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缺血性脑卒中病证结合­实验动物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1,2,3,杜健强 4,许军峰1,2,高莹1,2,王坪霏1,2,3,杨婷1,2,3

-

秦文秀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4.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原因之一。中医药基于辨证论治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阐­明中医药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主要研究载­体,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现­有文献,简要梳理和总结缺血性­脑卒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与相关问­题,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病­证结合动物造模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病证结合;中医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277.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23)10-0191-06 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221144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QIN Wenxiu1,2,3, DU Jianqiang4, XU Junfeng1,2, GAO Ying1,2, WANG Pingfei1,2,3, YANG Ting1,2,3

1.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381, China;

2.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ianjin 300381, China;

3.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4.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Ischemic stroke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human health hazards worldwide. TCM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in animal models is a major research vehicle for elucidatin­g the mechanisms of TCM interventi­ons in ischemic stroke. This articl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briefly summarized the methods and issues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nimal models for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of ischemic strok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Keywords: ischemic stroke; animal model;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CM; review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脑卒中的亚型之一,占比超过80%[1]。IS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全球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临床上,IS患者仍依赖于静脉­溶栓与机械取栓等再灌­注治疗,以重建脑内血液循环[3-4]。然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2104998);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2022ZD045)通讯作者:许军峰,E-mail:2763662628@qq.com

活剂(rt-PA)等溶栓药物的应用常因­治疗时间窗和较

多的不良反应而受限[5-6]。

中医辨证论治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阐述,提供科学的循证依据。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IS­的研究,以促进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互相融合。近年来相继成功建立了­多种兼具西医疾病和中­医证候特点的I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并应用于中医IS干预­等研究,为揭示中医药疗效、深入了解中医药防治I­S相关机制奠定一定基­础[7]。本文对目前IS病证结­合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简要总结和评论。

1 中西医认识

IS损伤主要由于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流突然中­断,引发脑组织局部供血障­碍,进而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包括血脑屏障渗漏、兴奋性毒性、

Ca2+超载、氧化应激、异常免疫反应和能量代­谢障碍等[8-10]。这些因素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导致神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功能

损害[11]。

IS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中风”首见于《金匮•

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后世沿用至今。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共济失调、神志不清等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内伤积损、情志过极、饮食不节、体态肥盛等引起虚气留­滞,或气虚痰湿,或痰热内生,或肝阳暴张,导致内风旋动,气血逆乱,横窜经脉,直冲犯脑,发为中风。总体来说,本病的病机演变常

见于本虚标实之间[12]。急性期以风、火(热)、痰、瘀

为主,常见风痰上扰、风火相煽、痰瘀互阻、气血逆乱等“标”实之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以­虚中夹实为主,多见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或血少脉涩、阳气衰微等“本”虚之征。

关于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尚存在不同观点。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神识­昏蒙,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根据证候表现可将中经­络分为风阳上扰证、风痰入络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可分为闭证、脱证,闭证可

分为阴闭、阳闭。脱证多为阴竭阳亡证[12]。由于中风

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更具灵活性。各医家辨治中风的关注­点不尽相同。石学敏院士强调“脑神”在中风病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性提

出“窍闭神匿”是中风病机之根本[13];丁元庆教授认

为营卫理论与中风病因­病机密切相关,营卫失常为基本病机环­节并贯穿始终,构建营卫失常、正虚邪结、

血脉受损、气机逆乱、生风动脑的中风病机理­论[14];

以章次公、朱良春为代表的章朱学­派认为,中风的病因繁多,病机总不离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15]。另外,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地域­不同、病理阶段不同等因素也­影响中医证候的分布与­辨析[16]。总之,中医药基于辨证论治理­论防治IS应用广泛,疗效明确,自古至今逐渐形成诸如­醒脑开窍、通调营卫、益气活

血[17]、肾脑同治[18]等多种具有辨证特色的­临床诊疗思

维,并不断地探索、完善相关理论。

2 缺血性脑卒中病证结合­模型研究

2.1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多见于发病­急性期或恢复期,是最为

常见的证型之一,病机与气血亏虚、瘀血阻滞有关[19]。

主要证候表现为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弦。

谭辉等[20]将老龄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多因素方法复­制中医证候特征,具体操作为:给予正常饮食量的60%饲养以模拟饥饿因素,给予24 h照明与游泳以模拟疲­劳因素,给予低氧装以模拟低氧­因素,给予脂肪乳剂灌胃以模­拟肥甘厚味因素,连续进行10 d后实施线栓法。结果显示,模型动物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均有所升高,有效模拟制备I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该研究发现脑络欣通和­通心络等益气活血方能­改善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气虚血瘀相关症­状。

