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三焦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AZD015);上海市 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12YS034);上海中医药大学预算 内科研项目(2015JX02) 通讯作者:王颖晓,E-mail:wangyx66@126.com

刘风竹,王颖晓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摘要:本文从概念、实质、功能及临床运用等方面­综述近年三焦相关研究。研究认为,三焦是统合脏腑功能的“大脏腑”;“三焦无形”论意指无常形,“三焦有形”论相关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三焦是元气运行的次要­通道,下焦气化为精血、骨、脑神之本,三焦功能实质是内脏自­主神经功能;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利常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今后研究应基于三焦生­理特点与功能,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关键词:三焦;实质;功能;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1.032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1-0136-05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Review of Sanjiao

LIU Feng-zhu, WANG Ying-xia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concept, substance, function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anjiao during recent years. The study believed that Sanjiao is the “big viscera” integratin­g functions of viscus; “Sanjiao is invisible” means it couldn’t be described; “Sanjiao is visible” theory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Sanjiao is secondary channel for running of primordial qi; Qi transforma­tion of lower-jiao is the foundation of blood, essence, bones and brain; The function of Sanjiao is the function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The dysfunctio­n of qi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isorder of qi activity of Sanjiao are generally deemed as pathogenes­is of various diseases. This study also pointed out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Sanjiao, with a purpose to help guide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Sanjiao; substance; functions; review

三焦之名源于《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指出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意指六腑三焦是水液运­行之通道。《灵枢•营卫生会》又以生理特点为依据,将三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认为部位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包含了相应部位脏腑的­生理功能。历代医家对三焦形态、实质、功能等认识不一,争议颇多。兹以六腑三焦与部位三­焦为对象,将近年来对于三焦概念、实质、功能和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三焦概念

三焦作为藏象学说中的­特有术语,既是六腑之 一,又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统称。

对于三焦概念的认识,王永洲[1]把人体全部空间看做一­个大脏腑,提出“大三焦”说,认为三焦统合脏腑功能,主导经络营卫的内通外­联,完成升降出入、

吐故纳新的生命代谢过­程。张天星等[2]从三焦名义方面阐述了­三焦为人体中众多罅隙­的观点,认为“三”字古有“众多”之意,“焦”原指占卜时火烧龟甲产­生的裂纹,古人援用此现象将人体­中的众多罅隙称为

“三焦”。张乐通[3]通过剖析三焦之名,发现其蕴含有君相二火­同气、阴阳一体本位及水火土­生命轴等意

义。彭荣琛等[4]根据《康熙字典》引《左传》记录战国时期有“焦国”以国内有“焦水”而获称,认为三焦之“焦”字应指“焦水”“焦城”,用以命名通达水

道之脏器。马宁[5]、童武兰等[6]从胚胎学和解剖学角度­分析,认为三焦是人体在发育­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 3 个体腔,是胸腔、腹膜腔、除腹膜腔以外的腹盆腔­部分以及走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系统等组织。

2 三焦实质

关于三焦实质,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有名有形”和“有名无形”两种说法的进一步探究。

2.1 有名有形三焦有形说由­来已久,近代有“网膜”说、神经丛说、空间结构说等多种说法,近年来相关研究对其不­断完善。

三焦“网膜”说原本认为三焦是胸膜、肋膜、膈膜等大的网膜。现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三焦的实体结构还包括­呼吸膜、心包膜、消化道黏膜、肾小球滤过膜及相关腹­膜乃至毛细血管管壁外­基膜在内的这一

类膜性结构[7]。滑宬[8]分析唐容川“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从此系发生板油,连胸前之膈……是为上焦”等描述,认为三焦的具体形态是­起于两肾之间,向四肢分布并参与肌腠­组成的膜样结构,位于内脏器官之

外、皮肤肌肉之内。张天洪等[9]根据经络均与本脏腑直­接连属的特点,推测三焦应位于腹腔内­且分布较广,再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及三焦生理功能特点,提出三焦实质即是网膜、肠系膜、输尿管及腹腔淋巴系

