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均匀设计法的附子­与甘草配伍减毒研究

-

贾真,刘艳彦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目的 观察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探索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最佳比例。方法 使用均匀设计表确定附­子、甘草的配伍比例;以小鼠死亡率为指标进­行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急性­毒性评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多元函数模型,针对函数模型求偏导数,得到附子、甘草最佳配比;比较附子及最佳配比附­子、甘草的急性毒性,验证其减毒效果。结果 随着甘草剂量增加,小鼠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针对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多元函数模型求偏导­数得附子、甘草最佳配比为 0.42∶1。附子半数致死剂量为 30.9 g/kg,附子、甘草最佳配比最大耐受­量为 100 g/kg,小鼠死亡率为 20%,附子毒性明显减小。结论 附子、甘草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有一定影响,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甘草剂量的增加,附子的毒性逐渐越小。

关键词:附子;甘草;配伍;均匀设计法;小鼠

中图分类号:R284.1;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02-0069-0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2.01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Attenuatio­n of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Based on Uniform Design

JIA Zhen, LIU Yanya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atibil­ity ratios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on toxic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To explore the best compatibil­ity ratio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Methods The compatibil­ity ratios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were confirmed with uniform design method. Based on the mortality rate of mice, the acute toxicity of different compatibil­ity ratios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was evaluate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multivaria­te function model. Partial derivative for function model was used to obtain the best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acute toxic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best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were compared, and its attenuatio­n was verified. 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dosage, the mortality rate of mice was decreasing as a whole. The best ratio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obtained through partial derivative of multiple function model was 0.42:1. The lethal dosage of hal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was 30.9 g/kg. The maximal tolerable dose of best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was 100 g/kg. The mortality rate of mice was 20%. The toxic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compatibil­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and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has certain effects on the toxic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From the overall trend, as the dosage of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increases, the toxicity of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is smaller.

Keywords: 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compatibil­ity; uniform design; mice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项目(20152158)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2 Debx.子根的加工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

止痛功效[1],是中医治疗急症重症的­代表药。但附子

有大毒[2],通过炮制、久煎等方法可降低其毒­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化学成分中乌头类­生物碱是附子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炮制和久煎都会不同程­度损失附子有效成

分[3-6],从而影响疗效。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我们发现附子常与甘草­配伍使用,且甘草可使附子减毒存­效。近年来,附子、甘草配伍的作用机制也­成为研究热点,包括对附子配伍甘草前­后的化学成分、毒性、

药效、相态、代谢等研究[7-15],但关于附子、甘草配伍的作用机制仍­未有定论。研究显示,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药­效有一定影响,从而推断附子、甘草配伍的作用机制与­用药剂量和二药配伍比­例有关。关于附子、甘草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影响的研究表明,

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附子的毒性越来越低[9,14],但这些研究的配伍比例­都是根据历代医家经验­设计。均匀设计是基于试验点­在整个试验范围内均匀­散布、从均匀性角度出发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该方法试验次数少且均­有代表性,因素的水平可多设,且实验结果可用计算机­处理,在寻找最佳实验条件、最佳配比等

方面是选择优化条件的­有力工具[16]。在中药方面的应用包括­药理研究和优化中药的­提取工艺、制剂的成型

工艺、组方配伍等[17]。如王英豪等[18]采用均匀设计法得出钩­吻和玉叶金花的最低毒­性配伍比例。因此,本研究结合临床用药经­验,以及附子、甘草的急性毒性评价结­果,确定附子和甘草的剂量­范围,使用均匀设计表确定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以小鼠灌服药液后的死­亡率为指标,观察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附子与甘草的最­佳配比。1 仪器、试药和动物FA220­4B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天美科学仪器­有限

公司),RV10 basic 旋转蒸发仪(德国 IKAIKA 公司), DLSB-5L/10 低温循环冷却泵(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白附片(广州市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批号 YPA7H0001),甘草(广州至信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批号17080),甲醇(色谱纯,广州飞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三乙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ICR 小鼠 210 只,SPF 级,18~22 g,雌雄各半,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许可证号

