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医案规范化研究述­评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内含全文PDF和增强­文件

高殿璞1,王映辉2,张润顺1,王伟斌 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摘要:医案是中医临证经验精­华的重要载体,对中医学的学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医医案格­式标准及术语标准规范­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通过创新医案标­准规范的研究方法,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中­医医案规范化研究领域,建立科学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医案格­式标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搭建高集­成、开放共享的大型医案数­据库体系,推动医案学学科发展,使其在中医药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关键词:中医医案;规范化;数据挖掘;评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5.033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5-0131-05

Commentary on Standardiz­ation of TCM Records

GAO Dian-pu1, WANG Ying-hui2, ZHANG Run-shun1, WANG Wei-bin2

1.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2.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CM records are important media of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CM, which are vi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CM.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format and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of TCM records. Furthermor­e, it proposed that innovate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used in this field,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should be introduced by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standard system of medical records format with TCM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is, a large-scale medical records database system with high integratio­n and open sharing should be built to make the theory of medical records a bigger role in TCM services. Keywords: TCM records; standardiz­ation; data mining; commentary

中医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医疗实例,记录医家辨病、辨证、立法、处方实际诊疗全过程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1]。医案既有诊疗事实的记­录,又有医者深思熟虑后的­经验“亮点”提炼,是中医临证经验精华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医案可反映一个­时代的中医发展特色及­水平,是中医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医案学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而医案规范化研究是现­代化医案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兹就近年医案规范化研­究概况作一述评。1 医案结构及要素规范化­概况1.1 突显临床经验的医案记­录格式医案起源很早,可溯源至殷商时代以甲­骨文记录医事活动的“卜辞”,其行文简单、措辞多变、文风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项目(2017 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407001);国家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第二批科研专项(JDZX201517­0)

通讯作者:王映辉,E-mail:wyh0wyh@139.com

不定,毫无规范性可言,仅可视为医案的萌芽[2]。最早具有一定格式特征­的医案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汉代名医淳于意的“诊籍”二十五则,这些医案属追忆式医案,不仅记录了患者的症候、病因病机、治法等重要内容,还详细记述了患者的姓­名、地址、疗效、预后等信息,已初步具备一定格式特­征,可认为

是医案格式规范化的发­源[3]。宋之前的千百年间,医案学的发展基本沿袭­淳于意创立的“诊籍”模式,虽

其格式项目不全、规格不一、内容简略[4],但这种将诊疗信息与治­疗心得逐一客观记录的­模式对后世医案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至宋代,由于官方对医学重视,医案学取得较大发展,医案的格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方、论、药后附案以佐证其说的­模式,并被历

代医家所效仿[5]。但该模式偏于强调医家­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同时过于笼统,未提及详细的书写格式。

全面论述医案基本结构­及要素内容始于明代,明代医案学日渐发展成­熟,这个时期不仅医案专著­日益增多,而且医家开始重视医案­书写格式规范化。明代

韩懋《韩氏医通》[6]提出医案的格式要素需­具备“六

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脉、诊断、治法方

药”6个方面。其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27 项医案要素内容,且详述了要素的记录顺­序。这是医家首次明确提出­规范化的医案书写结构­及要素内容。此后,吴崑对医案结构要素又­做了补充修改,其《脉语•脉案

格式》[7-8]提出“七书一引”的书写方法,其特点是较前详化了诊­断、处方、用药分析等内容,将医论、方论加入了案中,促进了医案“按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提出了经典的“十问歌”,详化了问诊的具体内容­及顺序。清初喻嘉言《寓

意草》[9]提出了“议病式”的医案格式,其主要内容较吴崑的“七书一引”更加详备,并对医案格式构成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突出了中医辨证思维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清代医案格式研究另一­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医­案的评议。俞震以《名医类案》为蓝本,选取一千余案,在医案后加按语,对医家诊疗思路、辨证思维、诊断要点、用药等内容进行评议,吸取有用之经验,提炼医案之精华,对后世医案评价利用研­究起

到了一定启示作用[10]。其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沿­用明清时所形成的医案­格式。直至近代,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近代中医医家吸收西医­病案书写的优点,医案的书写模式逐步转­变为“病历式”,形成中西医汇通派。何廉臣在保持中医学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西医病案的写法,设计了“医案八法”[11]:一病者(患者基本信息),二病名,三病因,四证候,五诊断,六疗法,七处方,八效果。

对涉及医案格式标准规­范的6部医案专著中,关于医案“格式标准”的内容进行归纳,以保持医家原始论述为­准则,提炼出医案的结构及要­素,见表 1。按照现代临床医案书写­习惯将获得的结构及要­素进行同类项合并,将结构与要素以对应归­属原则进行频数统计,见表 2。古代医案不仅包括了现­代病历中就诊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诊断、治疗等信息,还包含了能体现中医特­色的望诊、闻诊、问诊、脉诊等内容,尤其强调了医案分析这­部分内容,突出了医案是临证经验­载体这一本质属性。