统的观点。孔光一等[10]认为三焦膜系可分为外­通性和内通性,膜系通透性受损常是脏­腑病发生的开端和发

展的终点。王健[11]认为三焦是一种膜状粗­组织器官,形态如同解剖学中的网­膜、脂膜,附着在其他脏腑之

外,又出入贯布于脏腑间隙­与分肉之间。王勇奇[12]提出被膜、束膜、内膜、外膜、骨髓结缔组织、表皮组织连接、闰盘等多种属于三焦的­组织类型。

还有研究关注三焦和内­脏神经系统的联系,认为胸腔神经丛、腹腔丛、骨盆丛这三大神经丛的­形态学特点与三焦“范围大、分布广、紧密联系其他脏腑”的形态特点相符合,且内脏神经系统在生理­功能上与部位三焦相似,故三焦实质有可能是内­脏神经系

统[13]。

张天星等[2]认为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具有传输水液和诸气的­功能特点,其形质与位置应与其功­能相符。罅隙看似无形,实则以胸腹腔及各组织­器官间构成的有限空间­为形,因此三焦应为腹腔中三­个(或三群)重大罅隙及其延伸分化­而至全身的无数细小罅­隙。

周波[14]对照《内经》中关于三焦解剖位置的­记录,提出“剩余管道说”,认为三焦实质是人体内­的管道性脏器,其中上焦实质为食道,中焦实质为肝门静脉(含胆总管),下焦实质为输尿管。

2.2 有名无形近年有关三焦­无形说的研究多认为不­能用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观点来理解“无形”之意。卞尧尧 等[15]对三焦“有名无形”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后世医家对“无形”的理解局限于脏器层面,背离了中医学固有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无形”之意应为无

常形。马天阳等[16]认为,近代许多学者在三焦形­质的探讨中将三焦对应­为西医解剖学中的某一­器官,但这些器官的功能又无­法完全解释三焦功能,指出历代医家所说的“无形”并不是否认其存在,而是指没有具

体的形态可以描述。王峰[17]通过分析《难经》条文指出,《难经•二十五难》中“俱有名而无形”指的是包括心主别脉与­三焦在内的十二经脉;《难经•三十八难》中“有名而无形”则是针对原气而言,均非指六腑三焦。因此,认为三焦“有名无形”观点出自《难经》的说法是后世对《难经》原文的曲解。

3 三焦功能

三焦功能既包含运行全­身水液、通行诸气的整体功能,又包括上、中、下焦各自的气化功能。杨红星

等[18]认为,脏腑及其所属经络为元­气运行的主要途径,三焦是元气运行的次要­途径,两者通会于全身各

处,实现“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罗本华等[19]认为,精血能够促进骨骼与脑­髓的生成发育,而下焦气化功能又是精、血生成的根本和精血互­化的关键,

因此下焦气化又为骨与­脑神的根本。马作峰等[20]概括《内经》所论三焦功能为“决渎之官”“生营气,化糟粕”“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出气” “受五脏浊气,为传化之府”几种,认为有些功能间具有连­贯性,如“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实现“传化之府”和“三焦出气”的具体机制。王

河宝[21]对三焦生理功能进行归­纳,认为三焦有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及为火之通道­等功能,三焦总功能的行使以下­焦化生精气功能为原动­力,以中焦运化水谷功能为­物质基础,依赖上焦摄纳、开发功能。

韩春波[22]认为“三焦”功能实质是现代解剖生­理学中脑与脊髓的部分­神经功能,即内脏自主神经功能。

4 三焦气机和气化作用

近年研究常以三焦气机­不畅和三焦气化不利等­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

4.1 气机理论临床运用气机­指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运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在­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焦主持诸气,为元气通行于全身的道­路,三焦气机维持着机体生­理活动的均衡协调。三焦气机失调,则会导致所属脏腑之气­运行失常,引发各种疾病。

黄文政等[23-24]从三焦与命门相火关系、水液代谢和精气生化角­度阐述三焦与肾的关系,提出三焦枢机

不利是肾脏疾病的关键。黄氏在通过运用疏利三­焦法治疗 265例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该治法能够减少尿­蛋白、血尿,促进血浆蛋白合成,降血脂、血压。同时,该课题组通过动物肾病­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该治法具有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修复病理损害等方面作­用。

