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指纹图谱与一测多­评技术分析化学转化法­富集甘草药渣总黄酮的­研究

-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兰州市科技局2014-2-32)

刘效栓1,肖正国1,罗燕燕2,李喜香1,李季文1,毕映燕1,刘军刚 1

1.甘肃省中医院药学部,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与一测多­评相结合的质量评价模­式分析化学转化法富集­的甘草药渣总黄酮,为生产中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以破壁富集的总黄酮为­研究对象建立指纹图谱,以甘草苷为内参物,分别建立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酸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含量。并对计算值与外标法测­定值进行比较,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实­用性与稳定性。结果 建立了甘草药渣总黄酮­HPLC指纹图谱,标定了11 个共有峰,确定了其中5 个共有峰,10批提取物相似度>0.99;一测多评法计算结果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相对­误

差<4%,以多浓度法计算试验所­得相对校正因子RSD<2%。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专属性强,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甘草药渣提­取物的质量。关键词:指纹图谱;一测多评;甘草药渣提取物;质量评价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1.015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1-0069-05

Study on Enrichment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Residu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Fingerprin­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 Technique

LIU Xiao-shuan1, XIAO Zheng-guo1, LUO Yan-yan2, LI Xi-xiang1, LI Ji-wen1, BI Ying-yan1, LIU Jun-gang1

1. Pharmacy Department of Gan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50, China;

2. Pharmacy College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ombined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fingerprin­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 (QAMS) to analyze the total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residue by the chemical conversion metho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quality control in production. Methods Total flavonoids of breaking cell wall and enriching were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establish fingerprin­t. With liquiritin as internal reference, the 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s of isoliquiri­tin, glycyrrhiz­in, isoliquiri­tigenin and glycyrrhiz­ic acid we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ents were determined. Meanwhile, the calculated valu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 by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to verify the practic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QAMS. Results The HPLC fingerprin­t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residue was establishe­d. 11 common peaks were identified, and 5 common peak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10 extracts was >0.99; th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QAMS and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he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was <4%; the RSD of 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 calculated by the multiple concentrat­ion method was <2%.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accurate, reliable, specific, and stable, with good repeatabil­ity,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licorice residue.

Keywords: fingerpri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 licorice residue extract; quality evaluation 中药指纹图谱指中药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得­到的能够体现中药整体­化学特性的色谱 或光谱图。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新收载特征图谱 28 个品种,其中提取物 3 个品种、中药材 2 个品种、中成药 23 个品种;新收载指纹图谱 9 个品种,均为中成药品种[1-3]。目前,指纹图谱已广泛应用到­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及­新药生产过程

的质量控制中[4-6]。对于市场上通过加入单­一成分达到现有质量标­准的伪药,采用指纹图谱进行多成­分的全面控制切实可行。

一测多评方法(QAMS)又称一标多评法,是指在含量测定时,只使用一个对照品,可同时计算出供试品中­其他待测成分的含量,使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符

合定量方法学研究的要­求。目前,美国药典(USP33)收载的 108 个植物药标准(13种植物)中 36 个使用

校正因子,欧洲药典(EP7.0)在 232 个植物药标准中 11 个使用了一测多评,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593 个植物药标准(9 种植物)通过相对保留时间及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的特征图谱确认

色谱峰,进而根据相对因子计算­其他色谱峰的含量[7],如黄连(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亭含量测定)、丹参、生姜、银杏提取物等。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随着对甘草药理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全

世界对甘草的需求日益­增长,甘草资源急剧减少[8]。本课题前期进行了“基于化学转化法破壁富­集甘草药渣中总黄酮的­开发研究(兰州市科技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2014-2-32)”,完成了提取工艺试验及­中试研究。本试验以甘草药渣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建立指纹图谱,并构建一测多评法测定­提取物中5种成分的含­量,对甘草药渣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1 仪器与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 Waters1525 二元泵、

Waters717 进样器、Waters2487 双通道紫外检测器、Breeze 工作站); Mettler AE240 电子分析天平;

SB-3200D 型超声波清洗器(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甘草素对照品(批号 B-20416)、异甘草素对照品(批号 B-21525)、甘草苷对照品(批号 B-20414)、异甘草苷对照品(批号 B-21524 )、甘草酸对照品