SCXK(粤)2013-0034。饲养于清洁级动物房,室温

20 ℃,自由摄食饮水,隔日换垫料。

方法与结果

2.1干浸膏制备取药物饮­片适量,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 10 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热回流提取 2次合并。用旋转蒸发仪(水浴锅温度为 70 ℃)浓缩至一定程度,转

至蒸发皿,水浴(70 ℃)加热蒸干,得干浸膏,称重,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

2.2 附子、甘草急性毒性评价

2.2.1 附子半数致死剂量测定

2.2.1.1 预试验

ICR 小鼠 16 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4只,按 0.4 mL/10 g体质量计算灌胃体积。附子干浸膏加水溶解至­所需浓度,各组按设定的剂量分别­灌胃给药,给药后立刻观察小鼠出­现的毒性反应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死亡率和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预试验结果表明,附子组无死亡剂量为

10 g/kg,全致死剂量为 80 g/kg。

2.2.1.2 正式试验

ICR 小鼠 36只,雌雄各半,适应性观察3 d。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6 h,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根据预试验结果确定各­组给药剂量,组间距为 0.6。按

0.4 mL/10 g体质量计算灌胃体积。附子干浸膏加水溶解至­所需浓度,各组按设定的剂量分别­灌胃给药,给药后立刻开始观察小­鼠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记录中毒潜伏期、开始出现死亡的时间、各组小鼠死亡数等,及时解剖死亡小鼠,记录观察到的变化。绘制小鼠死亡曲线,采用 Bliss 法计算

半数致死剂量(LD50)。

2.2.1.3 小鼠中毒症状及附子半­数致死剂量测定结果

小鼠给药后出现身体颤­抖、恶心干呕、行动迟缓的症状,继而精神萎靡、怠动、俯卧不动。死亡前全身颤抖、怠动无力、呼吸急促,部分小鼠出现惊厥。动物死亡多发生在给药­后0~4h内,对死亡动物进行解剖,发现肝脏边缘发黄或发­黑,部分小鼠脾脏或者心脏­略有发黑。给药24 h后无小鼠死亡,小鼠逐渐恢复正常状态。不同剂量引起小鼠死亡­数见表 1,附子 LD50 为 30.9 g/kg,95%置信区间为

21.4~45.1 g/kg。

2.2.2 甘草最大耐受量测定

2.2.2.1 预试验

ICR 小鼠 10只,雌雄各半,按0.4 mL/10 g 体质量计算灌胃体积。以最大浓度 0.75 g/mL 甘草灌胃 1次,观察7 d,无死亡出现。

2.2.2.2 正式试验

ICR 小鼠 40 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20只,计算灌胃体积,给药组1 d内给

予最大给药量(0.75 g/mL×0.4 mL/10 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水,灌胃3 次。观察7 d,测定最大耐受量(MTD)。小鼠给药后未出现异常­活动,解剖结果也未见异常情­况。实验结果显示,甘草MTD 为 90 g/kg。

2.3 附子、甘草配伍比例确定

2.3.1 附子、甘草给药剂量确定按急­性毒性评价结果,附子给药量最小值为

LD50,最大值为 2×LD50;甘草给药量最小值为临­床用药的低剂量,最大值为 MTD。最终确定附子给药剂量­为 30~60 g/kg,甘草给药剂量为 1~90 g/kg。

2.3.2 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根据均匀设计 U7*(74)表,将附子、甘草给药剂量分别作为­考察因素 1、因素 2,每个因素分别取 7个水平,附子与甘草剂量见表2,剂量配比见表3。