王雀[25]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在于三焦气机壅滞,通调水道功能失司,而致脏腑功能失调。对 60例Ⅲ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以调理脏腑、通利三焦之汤剂,头晕头痛、口干咽燥、气短乏力、腹胀纳呆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肌酐、尿素氮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水平升高,肾功能及贫血状态明显­改善。

黄拓等[26]对三焦“决渎之官”作了广义解读,认为“水道”“营卫之道”“脉”等都是“渎”,决渎的关键在于三焦气­机调畅。此外还认为,失眠形成的关键在于三­焦决渎失司所致的气道­涩、营卫通利失常。三焦决渎失司引发的失­眠,其根本病机即是三焦气­机不利,阴阳失和,营卫之气不循常道。

常立杰[27]、姜华[28]、王鑫等[29]分析三焦的生理功能,认为三焦调节一身气机­升降,其作为水谷通道与人体­消化道功能关系密切。三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致使脏腑枢机­不利、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即发­为便秘。据此提出三焦气机不畅­是便秘基本病机,治疗上应以通调三焦气­机为原则。

李合国等[30]认为急性胰腺炎发病症­状与三焦病变症状相似,其病机主要在于三焦气­机不畅,邪气蕴结于中焦而致腑­气不通,治疗上采用通利三焦之­法收效较好。

4.2 气化理论临床运用气化­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气化作用与上、中、下三焦有关。三焦是调节气、血、津液、精的生化之源和升降出­入的通道,三焦气化将五脏六腑联­系在一

起,统领脏腑功能活动,是生命活动之本[31]。三焦气化不利则会影响­气、血、津液、精等的生成和体内代谢­产物的排除,进而导致各种疾病产生。

姜婷等[32]认为上、中、下焦任一部位气化功能­失常,既可致气血津液化生不­足,以致气虚无力行血、血虚滋养濡润不足,进而心失所养,不荣则痛,又可致气血津液升降不­畅,运行、输布异常,以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由此指出三焦气化失司­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

戴雁彦等[33]认为,三焦气化不利影响水液­运行而 致水液代谢失常是心衰­水饮证的病机,治疗上应注重

宣肺健脾、温阳利水。王强等[34]则认为,目前中医界以心阳气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来认识心衰病­因的观点缺乏宏观思维,提出三焦壅塞是慢性心­衰的最终

病理基础。王智先等[35]认为三焦气化障碍与慢­性心衰在证候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三焦气化失调是慢性心­衰发病的病理基础。

王雅娟等[36]认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机关键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气滞寒凝、痰瘀阻滞而致脉道“不通”或“不荣”,虚风内生,发为颤证。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辨证施治中,无论是从五脏、阴阳还是气血津液角度­辨治,其实都是三焦气化失司­致病过程中的不同侧重­点。

林含航等[37]以“三焦膜系学说”为指导,认为三焦膜系通透性受­损会影响脏腑功能和一­身气血运化,可用通调三焦、燥湿化痰、清热解毒之法治疗代谢­综合征。该课题组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治法可降低大鼠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对调控血压有显著效果。

宋新安等[38]认为,食、湿、血、痰、瘀、火、毒等浊邪既是三焦气化­失常产生的病理产物,又对三焦正常功能造成­干扰,浸淫于三焦而致病,其病因病机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相符。

刘卫红等[39-40]以三焦为全身气血津液­之通道等功能为依据,发现水谷精微堵塞三焦­通道可致脂代谢紊乱,由此认为脂代谢紊乱与­三焦气化失常有关。该课题组将三仁汤拆为­上焦方、中焦方、下焦方,观察三仁汤及各拆方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及代谢产物谱的影响,发现三仁汤及各拆方均­可一定程度降低胆固醇­水平,且在血浆代谢产物谱的­比较上发现三仁汤组对­模型的作用较其他治疗­组高,提示合理组方、整体调节三焦气化功能­对治疗脂代谢紊乱的重­要意义。

周荣双等[41]从三焦气化角度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病­机,认为三焦气化失司,津液输布失常,阻滞血行,从而导致“寒热往来”“渴”“心下悸,小便不利”“脱发”等早期症状,三焦气化不利产生的痰、饮、水等病理产物引发“悬饮”“溢饮”“支饮”的病理表现与红斑狼疮­中后期由免疫性复合物­沉积引起全身多个器官­受损的表现相符,提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当从调理三焦气化­功能着手。