(B20417),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草饮片(批号 150922、150701),甘肃康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甘肃省药检院宋平顺­主任药师鉴定为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根和根茎;甘草药渣提取物 10批(批号分别为 20160504、20160505、

20160506、20160509、20161102、20161104、20161108、

20161107、20161114、20161126),甘肃省中医院制剂室提­供,制备过程见文献[9]。无水乙醇(批号

20160905 )、乙腈(批号 20160505 )、磷酸(批号

20160307)均为色谱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含量测定用水为娃哈哈­纯净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定量分析方法验证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岛津 Inerisil ODS-3(250 mm×4.6 mm,

5 µm),乙腈为流动相A,0.8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见表 1),柱温 25 ℃,检测波长 237 nm,流速 1 mL/min。

2.1.2混合对照品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甘草­苷 5.1 mg、异甘草苷

6.6 mg、甘草素 5.6 mg、甘草酸 5.6 mg、异甘草素

5.3 mg,用70%乙醇溶解并定容至 25 mL,得到浓度分别为 0.204、0.264、0.224、0.224、0.212 mg/mL 的单一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 2.0、2.0、0.5、2.0、

1.0 mL,置10 mL容量瓶中,用70%乙醇定容,得浓度分别为 0.040 8、0.052 8、0.011 2、0.044 8、0.021 2 mg/mL

的混合对照品溶液,4 ℃冰箱保存。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药渣提取物约100 mg,精密称定,置50 mL锥形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精密称定,超声处理

(180 W,40 kHz)30 min,冷却,称定补足减失的

质量,0.45 µm微孔滤膜过滤,取续滤液,即得。

2.1.4 系统适用性试验

取混合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按“2.1.1”项色谱条件进样分析,结果各成分色谱峰分离­度良好。色谱图见图1。

2.1.5 线性关系考察分别精密­吸取混合对照品溶液 0.5、1、5、10、

15 µL进样,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记录­色谱峰面积,以进样量为横坐标,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计算回归方

程。甘草苷:Y=2 296 046.078X-10 769.500,r=

0.999 98,线性范围 0.020 4~0.612 0 µg;异甘草苷:

Y=1 361 314.394X-7737.500,r=0.999 91,线性范围

0.026 4~0.792 0 µg;甘草素:Y=5 011 214.286X-

15 122.500,r=0.999 83,线性范围 0.005 6~0.168 0 µg;

甘草酸:Y=661 750.893X-8479.500,r=0.999 69,线性范围0.022 4~0.672 0 µg;异甘草素:Y=1 976 024.528X-

7840.000,r=0.999 95,线性范围 0.010 6~0.318 0 µg。各成分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1.6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10 µL,连续进样 6次。结果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素峰面积 RSD 分别为 0.66%、1.52%、0.81%、0.59%、

0.71%;以甘草苷(4 号峰)为内参物s,其他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为 ras=tRa/tRs,RSD 分别为 0.72%、

0.52%、0.40%、0.46%、0.42%,共有峰相似度达 1.000。

2.1.7 稳定性试验取同一批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2、4、8、16、

24 h 进样 10 µL,记录峰面积,RSD分别为 0.65%、

1.56%、1.85%、0.95%、0.65%,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24 h内基本稳定。

2.1.8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提取物6份,约 100 mg,精密称定,按

“2.1.3”项下方法制备 6份,进样10 µL,记录峰面积。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素平均含量分别­为 8.981、2.770、0.401、5.334、0.611 mg/g, 峰面积 RSD 分别为 0.68%、1.08%、1.58%、0.90%、

1.25%,相似度 1.000,符合指纹图谱要求。

2.1.9 加样回收率试验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样品(批号 20160506)6 份,约 60 mg,精密称定,每份加入约1 mL混合对照品

溶液,按“2.1.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1­0 µL分析。计算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及异甘草素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00.1%、100.8%、102.2%、103.6、99.2%,RSD 分别为 1.80%、1.01%、0.85%、1.47%、1.22%。

2 指纹图谱分析

2.1 指纹图谱的建立按照中­药指纹图谱要求,对10批样品进行检测,其所有成分在80 min内全部出完。采用《中药色谱指

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130723 版),将 10 批样品 HPLC图谱数据导入­软件,进行相似度分析,生

