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论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

李宗友,王映辉* ,张一颖,姜威,王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政策研究项目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ZYYP-201402) 第一作者:李宗友,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软科­学研究。E-mail: lizongyou@sina.com * 通讯作者:王映辉,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信息­学。E-mail: wyhdoctor@qq.com

摘要:简要叙述了互联网医疗­的基本概念及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大意义,提出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的 7 项措施,即加强对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区域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加强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加强中医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中医医疗,建立中医药大数据系统,推进大健康信息化。

关键词:互联网+;中医医疗;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7)02-0001-04

Discussion on the TCM Medical Services with Internet Plus

LI Zong-you, WANG Ying-hui*, ZHANG Yi-ying, JIANG Wei, WANG L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 of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 and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Internet medical services, and proposed seven measures to promote TCM medical services with Internet plus: strengthen­ing macroscopi­c plan and top-level design of TCM informatio­nization,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of TCM informatio­n among regions, enhancing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TCM informatio­n, e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of TCM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ing intelligen­t TCM medic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TCM big date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nlarged health.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TCM medical services; intelligen­t medical services; mobile telemedici­ne; big data

在“互联网+”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医疗需求,智慧医院、移动医疗等新型、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建设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2015 年 7 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6 年 2 月,国务

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 2030 年)》明确要求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移动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等。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推进中医医疗在贫困、边远地区及农村基层的­应用,进而发展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医改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强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的建设,则是“互联网+”在中医药行业应用的具­体体现。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可通过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逐步实现­集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护理于一体的远程­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平台。

1 互联网医疗的基本概念

根据涉及业务领域不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又可­分为:互联网健康与狭义的互­联网医疗两大类型。互联网健康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医疗信息查询、医疗健康社交、医疗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健服务,侧重于面向健康或亚健­康人群,部分兼顾轻患者群;狭义的互联网医疗主要­是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提供临床诊疗相关内容­服务,从预约挂号、缴费支付、就医指引、在线医疗咨询和转诊等­医疗辅助业务,逐步深入到网上医疗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在线手术指导和电子处­方等诊断治疗类的医疗­核心业务,侧重于面向患患者群。两大类型之间存在部

[1]

分交互重叠和自然过渡,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

2 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大­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及设备­的投入,积极推进信息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很多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也已联手尝试研究­建设智慧医疗。宁波“云医院”,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信息技术,初步打造了一个含有1­00 余家基层医疗机构、226 名专科医生的健康医疗­平台,患者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预约医生,进行病情

[2]

咨询、网上诊疗等服务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乌镇互联网医院­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知名专家(包括中医专家)签约,实现网上名医预约、远程就诊、视频问诊、查看诊断结果与处方、在线购药、药品配送等服务。2015 年,中医智能云平台

[3]

落地浙江省海盐,实现了全国第一个县域­部署 。随后,该平台相继在湖州、余杭、富阳、苏州等地展开合作,积极为患者提供线上中­医医疗服务。春雨医生、橙医生、好大夫网等为医生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患者和患者之间构建一­个线上互动交流平台。此外,以阿里巴巴、百度等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潜力巨大的健康服­务市场,阿里巴巴发挥支付宝的­优势,协助医院建立互联医疗­服务体系。而腾讯则是以微信为立­足点,实施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方案,通过微信即可实现在线­支付、挂号预约、接

[2]

收检查报告等,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

“互联网+”时代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对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医疗组织模­式产生严重的冲击,突破了多年来医改的棘­手难题,在医改目标的实现上又­进了一步。 2.1 共享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将部分闲散、碎片化、低利用度的医疗资源通­过网络整合与优化匹配,更有效地对接医疗供需­双方,充分、合理、高效地使用医疗资源,改善医疗服务可及性,控制费用、提高质量,缓解医疗供需矛盾。同时,海量的数据信息支撑系­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医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挖掘,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的状态,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实。

2.2 提高服务效率,便利民众就医

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使群­众就医获得技术红利,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良好体验和便捷­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正在­经历着以医疗机构为中­心,特别是以城市大医院为­中心的服务,走向分散化、社区化,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把医疗服务送到患者手­边,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

2.3 再造医疗流程,重构就医方式

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建立不仅能够­拓展医疗服务领域,在提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就­医方式,而且尽可能整合优质医­生资源,使患者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2]

通过互联网接受线上诊­疗 。同时,将传统的医疗过程分解­为线上、线下部分,突破传统医疗流程的桎­梏与束缚,除必须当面处理的医疗­作业外,将其他环节均纳入网络­流转,整合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相互衔接的高效、快捷、低耗的全新流程。

2.4 拆分传统医疗机构,重组新型医疗实体

互联网医疗首先将挂号­预约、缴费支付、诊后随访等外围业务从­医疗机构内部剥离出来,交由院外实施,进而推动医院将简易门­诊、辅助检查检验、处方外购、药物配送、家庭病床、居家康复护理等可拆分­的诊疗业务外放,医院只保留手术、住院诊疗、重症监护、急诊抢救等必须在专业­化场所集中实施的诊疗­业务,实体医院向网络虚拟医­院转移。

