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李慧,高明,周荣杰,徐刚,温军玲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201203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为相关研究与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 )建库至 2022 年 6 月 30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采用NoteExpr­ess3.5.0软件去重并管理文献。采用Excel202­2软件分析纳入文献发­文时间、基金资助、来源期刊情况,采用VOSviewe­r1.6.18软件进行作者、关键词共现分析,采用CiteSpac­e6.1.R3软件进行研究机构­共现分析及关键词聚类、时间线、突现分析。结果 共纳入1 357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献9­07篇(66.84%),其中国家级基金200­篇(14.74%)。纳入文献涉及1 595位作者,发文较多的有潘华山、种期刊发文量≥3赖秋媛、顾一煌等。纳入文献中有1 058篇来源于304­种期刊,其中79 篇,《中国运动医学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中国针灸》发文较多。涉及808个研究机构,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个关键­词,其中频次≥5

为核心研究机构。涉及956 的244个,高频关键词有中药、艾灸、自由基、大鼠等。结论 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受到国家及各地方基金­的大力支持,发展前景良好,研究类型从单纯临床疗­效观察逐渐延伸至实验­研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不­同疗法、特异性腧穴研究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中医药;CiteSpace;VOSviewer;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R2-03;R2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3)10-0081-08 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22085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Visual Analysis on Research Hotspots of TCM Treatment of Exercise Fatigue

LI Hui, GAO Ming, ZHOU Rongjie, XU Gang, WEN Junling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exercise fatigu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exercise fatigue was retrieved from China Knowledge Resources Database (CNKI),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 (VIP), China Academic Journal Database (Wanfang Data), and 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s to June 30, 2022. NoteExpres­s 3.5.0 software was used to de-duplicate and manage the literature. Excel 2022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grant funding, and source journals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VOSviewer 1.6.18 software was used for author and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CiteSpace 6.1.R3 software was used for research institutio­n co-occurrence analysis, keyword clustering, timeline, and emergent analysis. Results A total of 1 357 articles were included, with an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The grant-funded literature accounted for 907 (66.84%), including 200 (14.74%) of national grants. 1 595 authors were included, and those with more publicatio­ns included Pan Huashan, Lai Qiuyuan, and Gu Yihuang. There were 1 058 articles in the included

≥3 literature from 304 journals, among which 79 journals had articles, and the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Clinical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d more articles. 8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455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YFC170­7801)通讯作者:高明,E-mail:gaoming688@sina.com

research institutio­ns were involved, among which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the core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re were 956 keywords involved, among which 244 had a

≥5. frequency of The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clud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oxibustio­n, free radical, rat, etc.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exercise fatigue by TCM is strongly support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funds and has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the type of research is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pure clinical efficacy observatio­n to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hotspots are mainly focused on different therapies, specific acupoint research,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etc.

Keywords: exercise fatigue; TCM; CiteSpace; VOSviewer; visual analysis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引起的机体­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等一­系列炎性反应,从而出现身体各机能下­降[1-2]。运动性疲劳属中医学“虚劳”范畴,其主要病因是劳力过度,致机体精、气、神耗损,从而导致脏腑阴阳平衡­失调,主要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虚损、气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内生相关[3]。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和改善运­动性疲劳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相关干预方法及作用机­制等的研究十分丰富,但鲜有对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领域进行系统总­结,为更加深入、全面了解该领域,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尤其是医学领域。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多角度、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易­于获取数据资源,制成的知识图谱稳定、可读性良好、信息丰富直观。VOSviewer由­Van Eck研发,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具有优势,可更为直观呈现大型网­络,避免重要节点的覆盖,进行高频关键词

[4]

分析时准确度更高 。本研究采用 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热点与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主题词为“运动性疲劳”“运动疲劳”,学科领域设置为“中医学”“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学”,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相关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报道等;②研究对象不限制。

排除标准:①会议通知、新闻及勘误等;②重复发表文献;③综述、Meta

分析等非原始研究文献; ④信息不全的文献。

1.3 数据录入与规范

将所有数据导入Not­eExpress3.5.0软件对文献去重并阅­读文献摘要,排除不相关研究,提取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关键词、基金等,根据确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摘要的方法进行筛选(必要时阅读全文),若产生分歧,则交由第3人进行裁决。

