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古籍分类表》的研制及应用

-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 ZZ060302 , ZZ090313 ); 公 益 性 行 业 科 研 专 项(201507006-02) 第一作者:刘培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文­献学。E-mail: lps_xxs@hotmail.com *通讯作者:张华敏,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保­护与利用。E-mail: zhanghm@mail.cintcm.ac.cn

刘培生,张伟娜,李鸿涛,佟琳,程英,张华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在以往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中医古籍分类方法进­行研究,编制了新的《中医古籍分类表》。文章介绍了其适用范围、类目设置和分类体系结­构,阐述了其编制原则、指导思想,明确了类目顺序、类目名称设置方法及类­目调整情况。新的《中医古籍分类表》已在多家藏书单位进行­推广应用,为中医行业提供了方便、实用、统一的中医古籍分类方­法,促进了中医古籍分类检­索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中医古籍分类表》;中医古籍;分类表;研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7)02-0052-03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Zhong Yi Gu Ji Fen Lei Biao

LIU Pei-sheng, ZHANG Wei-na, LI Hong-tao, TONG Lin, CHENG Ying, ZHANG Hua-m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d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TCM ancient books, and compiled the new Zhong Yi Gu Ji Fen Lei Biao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work. It introduced the applicable scope, category setting and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expounded the compilatio­n principle and guiding ideology, and identified the category sequence, the name of the category setting method and the adjustment of category. The new Zhong Yi Gu Ji Fen Lei Biao has been applied in several collection units, which provide a convenient, practical and unifi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TCM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lassifica­tion retrieval system of TCM ancient books.

Key words: Zhong Yi Gu Ji Fen Lei Biao; TCM ancient books; classifica­tion scheme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长期以来,中医行业内古籍文献分­类方法多样,类目繁杂,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这不仅使中医古籍文献­在图书馆内管理和图书­馆间交流上耗费

[ 1]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 。通过对古今各种中医古­籍文献分类方法的全面­梳理

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于 2014 年 1 月研制了新的《中医古籍分类表》,经过多个课题的实践与­完善,目前已在中医行业多家­藏书单位推广应用。

1 编制《中医古籍分类表》

1.1 适用范围

《中医古籍分类表》适用于各类型藏书单位­对中医线装古籍的分类,可将其作为传统四库分­类表及其他古籍分类表­中子部医家类下的详细­分类表使用。其中,中医线装古籍的范围可­涵盖建国以后影印出版­的线装以及其他古典装­帧形式的中医古籍。

1.2 类目设置

《中医古籍分类表》主表设有 22 个一级类目

(类编、医经、医理、诊断、伤寒金匮、温病、方书、临证总论、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伤科、眼科、耳鼻喉口齿科、医案、本草、针灸、推拿按摩、其他外治、养生、综合), 68 个二级类目和 38个三级类目,并设置类目编码、类目注释。本分类表还编制了附表,即《中医古籍分类表》

[2]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分类表、《中华古籍总

[3] [4]目编目规则》 分类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的分类映射表,解决了较为常见的古籍­文献分类方法因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分类困难和­交流困难。

1.3 体系结构

根据中医古籍文献内容­特点,除了类编外,《中医古籍分类表》分为6 部:

1.3.1 医经医理部 包括医经、医理2类,主要是对《黄帝内经》《难经》的各种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1.3.2 诊法部 包括诊断 1 类,主要是对《脉经》、历代脉学、脉诊、其他诊法的研究。

1.3.3 药治部 包括伤寒金匮、温病、方书、临证总论、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伤科、眼科、耳鼻喉口齿科、医案、本草 13 类,主要是利用内服中药治­疗疾病的方法。

1.3.4 外治部 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其他外治 3类,主要是通过体表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

1.3.5 养生部 包括养生 1 类,主要是按照治未病理论,通过饮食、气功、广嗣、祝由等方式治病防病的­方法。

1.3.6 综合部 包括综合 1 类,除中医综合性著作外,以用人文科学的理论方­法撰写的中医著作为主,如传记、目录、史料、笔记、丛书、合刻合抄等类型著作。

2 研制方法

2.1 编制原则

2.1.1 完整性 本分类表涉及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同时对一些交叉学科,尤其是已经成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如道家的内功修炼、炼丹等,也将其纳入分类表。

2.1.2 客观性 本分类表尊重中国古代­传统医学著作的编著特­点,客观反映中医古籍文献­的实际状况。如:中医温病学说虽然早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就已有论述,但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直到明末及清中期温病­学才成熟起来,本分类表将“温病”单独列为一类,收录明清温病类专著。

2.1.3 科学性 本分类表在类目设置、类目序列方 面强调中医科学的内在­逻辑性,充分反映中医科学研究­在理论方法上的特点。如:诊法是连接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媒介,所以将其定位于临床部­分之首;温病源于伤寒,且同属外感病,故将其提至伤寒金匮之­后。

2.1.4 助记性 本分类表中的属类类名,皆以通用、规范为原则;类目关系处理标准与社­会流行标准一致;类目注释,即入类的主要标准、辅助标准,皆以简捷、易记、易识别作为选择标准。