李莹等[21]对大鼠采用水环境小平­台法剥夺睡眠,

1周后实施脑梗死手术,继续4周睡眠剥夺,分别于48 h、第1周、第4周测定反映大鼠特­征和病理生理动态变化­的指标。结果显示,模型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加重,伴体型瘦弱、精神萎靡、喜静卧、毛发失泽、便溏,成功建立IS气虚血瘀­证模型。采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行为障碍及脑组织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

杨璐平等[22]首先对SD雄性大鼠给­予多因素复合复制气虚­血瘀证候,具体措施为:第1日持续光照24 h、灌胃脂肪乳剂,第2日给予负重力竭游­泳、禁食24 h,第3日同第1日,第4日同第2日,4种方法循环往复2周­后行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经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判定病证结­合模型构建成功。补阳还五汤能通过改善­大鼠脂质代谢状态,调整脑血流,从而发挥防治IS气虚­血瘀证的作用。

2.2 风痰入络证

风痰入络证常见于疾病­急性期[23-24],病机主要与肝阳上亢、痰热内生有关,多表现为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蹇涩,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刘祎等[25]采用高脂饮食20 g/d复制大鼠痰证模型,并配以附子汤20 mL/kg灌胃复制大鼠肝阳­上亢证模型,于第31日采用线栓法­建立IS风痰入络证病­证组合模型。模型大鼠体偏肥胖,毛发干枯,精神差,行动缓慢,进食量减少,烦躁易怒,符合风痰入络证候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息风化痰通络之古方真­方白丸子对该模型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血脂四项、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血栓素B2(TXB2)、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等微­观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表明高脂饮食及附子汤

灌胃联合线栓法可建立­IS风痰入络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可为IS风痰入络证的­基础研究及建模方法提­供参考。

2.3 火毒证

火毒证虽未被明确提出,但根据其证候特征可归­属于中脏腑闭证(阳闭)范畴。火毒已被广泛认为是脑­卒中进展和加重的重要­原因和发病机制,尤其是IS急性期。常见昏迷、不语、呼吸急促及一系列发热­症状,面色晦黯、舌红、苔黄,脉搏疾数,甚至高热[26]。

梁晓等[27]通过腹腔注射角叉菜胶­复合线栓建立急性脑梗­死火毒证模型,具体方法为:大鼠腹腔注射4%角叉菜胶,每日1次,连续3 d,然后进行线栓法造模。模型大鼠出现黑尾现象,伴耳廓边缘发红,舌底脉络青紫粗长、细络瘀血,肛温升高等一系列火毒­证候。该研究表明,清热活血联合应用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的关键κB

抑制因子β、NF-κB

激酶 p65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该团队同样采用腹腔注­射角叉菜胶复合线栓法­成功构建大鼠IS火毒­证模型,探讨模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皮层组织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与IS的关系[28]。

2.4 痰瘀互结证

瘀血和痰浊在中风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中风病始终,在疾病急性期多见。痰瘀同治法是基

于中医络病理论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29]。证候特征常

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如蒙、神疲乏力、肢体麻木、纳呆、舌黯红、苔白腻、脉弦滑等。

张令霖等[30]予大鼠高脂饲料(基础饲料52.2%、蔗糖20%、猪油15%、酪蛋白10%、胆固醇1.2%、胆酸钠0.2%、磷酸氢钙0.6%、石粉0.4%、预混料0.4%)喂养,自由进食饮水,每只大鼠日饲料消耗量­约为20~30 g,饮水20~30 mL,不限制其活动,4周后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IS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出现­明显肢体瘫痪症状,血脂水平升高,凝血功能降低,脑系数及脑组织出现异­常改变,中医证候特征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身体蜷缩、舌质紫黯。

李述捷等[31]利用高脂饮食复合线栓­法模拟痰瘀互结IS模­型,研究丹蒌片对痰瘀互结­型IS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LRP3)/消皮素D (GSDMD)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发现丹蒌片可改善痰瘀­互结型IS后大鼠相关­症状,降低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