各年份发文量、来源期刊、基金等信息采用Exc­el2022分析。对所属院系相同的机构­进行合并,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统一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如“运动疲劳”“运动性疲劳”统一为“运动性疲劳”,“按摩”统一为“推拿”等。

1.4 数据分析

将不同数据来源文献均­设置为Refwork­s 格式,导入 CiteSpace6.1.R3 和 VOSviewer1.6.18软件,其中CiteSpac­e设置时间分区为19­93-2022年,每1年为切割点进行分­析,节点类型依次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演算时阈值(TopN% perslice)选择为 50 (为演算值,无单位), Pruning (剪切)选择 Pathfinder、 Pruning slide networks。根据普赖斯定律[5]确定核心作者数量,即M≈0.749 N max

(Nmax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将作者、机构、关键词作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及时间线图,绘制可视化图谱;聚类分析采用LLR算­法,计算每个聚类的节点数、剪切值,节点数越多表明聚类研­究热度越高,剪切值越大显示聚类在­该领域关键程度越强[6],当聚

类值>0.5可认为其结果合理,>0.7则说明其结果可信度­高。采用VOSviewe­r1.6.18软件对作者合作情­况绘制视图,聚类形状越大代表该聚­类作者数量越多,颜色越突出代表作者间­联系越紧密,以此反映研究者发文及­合作情况,其余设置保持不变,构建可视化网络。

2结果

2.1发文时间分布

经筛选,最终纳入1 357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93-2022年。对发文量的统计可反映­其发展水平,见图1。1993-2000年平均发文量­较少,年均发文量在20篇以­下,其中1998年发文1­8篇,为该阶段内最2.2 基金资助

纳入的1 357篇文献中共90­7篇文献得到基金资助,占66.84%,且有部分文献获2个以­上基金资助,说明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基金资助较多,受到重视。基金资助情况按级别分­为国家级基金、省部级基金、厅局级基金、市级基金、校级基金、医院内项目基金等,见图2。获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文­献有200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十五”攻关项目

(奥运专项)基金等,国家级(200篇,14.74%)、省部级(352篇,25.94%)基金共占40.68%,达基金资助文献的半数­以上,说明该领域得到国家及­各地方基金的大力支持。图2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基­金资助情况2.3来源期刊

1 357篇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中,高校硕博毕业论文29­9篇,其余1 058篇文献来源于3­04种高;2001-2010年,该阶段发文量逐年增长,尤其是 2008-2010年,年发文量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2009年发文量达最­高峰,为107篇,此时期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受到更多关­注;2011-2022年仍年年平均­发文量≥保持高发文量,其中2011-2013

80篇。种期刊发文量≥3

期刊。其中79 篇,占25.99%。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共42篇;有≥5

2 种英文期刊发文量 篇,分别是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11篇)、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5篇)。发文量前11位来源期­刊见表1。

表1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前11位) 2.4 核心作者

纳入的1 357篇文献涉及作者­1 595位,其中78位作者发文量≥5

篇,共发文587篇(43.26%)。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作­者为潘华山(16篇)、赖秋媛(14篇)、顾一煌(15篇)、冯毅翀(11篇)、焦润艺(9篇)。根据核心作者网络绘制­密度视图,见图3。78位作者形成16个­聚类,各聚类中作者数量不超­过4人。密度视图中部聚类颜色­较深,边缘较淡,仅1人的聚类有7个,表明该聚类缺少团队合­作;各聚类间缺少联系。

2.5 研究机构纳入文献研究­机构共现网络见图4。涉及808个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位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40篇)、广州中医药大学(27篇)、南京中医药大学(15篇)、首都体育学院(13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篇)、上海体育学院(11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0篇)、上海中医药大学(9篇)、北京体育大学(10篇)、浙江中医药大学(9篇)。网络中各节点连线表示­各节点间的关联度[6]。可知,该领域核心机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主;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形成区域­合作网络,而广州中医药大学则缺­少与其他机构合作,南京、黑龙江也存在相同情况;且各区域网络间缺少联­系,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合作­网络。注:节点越大表示发文越多,连线代表机构间合作关­系,颜色深浅代表合作紧密­程度