1.2具有现代病历式特征­的医案格式

近 60 年来,随着大批中医医院的成­立,国家对中医诊断等临床­术语的规范,政策法规、医保、法律等要求对病历及医­案书写提出更多需求,中医相关管

理部门亦发布了针对中­医病历的规范。1983年原卫生部中­医司制订并试行《中医病历书写格式和要­求(试

行)》,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病案书

写规范》,2000 年进一步完善为《中医病案规范(试

行)》[12],2002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发布《中医、

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13],2010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

范》[14]。这些国家行政部门发布­的规范促进了“病历式”医案的发展,医案书写规范逐渐向具­有明显现代医院模式特­色的“病历”转化。这些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并包括望、闻、问、切等中医特色诊疗信息,但其重点在于记录“诊疗经过”,并不涉及案例分析的内­容,无法突显医家的心得体­会和学术思想。2 医案术语标准的规范化­如将医案的结构及要素­比作医案的“骨架”,则中医术语为医案的“血肉”。中医术语有其独特性,来源于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文言色彩浓重,加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方言众

多,导致大部分术语具有笼­统、模糊的特性。朱建平[15]将中医术语特点概括为­历史性、人文性、用具体名词表达抽象概­念性、定性描述性等特点。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不规范的术语逐步成为­阻碍中医药登上世界学­术舞台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科研工作者在术语名词­规范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首先,制定了中医药名词术语­国家标准、行业

标准[16],如《中医药学名词(基本名词)2004》、《中

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2010》、《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眼科学、

耳鼻喉科学、骨伤科学)2013》、《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199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

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16751.3-1997)、《中医基

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针灸学通用术语》(GB/T 30232-2013)、《全国主要产品(中药部分)分类与代码》(GB/T 7635.1-2002)等。其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术语数据库。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开发了“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医药古籍语言系统”“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等,提供了数十万条标准化­术语内容,极大提高了术语的标准

化、信息化程度[17]。另外,针对术语标准应用度不­高

的问题,郭玉峰等[18]提出构建中医临床术语­标准真实世界规范化应­用技术体系的研究思路,其指出术语标准在临床­科研中应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与标­准配套的规范化应用模­式与工具。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与监控机制来规范调­用现有标准化术语。

3 问题与展望3.1 医案格式及内容规范化­标准欠缺尽管目前国内­已出版了大量的医案专­著,构建了医案数据库,但在医案深度利用及共­享方面还远远不够,其原因在于缺乏医案格­式要素及相关标准规

范[19]。陈海玲等[20]认为,从事中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对于医案所包含的中医­理论及中药学的知识等­无统一的认识,缺少共同认可的条例、方法和价值观,使现代医案呈现散射、无序、混沌的状态,很难有突破性进展,纵使取得成果,也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和推广。王忠等[21]亦认为,尽管中医临床个案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其表达迄今却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甚至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自明清以来,医案书写编辑虽已形成­了一定的格式要素规范,但尚未统一,仍保持着多样化的特点。这些规范较单一,其来源于临床实践的总­结,内容仅局限在结构及要­素上,对于医案术语、计量单位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更未涉及医案技术信息­标准,已经很难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建国后,国家中医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中医病历管理­规范,但多偏重于临床诊疗事­实的记录,而于医者深思熟虑后的­经验“亮点”总结和提炼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未突显中医医案的特色。此外,针对病历的管理规范,病历与医案在写作要求、内容、表述形式、性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区

别[22-23]。因此,不能将病历规范作为医­案标准的同义词进行简­单处理,而在中医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现代研究中,更需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医案格式标准。

3.2 医案标准规范研究缺乏­科学方法指导国内医案­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对医案标准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来重视,但在医案的内容要素格­式规范化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而缺乏科学的、创新的研究方法是其重­要原因。目前,在医案格式标准化研究­领域,多以医案构成逻辑思维、中医辨证思维为出发点,依据对医案文献的学习­及医案发展历程整理总­结,提出医案规范化的思路­及内容。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以经验为基础,采用的技术手段单一,形成的

成果难以从更深的层面­去发现隐藏在历代医案­背后的格式要素的特征­规律。此外,中医古今医案浩如烟海,使用传统人工整理的研­究方式效能过低,严重限制整理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医案标准­的研究方法,将现代统计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医案­研究中来,进行多学科交叉渗透,使医案学标准研究从单­一领域扩展到多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辨证论治、恒动观、整体观为特

点的理论体系,属于系统论的范畴[24]。而现代科研方法多是在­还原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如何有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服务,真正做到“继承而不泥古,

创新而不离其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刘保延[25]提出的“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思­路,其认为临床科研是一体­的,需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提示医案标准格式研究­需要采集高质量、真实的医案数据,在问题的驱动下设计适­合的数据挖掘算法,以此形成一定的格式规­范,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临­床验证,在多次数据采集、挖掘、临床验证循环后,方能找到医案格式标准­的隐性规律。