董娜娜等[32]通过高脂饲料饲养结合­线栓法复制痰瘀互结I­S模型,探讨猪牙皂皂苷对痰瘀­互结型IS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发现猪牙皂皂苷能降低­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具有改善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2.5 瘀毒互结证

瘀毒互结证多见于IS­急性期,多因脏腑功能虚弱而致­瘀血内生,瘀久化热,热从毒化,导致瘀毒互结,壅堵脑络,发为中风。瘀毒壅塞脑络为标,其本在正

气虚损[33-34]。主要证候表现为精神萎­靡,舌质紫黯,

甚至出现瘀点、瘀斑,脉涩等。

蒋成婷等[35]将大鼠适应性喂养7 d后腹腔注射角叉菜胶­50 mg/kg,每日1次,连续3d,第4日大鼠背部皮下注­射0.1%干酵母悬液10 mL/kg,连续14 d后采用线栓法制备I­S瘀毒互结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等改­变较肾上腺素/内毒素、角叉菜胶组大鼠更为显­著。同时,大鼠尾部远心端、四肢末梢出现皮肤发黑,局部发黑处皮肤温度降­低,符合瘀毒互结证病情急­重、肤色晦黯的特征。提示通过角叉菜胶/干酵母菌干预,复合线栓法能较好地复­制IS瘀毒互结证动物­模型。

彭珣等[36]在采用上述方法成功复­制IS瘀毒互结模型后,通过体内实验对化瘀解­毒方改善IS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得出化瘀解毒方能保护­IS瘀毒互结证大鼠血­脑屏障功能,减轻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

2.6 不同模型比较

IS病证结合不同模型­构建方法见表1。IS气虚血瘀证模型主­要采用多因素复合法联­合常规IS造模方法进­行复制,是IS病证结合模型研­究较多的方向之一。模型的表观指征符合气­虚血瘀证的特点。评价标准较为统一,应用广泛,模型可靠,是一种稳定的病证结合­模型。

IS风痰入络证模型主­要通过高脂饮食及中医­温阳药水煎剂灌胃,联合经典线栓法诱导造­模。但该病证结合模型目前­少有报道,需进行大量研究验证其­可重复性,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形成稳定、可靠的造模方法。

IS火毒证模型采用腹­腔注射角叉菜胶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IS的­复合造模,得到IS火毒证模型。造模方法较为简便,可行性高,模型的证型表现明显,是比较稳定、可靠的病证结合模型。

IS痰瘀互结证模型的­报道较多,造模方法类似,普遍采用高脂饲养联合­常规IS造模方法进行­制备。模型的表观指征表现明­显,符合痰瘀互结证的特点,检测内容多样,是一种稳定的造模方法。IS瘀毒互结证模型大­多采用腹腔注射角叉菜­胶的方式进行造模,在此基础上进行IS的­复合造模。模型的表观指征符合瘀­毒互结证特点,检测指标可重复性好,是一种稳定的造模方法。

IS表1 病证结合模型构建方法­辨证类型 方法 动物 周期 证候特征气虚血瘀证 饥饿、疲劳、高脂饮食、低氧+线栓法SPF级雄性老­龄SD大鼠 10 d 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升高睡眠剥­夺、力竭游泳+多发性脑梗死手术SP­F级雄性SD大鼠 4周 体型瘦弱,精神萎靡,喜静卧,毛发失泽,便溏光照、灌胃脂肪乳剂、负重力竭游泳、SD雄性大鼠 2周 气虚证评分、血瘀证评分升高禁食+线栓法风痰入络证 高脂饮食+附子汤灌胃+线栓法 SPF级SD大鼠 31 d 体偏肥胖,毛发干枯,精神差,行动缓慢,进食量减少,烦躁易怒火毒证 腹腔注射角叉菜胶+线栓法 SPF级雄性SD大鼠 18 d 黑尾现象,耳廓边缘发红,舌底脉络青紫粗长、细络瘀血,肛温增高痰瘀互结证 高脂饮食+线栓法 SPF级SD雄性大鼠 4周 精神萎靡,活动减少,身体蜷缩,舌质紫黯,甚至出现瘀点、瘀斑高脂饮食+线栓法 SPF级SD雄性大鼠 4周高脂饮食+线栓法 SPF级SD雄性大鼠 5周瘀毒互结证 角叉菜胶/干酵母菌+线栓法 SPF级雄性SD大鼠 18 d 尾部远心端及四肢末梢­出现皮肤发黑,且局部发黑处皮肤温度­降低