图4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机­构共现网络2.6 关键词

2.6.1 共现及聚类分析

CiteSpace软­件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可得到共956个节点、2 575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为更清楚了解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关键词­共现情况,经比较后,采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关键词

共现聚类,见图5,其中频次 5的关键词共244个。注:节点越大表示频次越高,节点间连线粗细代表联­系紧密程度,同一聚类颜色相同

图5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频次≥5)

中介中心性>0.1为关键节点,是论文的核心概括,可了解该领域发表论文­核心内容[6]。关键词引用率高则

中心性越高,围绕此关键词的研究也­越多,中心性前10位关键词­见表2。除主题词外,高中心性关键词包括中­药、针灸、艾灸、针刺、大鼠、自由基等。

表2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中心性≥0.10)

关键词共现聚类可反映­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可以通过对关键聚类研­究探讨该领域的发展规­律及新方向,聚类结果见图6。对9个关键词聚类标签­分别进行描述(见表3),其中剪切值最大的聚类­词为“针刺”“代谢组学”“心肌”。聚类#2中药、#5艾灸、#7针刺从不同治疗方法­着手,注重多种干预措施研究,从而更好提高临床疗效;聚类#3大鼠、#6血乳酸表明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包含的关键词不仅涉及­血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观察,还涉及海马等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聚类#0恢复、#1运动性疲劳主要关注­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注:每个色块代表1个聚类,聚类数字越小代表此聚­类规模越大,即包含关键词越多

图6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网络表3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信息2.6.2 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1­4个突现关键词,见图7。作为研究该领域前沿问­题的突现词,主要通过考察词频将某­段时间内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主题词中探测出­来。1993-2003年主要研究中­药复方对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2004-2010年实验研究得­以发展,开始出现作用机制研究,主要以抗疲劳机制研究­为主; 2011-2018年,针灸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临床疗法的发展推动特­异性腧穴的研究,如足三里等; 2018-2022年突现词指向­发展趋势,代谢组学、运动疲劳、氧化应激成为前沿研究­方向。

图7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2.6.3 聚类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是在­共现分析基础上根据关­键词出现年份构建,见图8。1993-1996年是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的起始阶­段;1997-2003年开始出现推­拿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2004-2015年出现不同针­灸疗法干预运动性疲劳,包括电针、艾灸、拔罐等疗法,多以不同干预措施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为主,此阶段开始从不同干预­方式扩大到腧穴研究,如足三里、气海等,其中大鼠、实验研究、机制等词出现,表明该领域从临床研究­开始延伸到机制实验研­究;代谢组学、机制、标本配穴、实验动物、氧化应激、神阙等为2016年以­来的前沿热点研究。

3 讨论

3.1 发文量及核心作者

1993-2022年,该领域发文量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趋势逐年增长,且发文总数较高;从2002年起发文量­明显增长,尤其是2008年开始­年均发文量增长较快;主要涉及的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针灸”“艾灸”“电针”“推拿”“穴位注射”等,其中对中药与针灸的研­究较多。总的来说,该领域从2000年之­后逐渐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对作者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参与论文发

位作者发文量≥5

表的1 595位作者中,78 篇,其中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为潘华山、赖秋媛、顾一煌。潘华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研究针刺或导引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变化的作用及机­制,还包括运动氧化应激;赖秋媛(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针灸、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同时运用中医五脏理论­提出从肝脾论治,为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顾一煌(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主要研究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3.2 研究热点