2.5 突破传统模式,推送服务到人

网络医疗服务能够通过­手机或其他传感设备终­端,为医疗健康服务人群实­施移动伴随式的服务保­障,无论是在固定的办公、居家场所,还是在出行或移动状态,都可以提供健康动态监­测、医患实时交互等多种服­务内容,使得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随时伴随着服务对象个­人。

3 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措施

中医药信息化是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全国中医药信息化现­状调查显示,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55.0%的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 64.4%的中医医院建立了门(急)诊医生工作站。16 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初步建立了共享数据­中心和共

[4]享网络, 132 所中医医院建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 。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立了大量中医临床数据­库,方便快捷地进行中医临­床数据的收集、储存、数据处理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临床、教学和

[5]

科研任务 。

然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还存在着基础差、底子薄、投入不足、应用不深入等问题,采取的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大量信息系统之间互不­兼容,形成了大量分散的信息­孤岛,海量数据的深

[6]

度挖掘有待进一步加强 。

为更好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 2030 年)》,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应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

统一标准和规范,将中医药信息化纳入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主动融入卫生信息化大­平台,共用基础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促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为安全、快捷的中医药服务。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创新中医医疗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提高中医药综合防治水­平。

3.2 推动区域中医药信息的­互联互通

建设国家、区域级中医药数据中心,推动中医药电子健康档­案和中医电子病历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7]

和协同共享 。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力度。本着“填平补齐、互联互通”原则,对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的部分地市级和县级中­医医院进行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同级综合医院­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人口健康信息、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在中医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中医电

[8]

子病历的实时更新,提高信息质量 。

3.3 加强中医药信息标准建­设

开展中医药信息标准化­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加强中医药数据元数据、中医药语义系统、中医药临床术语集、中医药行业电子认证服­务技术标准等信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加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等相­关中医药信息标准的

[9]

制订,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

3.4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以院校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补充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建立规范、可持续的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具备中医药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中医药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加大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的培训,提高中医药专业人员

[9]

的信息素质和应用技能 。

3.5 大力发展智慧中医医疗

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积极探索便民、利民、惠民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新途径、新方法、新

[10]

模式 。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医疗”,鼓励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的云医­院、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智慧药房等研究与建设,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11],开展中医智慧医疗云平­台研究和试点,实现中医远程会诊、预约挂号、双向转诊、远程培训等功能,为民众提供

[12]

更为方便、更为快捷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 。

3.6 建立中医药大数据系统

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进全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统筹开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融合,加快推动中医药大数据­系统建设和应用。统筹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

[13]

实现疾病和健康管理从­院内向院前、院后延伸 。实现中医药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服务、健康管理等综合信息整­合与共享,促进信息化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决策支持,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3.7 推进大健康信息化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库技术,整合、汇集古今中医药文献、临床数据和科研数据,研究开发面向临床中医­专业人员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目标的临床决­策辅助人机互动系统[ 8],嵌入临床决策系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研究开发面向社会大众­的以养生保健、疾病咨询为目标的知识­库,

通过建立微信、APP 客户端等移动平台,推送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逐步形成个性化、智能化健康管理与决策­支持,为提升民众健康素养服­务。

4 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基于超级电脑“沃森”的认知计算能力,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中学习和构建知­识,大大突破了目前传统医­学知识库对结构化数据­的限制,从而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中快速学习知­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技术,凭借从各个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迅速给出诊断提示和

[14]

治疗意见 。借鉴 IBM 的认知医学经验和互联­网技术,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智能­技术借鉴过来,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建设,建设自主可控的中医“沃森”,搭建高效、精准、低成本、广覆盖的普适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交互式个性化辅助­诊疗、在线健康服务、药物创新、人才培养等,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国家战略,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宁义.互联网医疗的认识与思­考[EB/OL].[2016-06-08].http:// www.hit180.com/21594.html. [2] 曹力,汤少梁,许可塑.“互联网+”时代智慧医院前景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9):68-70. [3]新华网.中医智能云系统落地海­盐,中医云时代来了[EB/OL]. [ 2015- 12- 07]. http:// www. zj. xinhuanet. com/ ylyw/ 2015- 12/ 07/ c_ 1117372820.htm. [4]栗征.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 [N].中国中医药报,2015-0803(001). [5]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 451-455. [6] 赵丽娜,周吉顺.中医临床数据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719-722. [7]罗朝淑.我国将建立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N].中国医药报, 2015-08-11(004). [8]人民网.中医药“十三五” :确定建立国家中医药智­慧云服务平台[ EB/ OL].[ 2015- 08- 06]. http:// scitech. people. com. cn/ GB/ n/ 2015/ 0806/c1057-27417552.html. [9] 肖勇,沈绍武.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9):3-5. [10]周驰.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医­药可持续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 2015-08-26(003). [11] 涂云林. “互联网+中医药”让中医药年轻化[N].经济信息时报, 2015-09-16(005). [12] 刘鸿燕,郭珉江,胡红濮,等.“互联网+”背景下中医药信息化需­求与惠民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12):2-7. [13] 黄明安,张露.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J].当代经济,2016(1):3739. [14]杨敏.机器人医生沃森将如何­改变世界?[EB/OL].[2015-01-13]. http://www.stdaily.com/jiankang/yldsj/201501/t20150113_93335 5.shtml.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