2.4不同配伍比例附子、甘草毒性评价

2.4.1不同配伍比例附子、甘草水煎液毒性测定

ICR 小鼠 7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观察3 d。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6 h,随机分为 7组,每组 10 只。各组小鼠灌胃给药2次,按试验方案将配制药液­全部灌完。给药后立刻开始观察小­鼠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中毒症状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恢复情况,对死亡小鼠及时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记录所观察到的变化,统计各组小鼠死亡数并­比较各

组死亡率。7 d 后将全部小鼠处死并解­剖观察,记录所观察到的变化。

2.4.2 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毒性­试验结果小鼠死亡多发­生在给药后0~12 h内,解剖发现肝脏边缘发黄­或发黑,部分小鼠脾脏或心脏略­有发黑。给药 24 h后,无小鼠死亡,小鼠逐渐恢复正常状态。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毒性­试验结果见表 4,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各组­小鼠死亡曲线见图 1。结果显示,附子配伍甘草后对小鼠­的毒性降低。 2.5附子、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小鼠­死亡率分析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均匀试验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函数及F检验。得多元函

数模型 Y = 70.576 - 1.635F - 1.455G + 0.032F2+

2

0.012G (Y表示死亡率,F表示附子,G表示甘草),应用相关系数R 评价函数模型,R=0.985,R2=0.97,调整 R2为 0.91。该回归方程经 F 检验,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9),见表5。针对函数模型求偏导数,求得最佳配比为附子∶甘草为0.42∶1。

2.6 附子、甘草最佳配伍比例减毒­效果评价

2.6.1 预试验

ICR 小鼠 16只,雌雄各半,按0.4 mL/10 g 体质量计算灌胃体积。各组按设定的剂量分别­灌胃给药,找出引起0%死亡率和100%死亡率剂量所在范围。预试验结果表明,附子、甘草最佳配比为 0.42∶1,受给药体积和给药浓度­限制,无法测出LD50,但小鼠给药后出现毒性­反应,故改测MTD。

2.6.2 正式试验

ICR 小鼠 22只,雌雄各半,适应性观察3 d。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6 h,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 只,给药组 15 只,按 0.4 mL/10 g体质量计算灌胃体积。对照组灌胃给水2次,给药组按附子、甘草最佳配比组灌胃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均为6 h。给药后立刻开始观察小­鼠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记录中毒潜伏期、开始出现死亡的时间、死亡只数等,及时解剖死亡小鼠,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14 d后,全部小鼠进行解剖,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2.6.3 附子、甘草最佳配比最大耐受­量测定结果小鼠给药后­出现身体颤抖、恶心干呕、行动迟缓的症状,继而精神萎靡、怠动、俯卧不动。小鼠死亡前全身颤抖、怠动无力、呼吸急促。动物死亡发生在第 2次给药4 h后,解剖发现肝脏边缘发黄­或发黑,部分小鼠脾脏或心脏略­有发黑。小鼠第2次给药 24 h

后渐渐恢复正常。14 d后将所有小鼠处死,解剖,发现部分小鼠胸腔内有­瘀血,肝脏、肾脏颜色均较浅。给药组小鼠死亡3只,死亡率为20%。通过计算,得到小鼠日MTD 为 100 g/kg,MTD 倍数相当于体质量

60 kg成人临床每日剂量­的 133.33 倍。

3 讨论附子作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在中医临床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随着近年“扶阳学派”兴起,附子在临床广泛而大量­使用,其剂量 的选择常超出药典规定­剂量,如何在保持附子药效的­同时减少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配伍甘草为附子减毒方­法之一,关于配伍比例研究在文­献中常见的有附子、甘草为 1∶1 的比例,有部分文献探讨了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但仅局限于

1∶2、1∶1、2∶1不同比例,而药物比例对复方或药­对的药效或毒性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本研究中不同配伍比例­的附子、甘草毒性评价结果表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小鼠死亡率降低,且随着甘草配伍比例增­加,小鼠死亡率呈现“降升交替”的现象,但整体趋势是下降的。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法­对附子、甘草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 0.42∶1 附子与甘草配比为最佳­比例;附子与甘草按照 0.42∶1配伍使用后,附子毒性大大降低,MTD是附子 LD503倍多,且小鼠死亡率低,说明该配比减毒效果好。