1993-2008年该领域从初­始阶段到中药、针灸的临床疗效研究,至2014年该领域飞­速发展,不仅出现温针灸、电针等治疗方法,更有多种疗法结合的研­究;临床的发展推动基础实­验的进步,其机理研究扩大到分子­生物学领域。2004年以后,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热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临床观察,特异性腧穴、机制探索、动物实验等方面均有研­究。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热点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主要部分: ①补益药与艾灸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关键词可视化结果­可知,“中药”“艾灸”等作为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领域的关键节点,临床应用广泛;根据关键词聚类结果可­知,具有补益功效的单药或­复方治疗运动性疲劳临­床疗效较好,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导­致体内精气耗损,使机体阴阳失衡及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虚证,故在治法上应以补益为­主。常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或复方,单味药常用冬虫夏草、黄芪、枸杞子等,复方则选用四君子汤、建力颗粒、刺五加配方颗粒等,以上单味药或复方主要­通过增加糖原含量或抗­氧化作用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目的[7-8]。同时,艾灸发挥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主要与艾灸“温热”效应与光刺激有关[9];作用机制主要与自由基、免疫功能、氧化作用密切相关[10-12],其中艾灸的聚类标签主­要与“自由基”密切相关,说明艾灸对自由基的特­异性作用是研究者重点­关注方向。除艾灸与中药外,针刺、电针、推拿、罐法等均可改善运动性­疲劳[13-14]。②抗运动性疲劳特异性腧­穴研究,主要是以足三里为代表­的补益气血阴阳的腧穴。运动

性疲劳本质是脏腑气血­损伤导致内在复杂变化­而形于外的疾病,故其治疗原则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根据经穴-脏腑相关理论[15],补益脾胃的腧穴治疗运­动性疲劳有良效。足三里作为胃经的合穴,具有补益气血、补虚扶正作用,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常­用穴,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调节神经系统、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16-17];此外,还包括气海、肾俞、

神阙等。③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机­制研究,主要包括血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观察及分子生物相关­的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其中,自由基、SOD又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可能­与自由基增加有关,当体内自由基清除能力­出现障碍,影响机体抗氧化防御功­能,如SOD下降,最终会导致运动性疲劳[18-19];其中,针刺、电针、艾灸等对阻断自由基的­产生具有明显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加快血­液循环、缓解次黄嘌呤流失,从而阻断自由基产生[20]。

3.3 研究前沿

关键词时间线及突现分­析结果表明,前沿研究主题包括代谢­组学、实验动物、神阙、氧化应激、标本配穴等,可能会成为该领域潜在­的研究热点,说明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研究前沿集中在特­异性腧穴研究及配伍和­机制方面。临床的发展推动着实验­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从生理生化指标观察扩­大至分子生物、代谢组学等方面。自由基、SOD等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此外,还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检测尿液、血液及组织等产物的代­谢组学,主要以机体局部代谢产­物变化反映整体变化[21];大鼠相关聚类词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也­将成为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另一前沿热点;研究表明,运动性疲劳对中枢系统­也具有负面影响,首先影响海马,海马作为应激反应损伤­的主要靶区,参与机体免疫应激调节[22],艾

灸“足三里”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影响发现,艾灸组运动时间显著延­长且海马组织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23]。同时,神阙作为前沿热点,对临床与科研也具有指­向作用。研究发现,艾灸“神阙”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作­用在于调节能量物质代­谢,可通过降低睾酮、皮质醇水平,从而达到改善机体疲劳­状态的目的[24];“标本配穴”的出现也是特异性腧穴­研究从单穴到多穴协同­配伍的转变,标本配穴法是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选用固护正气与祛除病­邪腧穴;针对运动性疲劳,足三里、关元、内关、三阴交等为重点腧穴[25]。

4 小结

1993-2022年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领域在国家­和各地区基金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形成高产作者团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且总­量可观,但各团队、研究机构间缺少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该领域治疗方法从单一­的中药干预,转变为针灸、推拿、针药结合等多种措施协­同发挥作用。临床的发展推动实验研­究的进步,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从简单的生­理生化指标观察扩大至­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同时,特异性腧穴研究也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从足三里、神阙等单穴研究扩大至­标本配穴为主的多穴配­伍。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动物实­验多、临床试验少、对运动性疲劳定义标准­不一、英文高影响力文献少等­问题,今后可在继续推进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更多临床试验,扩大临床干预措施,从而制定更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黄雪,钱丽旗,刘竞鹏,等.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治疗运动

疲劳的研究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2021,22(1):62-64.

[2] Li M, Ning B, Wang T. The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of mitochondr­ial injury after exercise[J]. J Physiol Biochem, 2021,77(2):215-225.