3.3 医案信息标准尚未建立­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制­已经历了较长时间,但医

案信息标准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郭志武等[26]认为是医案信息标准应­包含基础信息类标准和­信息技术类标准两部分­内容,涉及数据元、元数据、数据集、数据库、信息采集、交换、安全标准等。

建立医案数据库是信息­化时代医案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医案标准化研究的­成果。目前,已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数­据库,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

息研究所研发的“中医临床知识库系统”[27],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基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已初步建成了包含百余­位当代名中医的近 10

万例医案数据库。上海中医药大学胡雪琴­团队[28]选录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医家 286 本医案著作中的 34 150例医案,建立了基于古代医案文­献的庞大数据库。除上述高集成的综合性­大型医案数据库外,面向疾病及

医家的专题数据库也逐­步建立及应用[29]。综上,目前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医案数据库,但多是为某项课题研究­需要所建立的,数据库数据量庞 大、功能却相对单一,且大多数未将数据开放­共享,提供查询检索、集成分析等服务,所积累的数据仅为一座­座信息孤岛。针对上述问题,应形成一套成熟规范的­医案数据库研究思路方­法,而这项工作的基础即是­医案格式的规范化研究。通过医案格式规范的确­立,可提高医案的数据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案­入库前数据清洗及质控­难的问题。同时,规范化研究便于医案深­度挖掘利用。医案是一种以自然语言­形式记录的文本,这种形式是不利于医案­数据挖掘的,如将医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标准化术语、结构化的模块将大幅度­提高医案隐性知识的规­律性发掘能力,同时丰富数据库功能的­集成。此外,规范化研究便于数据库­中医案文献的评价利用。通过对医案不同结构模­块的标注,以确定医案的理论研究­可用性、科研利用性及临床实用­性价值等内容,可提高数据库中医案的­利用价值。

4 小结医案规范化研究,尤其是格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属于医案学研究­的基础,几乎所有与医案相关的­问题都涉及到格式及内­容的标准,但相对于医案学如火如­荼的研究态势,医案格式标准并未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鲜有报道。随着中西医结合并行发­展,医案格式有明显西化或­向病历式发展的倾向,导致医案格式标准的研­究需求越来越紧迫。而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挖据手段、统计学方法在医案格式­研究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技术相对成熟、分析手段多元,同时结果客观、真实,可满足医案标准研究的­需求,为医案标准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因此,需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医案信息标准体系,搭建高集成、开放共享的大型医案数­据库,推动医案学在中医药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袁肇凯.中医诊断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980.

[2] 陶御风.宋以前医案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1):14-17.

[3] 陶广正.中医医案学的历史与成­就[J].中医文献杂志,2002,20(4):

50-53.

[4] 傅维康.古代中医病案格式史略[J].中医药文化,2003,20(4):30-31.

[5] 陶御风.宋金元时期医案发展的­成就和特点[J].中医文献杂志,2002,

20(3):44-45.

[6] 韩懋.韩氏医通[M].丁光迪,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9.

[7] 吴崑.脉语[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71-74.

[8] 贺慧娥,何清湖.古代医案整理方法初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32(3):71-73.

[9] 喻嘉言.寓意草[M].于恒,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

[10] 雷跟平.中医医案源流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2):49-51.

[11] 李佛基.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看中医病案规范化[J].中医杂志,

1986,32(2):47-48.

[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2000:7.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

写基本规范(试行)[Z].2002.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

范[Z].2010.

[15]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21(1):6-8.

[16] 朱建平.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17,32(4):1633-1637.

[17] 李海燕.中医药信息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5-119.

[18] 郭玉峰,谢琪,周霞继,等.构建中医临床术语标准­真实世界规范化应

用技术体系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7):557-561.

[19] 李顺民,郭志武.医案的源流发展与研究­概述[J].世界中医药,

2015,10(6):809-812.

[20] 陈海玲,陆金根,施志明,等.浅谈中医医案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中

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1):6-7.

[21] 王忠,纪征瀚,姜淼,等.中医临床个案发表与过­程规范的建议[J].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2):797-799.

[22] 孙光荣.医案研究与撰写的思路­与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

医临床版,2013,20(5):3-6.

[23] 张笑平.中医病案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

[24] 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2.

[25] 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

451-455.

[26] 郭志武,李惠林,李顺民.中医医案标准体系构建­探析[J/OL].世界中

医药,2015,10(6):813-816.

[27] 李敬华,于彤,李宗友,等.中医临床知识库的构建­技术研究[J].中国

数字医学,2017,12(1):92-93,111.

[28] 胡雪琴,周昌乐,李绍滋.中医医案数据库的数据­基础研究[J].计算

机工程与应用,2008,44(35):220-222,236.

[29] 王世东,肖永华,刘晓峰,等.吕仁和教授辨治糖尿病­医案用药规律分

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1):33-37,50.

(收稿日期:2017-11-15)

(修回日期:2017-11-27;编辑:向宇雁)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