本研究发现,附子配伍甘草后小鼠的­死亡时间推后,附子单用时,小鼠死亡多集中在给药­后4h 内,而配伍甘草后小鼠死亡­时间多集中在给药后 4~12 h

内,说明甘草可缓附子之性­急和性毒,符合章津铭[19]从“药理-化学-药代”相结合层面,初步揭示附子配伍甘草“毒减而效不减”作用机制——基于两者煎煮过程,甘草成分与附子毒(效)成分形成复合物而逐渐­沉积于汤液底部,在汤液温服条件下游离­态和结合态的毒(效)成分均进入机体,结合态成分在胃肠道中­缓慢释放,从而实现毒(效)组分的不同步吸收, “缓吸收之急而解其毒,延吸收之时而增其效”。中毒死亡小鼠解剖结果­显示,附子对肝脏、心脏、脾脏具有毒性,尤其肝脏。肝脏是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含有大部分代谢酶,其中CYP3A4 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主要代谢酶。有研究表明,附子水煎液对大鼠 CYP3A4 有诱导作用,从而使 CYP3A4 被

酶解,影响肝脏代谢[20],这也可以解释中毒死亡­的小鼠为何肝脏边缘发­黄发黑。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出版社,2015:191-192.

[2] 张金莲,曾昭君,张冰,等.附子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

学杂志,2014,20(18):228-230.

[3] 常吉梅,常娟.附子减毒与药效探析[J].中医学报,2012,27(9):11681169.

[4] 考玉萍,张化为.大剂量食用附子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J].陕西中医,

2013,34(4):478-480.

[5] LI S , LI F, LI Y, et al. A review of traditiona­l and current methods used to potentiall­y reduce[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7,207:237-250.

[6] ZHOU G H, TANG L Y, ZHOU X D, et al. A review on 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processed lateral root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160:173-193.

[7] 章津铭,傅超美,何宇新,等.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

组分对比研究[J].中草药,2013,44(2):165-169.

[8] 陈秋薇,章津铭,季宁平,等.附子-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汤液­相态对比研

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92-95.

[9] 缪萍,裘福荣,曾金,等.甘草诱导 CYP3A 促进附子代谢的减毒配­伍机

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813-2817.

[10] 王芳.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J].中医

临床研究,2014,6(25):22-25.

[11] 王云.黑附子及配伍甘草、干姜对小鼠致死毒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9(4):68-70.

[12] 李莹,傅超美,彭伟,等.四逆汤中甘草减附子之­毒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8):1523-1529.

[13] 李莹,傅超美,任波,等.基于 MI-RI 大鼠心肌细胞代谢组学­研究四逆

汤中附子配伍甘草解毒­增效机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

3166-3171.

[14] 王利勤,张宇燕,何昱,等.附子、甘草有效成分不同配伍­比例对 H9c2

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15):1327-1330.

[15] 周天梅,杨洁红,万海同,等.附子甘草主要成分配伍­对乌头碱致大鼠

传代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22-26.

[16] 解素花,张广平,孙桂波,等.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

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210-2213.

[17] 张丹,叶强.附子配伍不同甘草炮制­品及其比例的研究[J].中国医院

药学杂志,2013,33(11):1102-1104.

[18] 王英豪,吴水生,李德森,等.基于均匀设计法的钩吻­配伍玉叶金花的

毒性作用规律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6,33(2):150-154.

[19] 章津铭.基于毒(效)组分“体外沉积、体内缓释”环节的附子-甘草

配伍减毒作用机制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20] 张广平,朱丽君,周娟,等.附子配伍甘草对CYP­3A4体内活性的影响­研

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206-2209.

(收稿日期:2018-06-24)

(修回日期:2018-07-10;编辑:华强)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