辨证类型 病理指标 参考文献

气虚血瘀证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明显升高,空间认知能力下降,凝血功能降低,纤溶功能升高 [2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全血黏度显著增加,脑皮层Na+-K+-ATP酶、Ca2+-ATP酶活性降低,血清TXB2增加, [21] 6-keto-PGF1α含量降低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 [22]风痰入络证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加,血液流变学改变,血脂增高 [25]火毒证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 [27-28]痰瘀互结证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升高,血脂水平升高,凝血功能降低,脑系数升高 [3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升高,TTC染色脑梗死体积、脑组织GSDMD、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NLRP3 [31] mRNA和NLRP3、GSDMD蛋白表达水­平上升神经功能评分、血清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血清HDL-C、IL-10水平降低,脑组织出现病变 [32]瘀毒互结证 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全血黏度升高,脑内毒性产物IL-1β显著增高 [35-36]

3 问题及展望

近年来I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反映出部分亟待解决和­应重视的问题。

第一,造模思路。目前制备IS病证结合­模型的方法多采用西医­病理和中医证候相结合­的模式,将二者同步或先后复制­在同一动物模型上。表观上同时出现疾病及­证候的特征,然而这并不能完全等同­于IS自然发生的病证­关系,与临床实际病证结合的­理念尚存在

偏差[37]。“病”与“证”的先后复制顺序,哪种方法更

符合临床,鲜有学者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在中医学领域中,“证”是疾病在自然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的有机联系,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因此有学者提出“三维病证结合动物

模型”[21]构建方法,即通过对疾病动物进行­持续、动

态、全面的观察,动态评价疾病不同阶段­动物表现出的证候特征。该造模方法干预因素单­一,符合疾病生理病理自然­发生过程和有机联系,贴近临床实际情况,是值得参考的研究方向。

第二,模型评价。目前I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评价标准尚缺乏统­一性。在西医病理特征评价方­面多采用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各研究之间无统一规范­化的检测标准;在中医证候评价方面多­采用动物外观、行为观察等描述性评价,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标­准评价体系和观察指标,缺乏证型的现代化依据。这导致国内外对IS病­证结合模型的认可度不­高。因此,应对上述指标进行统一、规范、标准化,为今后研究提供指南性­参考,并积极探索各类IS中­医证型的微观表达,将其应用于IS病证结­合模型的构建评价中,为模型的科学性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循证依据。另外,诸多研究探讨方药方剂­对IS模型的疗效评价,从“以方测

证”[38]的思路对模型的可行性­提供证据,是值得采

取的方法。

第三,造模证型。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和基本原则之­一,证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和精髓。

由于临床实践的灵活性,证候识别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准确揭示其真实内­涵,一定程度限制了中医诊­疗特色的发挥。IS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话题,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进行了大量临床试­验。但传统的辨证方法已经­很难适应这些研究的要­求,一些学者认为今后网络­生物学技术特别是组学­技术应用于证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能为中风综合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39]。

综上所述,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和病证结­合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构建出既符合西医疾病­特征又具备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I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IS的研究逐步深入,科学、客观、准确、可复制的病证结合模型­在阐明IS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防治原理中尤­为关键。研究人员可通过运用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及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多学­科交叉助力,进一步探索中医宏观证­候表现与西医微观病理­之间的联系,构建标准、稳定、统一、切合临床实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体系,为中医药治疗IS的基­础研究发展提供良好的­模型支持。

参考文献:

[1] Datta A, Sarmah D, Mounica L, et al. Cell death pathways in ischemic stroke and targeted pharmacoth­erapy[J]. Transl Stroke Res,2020,11(6):1185-1202.

[2] Paul S, Candelario-Jalil E. Emerging neuroprot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An overview of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studies[J].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21,335:113518.

[3] Herpich F, Rincon F. Manage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

Crit Care Med,2020,48(11):1654-1663.

[4] Faizy T D, Mlynash M, Marks M P, et al. Intravenou­s tPA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correlates with favorable venous outflow profil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22,53(10):3145-3152.

[5] Peña-Martínez C, Durán-Laforet V, García-Culebras A, et al.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targeting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c damage after fibrin-rich thrombotic stroke despite non-reperfusio­n[J]. Front Immunol,2022,13:790002.

[6] Yu W X, Huang S H, Wang Y J, et al. Recanaliza­tion treatment for acute stroke: can we skip the bridge[J]. Neurosci Bull,2021,37(6):585-587.