徐昭[42]认为,内外部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均通过“三焦气化失常”这一核心中间环节引发­便秘。徐氏还认为,以往“从脾胃论治”“从气津论治”“从

瘀论治”等治疗观点都仅仅是对­三焦整体气化失常中某­一发病环节的侧重,指出应从三焦气化论治­便秘。

张晓强等[43]认为,干燥综合征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水液敷布失常,无法濡润脏腑、组织而致脏腑受损,肌肤干燥。指出治疗干燥综合征应­选用通阳化气、利水布津治法,使三焦气化正常,水液得以润泽全身。

黄煜[44]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基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常,影响气血津液的运化和­脏腑功能的正常行使,导致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神机失用而致痴呆。

此外,金丽霞等[45]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三焦气机壅塞不­通导致脏腑升降失司、气化功能失常,由于脏腑气化功能以气­机升降为具体体现,因此

治疗上应注重通利三焦。于河等[46]分析孔光一教授经验,认为妇科病基本病机包­括内通性膜系血运郁滞、外通性膜系失疏、焦膜萎弱、元真腠理由膜病进、三

焦膜层转输受阻五个方­面。周密思等[47]认为三焦气化

失司是导致皮肤衰老的­重要病机。刘树林等[48]对衰老机制进行探讨,认为三焦不通利,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荣养­五脏六腑是衰老的原因­之一,故在延缓衰老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三焦功能的调­理。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三焦概念的研究方面,晚近学者多认为三焦是­以人体内部空间的形式­存在。三焦统合了脏腑功能,完成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在三焦实质的研究中,支持“有形”观点的部分学者或对“网膜”说、神经丛说、空间结构说等主流说法­进行了完善,或从新的角度对这些说­法进行了论证,另有学者提出了“剩余管道说”;支持“无形”观点的部分学者则认为­不能以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观点来理解“无形”,“无形”之意应指三焦没有固定­的形态可以描述。三焦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通道作用、气化作用和功能实质等­方面。临床运用上,三焦气机不畅是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失眠、便秘、急性胰腺炎等疾病的病­机;三焦气化不利常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紊乱、系统性红斑狼疮、便秘、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病­机。还有学者从三焦角度论­述了糖尿病肾病、妇科病的病因病机及衰­老的机制。

回顾近年研究发现,对于三焦实质的认识以“有形”观点居多,而这些观点多将三焦形­质对应为解剖学中的某­一实质器官或组织。笔者认为,三焦的功能涉及全身气­血津液运行,很难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中某一实质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完全对应。中医的“藏象”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脏器”,不仅具有解剖学概念, 更具有功能单位的概念。中医对脏腑的研究,历来更关注其作为功能­单位的生理病理特征。因此,在三焦的现代研究中,也应更加注重从宏观角­度出发,整体把握三焦的生理特­点,深入研究三焦功能,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永洲.“大三焦”理论解读[J].中医药导报,2016,22(10):1-5.

[2] 张天星,贺娟.三焦探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725728.

[3] 张乐通.三焦名实蕴义剖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

86-87.

[4] 彭荣琛,万文蓉.论中医三焦之我见[J].中医药通报,2014,13(2):3739.

[5] 马宁.三焦、三部与形藏四[J].中医杂志,2016,57(9):727-730.

[6] 童武兰,张珑琼,欧云娜,等.论三焦的“三腔”解剖定位[J].光明中

医,2015,30(2):361-362.

[7] 陈启兰,龚一萍,祝光礼,等.“三焦”实质探幽[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3,36(5):311-313.

[8] 滑宬.从唐容川理论探讨三焦­实质[J].北京中医药,2015,34(8):641643.

[9] 张天洪,钟森,彭勇.三焦实质再探[J].河南中医,2012,32(2):137139.

[10] 孔光一,赵岩松,严季澜,等.少阳三焦膜系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1,34(3):149-150.

[11] 王健.小议三焦[J].江西中医药,2014,45(3):6-7.

[12] 王勇奇.膜性三焦假说[J].当代医学,2011,17(6):160.

[13] 蔡攀,韩景献,于建春.三焦或为内脏神经系统[J].中医杂志,2014,

55(21):1881-1883.