[3] 赖秋媛,谢辑文,陈道睿,等.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J].新中医,

2018,50(9):28-33.

[4] Van Eck N J, Waltman L. Software survey: VOSview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 Scientomet­rics, 2010,84(2):523-538.

[5] Price D J De S.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301.

[6]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

学研究,2015,33(2):242-253.

[7] 付志彬,唐小梅.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

素分册),2022,43(3):196-200.

[8] 高寒,徐伟,张宇航,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刺五­加总苷抗疲劳作用机

制研究[J].中草药,2021,52(2):413-421.

[9] 黄凯裕,梁爽,孙征,等.艾灸温通效应的启动机­制分析[J].中国针灸,

2017,37(9):1023-1026.

[10] Li T G, Shui L, Ge D Y, et al. Moxibustio­n reduces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hippocampu­s of a chronic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rat[J]. Front Integr Neurosci, 2019, 13:48.

[11] 刘瑞.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抗氧化应激机制探­索[J].广州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9,36(7):1029-1034.

[12] 李天歌,蒲荣,水玲,等.艾灸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

响[J].针刺研究,2019,44(3):195-199.

[13] Shui L, Yi R N, Wu Y J, et al. Effects of mongolian warm acupunctur­e on iNOS/NO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hippocampu­s of chronic fatigue rats[J]. Front Integr Neurosci,2020,13:78.

[14] 谢亚娜,嵇波,张琴,等.电针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血清

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11):63-68. [15] 张倩,周美启.经脉脏腑相关特点比较[J].中国针灸,2020,40(10):

1093-1096.

[16] Cardoso R, Lumini-Oliveira J A, Santos M J, et al. Acupunctur­e can be beneficial for exercise-induced muscle sorenes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J Bodyw Mov Ther, 2020,24(1):8-14.

[17] 刘路,曲怡,董佳梓,等.电针“足三里”穴对脾气虚大鼠骨骼肌­PGC-1α/SIRT3信号通路的­影响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9, 46(3): 635-639.

[18] 江涛,韦雪亮,肖书奇.谷氨酰胺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的改善作用及机

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21,37(3):293-297.

[19] Ghorbani M, Clark C. Brain function during central fatigue induced by intermitte­nt high-intensity cycling[J]. Neurol Sci,2021,42(9):3655-3661.

[20] Zhang B, Shi H, Cao S, et al. Revealing the magic of acupunctur­e based on biological mechanisms: A literature review[J]. Biosci Trends,2022,16(1):73-90.

[21] Khoramipou­r K, Sandbakk Ø, Keshteli A H, et al. Metabolomi­cs in exercise and sports: a systematic review[J]. Sports Med,2022,52(3):547-583.

[22] Troubat R, Barone P, Leman S, et al. Neuroinfla­mmation and

depression: A review[J]. Eur J Neurosci,2021,53(1):151-171. [23] 王红梅,李天歌,蒲荣,等.艾灸“足三里”对疲劳模型大鼠海马炎­症

因子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9,60(18):1598-1602. [24] 刘海龙,高磊,张治方,等.艾灸神阙穴对一次性力­竭大鼠能量物质代谢及­睾酮、皮质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4): 380-383.

[25] 陈芸芸,吴淼,孔立红,等.“标本配穴”艾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9):2197-2199.

(收稿日期:2022-08-25) (修回日期:2022-09-13;编辑:向宇雁)

 ?? ??
 ?? ??
 ?? ??
 ?? ??
 ?? ?? 注:作者区域越大代表发文­越多,颜色越接近黄色表明合­作越紧密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作­者密度视图(发文量≥5图3 1993-2022 篇)
注:作者区域越大代表发文­越多,颜色越接近黄色表明合­作越紧密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作­者密度视图(发文量≥5图3 1993-2022 篇)
 ?? ??
 ?? ??
 ?? ??
 ?? ??
 ?? ??
 ?? ??
 ?? ?? 注: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半径越大代表频次­越高;由左向右代表年份由远­向近图8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注: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半径越大代表频次­越高;由左向右代表年份由远­向近图8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