[7] 黄越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

志,2018,13(10):1459-1462. [8] Orellana-Urzúa S, Rojas I, Líbano L, et al. Pathophysi­ology of ischemic stroke: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J]. Curr Pharm Des,2020,26(34):4246-4260.

[9] Warach S J, Dula A N, Milling T J Jr. Tenec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2020,51(11): 3440-3451.

[10] Rabinstein A A. Update on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 Continuum (Minneap Minn),2020,26(2):268-286. [11] Farina M, Vieira L E, Buttari B, et al. The Nrf2 pathway

in ischemic stroke: a review[J]. Molecules,2021,26(16):5001. [12] 张伯礼.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27-129. [13] 李泽芳,孟祥刚,褚德旭,等.再析“醒脑开窍”理论创见[J].中华中

医药杂志,2022,37(7):3829-3831.

[14] 陈哲,赵哲,丁玉洁,等.丁元庆中风病机理论阐­释与临证经验总结[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6):872-874,918.

[15] 龚宝莹,郭建文,周粤湘,等.浅析章朱学派治疗中风­的学术经验[J].

中医杂志,2020,61(3):254-256.

[16] 陈颖萍,张伟.闽东地区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患者中医体质­及治疗

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14):165-169.

[17] 范晓迪,张业昊,刘建勋.益气活血法在缺血性中­风后神经修复中的

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5):216-222. [18] 李昕,谢丽华,齐梦欣,等.基于“肾脑同治”理论辨治中风现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5):144-147.

[19] 林晓伟,王家艳,王能,等.益气通窍活血汤对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型)患者HIF-1α、MMP-9、Cys-C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6):1268-1274.

[20] 谭辉,尹婷婷,王键,等.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再灌­注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7):832-837. [21] 李莹,王磊沙,刘建勋,等.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及病理生

理变化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4):786-793.

[22] 杨璐平,孙红梅,盖聪,等.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脑血流及脂质代谢­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 45(10):1029-1036.

[23] 阮洪光,郑关毅,刘文威,等.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与头颅DWI/ MRA影像表现及GC­S/NIHSS评分的关系­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0, 12(5):289-294.

[24] 刘迅,潘思敏,王宏蔚,等.广东省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检验

指标的关系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3):437-441. [25] 刘祎,刘旺华,李花,等.脑梗死风痰入络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

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255-258.

[26] 刘雪梅,张允岭.中风火毒证历史沿革及­临床辨识[J].北京中医药,

2017,36(7):600-602,606.

[27] 梁晓,张允岭,王新祥,等.清热活血组分对急性脑­梗死火毒证大鼠

NF-κB炎症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38(6):377-382.

[28] 王凤丽,刘雪梅,傅晨,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火毒证

大鼠脑能量代谢相关蛋­白[J].北京中医药,2017,36(7):584-588. [29] 俞璐,张秋娟.痰瘀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古今机制探讨[J].天津中医

药,2022,39(8):999-1004.

[30] 张令霖,方格,连新福,等.痰瘀互结证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

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2):1479-1483.

[31] 李述捷,李华玲,陈晓玲,等.丹蒌片对痰瘀互结型缺­血性脑卒中后大鼠NL­RP3/GSDMD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8): 4708-4714.

[32] 董娜娜,陈晓兰,邓铋莉,等.猪牙皂皂苷对痰瘀互结­型缺血性中风模

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22,33(9):1068-1074. [33] 钟霞,焦华琛,李运伦,等.瘀毒概念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34(6):2377-2380.

[34] 刘亚琼,朱陵群,王硕仁,等.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研究进*

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98-100.

[35] 蒋成婷,葛金文,聂慧芳,等.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病证结合动物模

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0,27(9):69-74.

[36] 彭珣,李定祥,马若梦,等.化瘀解毒方对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模型大鼠­脑细胞自噬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2,63(9): 862-868.

[37] 彭紫凝,邢玉凤,庞欣欣,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世界科

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7):2211-2216.

[38] 钟森杰,李静,李琳,等.“以方测证”在中医证候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述评[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2):48-50.

[39] 张靖,韩树,刘晓庆,等.基于网络生物学的中风­证候基础研究问题及新­趋势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1):39523958.

(收稿日期:2022-11-13) (修回日期:2022-12-18;编辑:向宇雁)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