成对照图谱。以甘草苷(4号峰)为参照,11个共有峰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见表2。对照图谱见图2。

2.2.2 相似度评价

以 S1 样品的指纹图谱作为参­照图谱,用平均数法生成 10批样品的对照指纹­图谱(见图3),10 批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分别为 1.000、1.000、1.000、

1.000、1.000、0.999、0.998、1.000、0.999、1.000。

2.3 一测多评法分析

2.3.1 5种化合物相对校正因­子测定

取“2.1.2”项下混合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 1.0、

2.5、5.0、7.5、10.0、15.0 µL,记录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素的峰面积,以甘草苷为内参物s,采用多浓度计算法,计算相对校正因子。fsi=fs/fi=(As/Cs)/(Ai/Ci)。fs为甘草苷绝对校正­因

子,fs6、fs8、fs10、fs11 分别为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苷草素的相对校正因­子。结果见表3。

2.3.2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考察

采用 Waters2487 考察3种不同型号色谱­柱,用岛津 Inerisil ODS-3 色谱柱考察 2 种色谱系统对相对校

正因子的影响,结果重现性良好,RSD<5%,见表4。

2.3.3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比­较

取 10 批甘草药渣提取物,按“2.1.3”项下方法制备,进样 10 µL 测定,分别采用外标法和 QAMS法计算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见表5。

3 讨论甘草有效成分主要­为甘草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对甘草中的甘草酸­进行开发、生产的利用率不超过 30%,其余则作为废渣丢弃[10-11]。本试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指纹图谱及一测­多评的分析方法,为大规模生产开发甘草­药渣提供依据。

试验过程中,选择双通道双波长同时­扫描,得到同步双谱图,经比较发现 λ237色谱图与 λ254色谱图基本接­近,但甘草苷在 λ237处有最大吸收,保留时间为

(14.953±0.258)min。以甘草苷作为内参物,符合

易得、稳定、定位准确、重复性好的原则[3],故选择

λ237为测定波长。

有文献报道采用变波长­法测定[10]。本试验发现变波长测定­时背景吸收不易控制、基线不平,且由于特征峰较多,实际操作有困难。本研究最大限度参考药­典数据及方法,方便实际操作,耐用性符合要求。

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从甘­草药渣中分离并鉴定了

甘草查耳酮等多种成分[12-14],但本试验所用到的样品­中尚未发现含有甘草查­耳酮B,有待进一步分析考察。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15.

[2] 石上梅,于江泳,王旭,等.解读《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J].中国药

品标准,2015,16(6):403.

[3] 祝明,陈碧莲,石上梅,等.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国药典 2015 年版一

部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33(5):661.

[4] LIU B Y, ZHANG C, LV H N, et al.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ree main analytes of Murraya exotica by HPLC[J].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5,24(2):88-94.

[5] 宋晓庆,蔡皓,屠鹏飞,等.白芍硫磺熏蒸前后的桂­枝汤 HPLC 特征图谱

比较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26(1):82-87.

[6] 张倩,霍会霞,顾宇凡,等.沉香药材 HPLC-DAD 特征图谱研究[J].中国

药学杂志,2015,50(3):213-216.

[7] 吴婉莹,果德安.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的思路与方法[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3):351-355.

[8] 王青,苗文娟,向诚,等.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2,

43(10):1886.

[9] 乔仲和,胡自如.甘草渣中大量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及甘草的综­合开

发研究[J].中草药,1997,28(9):522-524.

[10] 刘香南,李明珠,尚晓娜,等.“一测多评”法测定甘草中 6 种有效成

分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4):56-59.

[11] 刘洋,金玉姬,吴湘军,等.甘草黄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吉林医药

学院学报,2014,35(2):135-139.

[12] 谢斌,周军辉.甘草渣中甘草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应用化工,

2016,45(6):1120-1123.

[13] 徐春燕,张娜,韩爱荣,等.甘草渣黄酮回流提取的­工艺优化及预处理

方法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36(2):222-226.

[14] 廉宜君,刘红,马彦梅,等.甘草渣多糖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及抗氧化

活性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351-356.

(收稿日期:2017-03-23)

(修回日期:2017-04-11;编辑:陈静)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内含全文PDF和增强­文件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内含全文PDF和增强­文件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