0):2526-2527.

[2] 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

研究,2013,26(7):1-3.

[3] 李锁强.中国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9-23.

[4] 杨朝晖.谁来解决全球性医疗危­机[N].科技日报,2008-01-29(4).

(收稿日期:2016-01-18)

(修回日期:2016-09-25;编辑:梅智胜)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