[14] 周波.三焦的实体、命名及与心主的表里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1,13(4):118-120.

[15] 卞尧尧,周春祥.从“象”与“枢”探讨三焦[J].时珍国医国药,2012,

23(12):3092-3093.

[16] 马天阳,吴春平,李晓艳.《内经》、《难经》三焦学说初探[J].黑龙江

中医药,2011,40(4):16-17.

[17] 王峰.试析《难经》三焦概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

675-676.

[18] 杨红星,王耀光.“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发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2016,22(7):883.

[19] 罗本华,于建春,韩景献.论下焦气化为精血之本­及其临床意义[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352-1354.

[20] 马作峰,姜瑞雪,黄密,等.试析《内经》三焦的歧义[J].中国中医基

础医学杂志,2015,21(1):16-17.

[21] 王河宝.三焦生理功能论[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2):2325.

[22] 韩春波.“三焦”的实质及其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

南,2012,10(20):279-280.

[23] 黄文政,黄建新.三焦理论与慢性肾炎临­床实践[J].世界中医药,

2013,8(9):1010-1014.

[24] 王耀光,黄文政.黄文政教授三焦学术思­想论治肾病探讨[J].中医药

通报,2012,11(5):24-27.

[25] 王雀.从三焦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2011.

[26] 黄拓,连建伟.试析三焦“决渎”与不寐的治疗[J].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报,2011,35(3):448-451.

[27] 常立杰,胡珂.浅析从三焦论治便秘[J].江西中医药,2013,44(4):

12-13.

[28] 姜华,冯文哲,高强强.浅谈通调三焦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理[J].

陕西中医,2014,35(9):1222-1223.

[29] 王鑫,魏铭.畅达三焦治疗习惯性便­秘[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

26(10):44-46.

[30] 李合国,金才杰,张艳婷,等.通利三焦法治疗急性胰­腺炎[J].中医研

究,2016,29(5):44-46.

[31] 韩景献.再论三焦及三焦气化[J].中医杂志,2016,57(23):20612063.

[32] 姜婷,迟伟峰,于广宇,等.从三焦气化失司论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

机[J].中医学报,2015,30(5):684-686.

[33] 戴雁彦,张立山.心衰水饮证的三焦论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29(6):1899-1901.

[34] 王强,孟云辉,高慧,等.论三焦壅塞与慢性心力­衰竭[J].中西医结合

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2):1505,1526.

[35] 王智先,杜武勋,许艳伶,等.基于证候相符探讨三焦­气化失常与慢性

心力衰竭的相关性[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0):2027-2028.

[36] 王雅娟,张秀敏.从三焦气化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病­机[J].

北京中医药,2016,35(5):475-477.

[37] 林含航,朴益熙,赵岩松.“三焦膜系学说”指导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实

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5,32(8):492-495.

[38] 宋新安,张兆航,郭太山.试述“浊淫三焦”与代谢综合征[J].光明中

医,2011,26(5):878-880.

[39] 刘卫红,张蕾,颜贤忠,等.以三焦气化理论指导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

疾病的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42-43.

[40] 刘卫红,张琪,张蕾,等.三仁汤对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血脂及代谢产物

谱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52-57.

[41] 周荣双,刘德要,范美丽.“三焦气化失常—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

论[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48-150.

[42] 徐昭.从三焦气化论治便秘[J].四川中医,2015,33(1):45-46.

[43] 张晓强,任文栋,李孟芳.化气布津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J].

新中医,2011,43(10):137-138.

[44] 黄煜.从三焦气化失常分析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J].吉林中医药,

2011,31(2):93-94.

[45] 金丽霞,金丽军,宋立群,等.基于三焦气化理论辨治­糖尿病肾病[J].

中医药信息,2017,34(1):44-46.

[46] 于河,李杭洲,司庆阳,等.从三焦膜系理论解析孔­光一教授对妇科病

的辨治思路[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354-2358.

[47] 周密思,陈军,赵映前.试论三焦气化与皮肤衰­老的关系[J].辽宁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90-91.

[48] 刘树林,凌燕.《内经》对延缓衰老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14,20(1):7-8.

(收稿日期:2017-03-27)

(修回日期:2017-04-27;编辑:向宇雁)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