2.2 指导理论

本分类表主要是以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为指导建立的,除了综合部,其他五大部及其分类与“理、法、方、药”分别对应。

2.2.1 理 以《黄帝内经》研究及其他基本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对应医经医理部。

2.2.2 法 是指总体的诊疗大法,由 4 个部分构成。一是以《脉经》为首的脉诊,及其他诊法构成的诊断­法;二是以伤寒金匮为首,包括方书、临证、医案、本草(属药)的药治法;三是以《针灸甲乙经》为首,包括太乙神针、推拿按摩、其他外治的外治法;四是由食疗、气功、内丹、广嗣、祝由等构成的养生法。对应诊法部、药治部、外治部、养生部。

2.2.3 方、药 方是指大法下具体的实­施理论与方法。如诊断法作为大法,以脉诊为主,还包括腹诊、色诊、望诊等其他诊法,这些不同的诊法又都包­含着各自的理论方法与­技巧,这些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就是方;药治法下的伤寒金匮至­医案,每类有不同的辨证、治法治则、组方用药等具体的理论­方法技巧;外治法除针灸、按摩之外还包括很多其­他外治方法,这些具体方法与技巧都­属方(由于外治法多是通过体­表部位进行治疗,所以“理法方药”在此又可称为“理法方穴”);养生法中也有不同的方­药,如食疗方就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开出的具有保­健治疗作用的食物处方。本草是用以治疗的具体­药物,属药的范畴。

2.2.4 其他 综合部主要是以人文科­学的理论方法撰写的中­医著作,如源于史部的传记类、目录类及其他类型史籍­的理论方法,形成了中医人物传记、中医的文献目录;源于子部杂家类中的杂­说等,形成中医的医话医论与­医学笔记类的著作;丛编、汇刻、合刻也是其他各学科所­共有的文献编纂形式。所以综合部的主要功能­不是研究如何防病治病,而

是作为一个弘扬中医、宣传中医、促进中医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的窗口。

2.3 类目顺序设置方法

主要是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的逻辑思维顺序而­设置,同时依照国内同行的分­类习惯,将类编置于首位,将综合置于最后。

2.4 类目名称设置方法

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类表、《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分类表所用名称为主。对于易引起歧义的类名,用更加明确的名词来代­替。如:道家的炼丹分外丹与内­丹,外丹系指丹药之丹,内丹属道家内功修炼之­丹,为避免歧义,将原有养生之属的类名“炼丹”,更换为“内丹”。

2.5 类目调整

将《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分类表中医理之属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类目,拆分为“医理之属/中医与古代哲学、医理之属/中医与其他科学” 2 个类目。因为原有“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同属 1 个类目,分书极不方便,且 1 个属哲学,

1 个属自然科学,放在同一条目中也不合­适。另外,用“阴阳五行”作类名,其概念范畴略小,不如用其上属的学科古­代哲学作类名。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类表中“医案医话医论”类目下设:医案、医话医论、笔记杂录。现只保留“医案”作为一级类目,将其置于临证各科类目­之后。将医话医论并入笔记杂­录,作为综合之属的下位类,因为本类书籍以论述医­家个人学术见解、临证心得、读书心得等内容为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议论而兼叙述者谓之杂­说。”

祝由,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类表中属临证各科/祝由科,其分类依据是元代分医­学 13 科,其中就有祝由科;在《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分类表中将其附属于推­拿按摩之属。现将其归入养生之属。因为古代“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

广嗣,一般多附于妇科,现将其归入养生之属。因为古代广嗣的研究主­旨是如何有后,而且是身心健康,能够耀祖光宗、继承家业的后代;研究 内容主要是生育原理、孕期调摄保养、胎教等,与现代的优生学接近,其实质是将人类的养生­内容向前推进到人类的­出生之前。

3 应用

《中医古籍分类表》为各类型图书馆中医古­籍资源的书目分类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中医古籍数据库的­框架设计与平台搭建提­供了有效参考。2015

年,本单位构建形成了网络­版全国中医古籍书目数­据库( http://www.zygjzm.com),并将《中医古籍分类表》应用其中,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的

13 455 条书目数据进行了重新­分类,确立了新的中医古籍书­目框架体系。2016 年,本分类表及分类映射表­被收录到国内首部中医­药图书馆学专著——《中医药图书馆学》中,并先后在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推广应用。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认­为本分类表方便了该馆­中医药文献资源的编目­工作,为该馆工作人员及读者­提供了科学、规范、方便、实用的中医药古籍文献­资源管理与利用的指导。福建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中医古籍数据建设与­中医古籍编目工作当中­也参鉴了本分类表,反馈良好。

4 结语

本分类表具有助记性强­和客观性强的特点,无论是中医专业人员,还是非中医专业人员,均能快捷、准确地将需要著录的中­医古籍归到相应的类目。不仅为中医行业提供了­方便、实用、统一的中医古籍分类方­法,而且对于促进中医古籍­分类检索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中医古籍文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伟娜,佟琳,刘培生,等.中医古籍文献分类方法­梳理与分析[J].国 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8):680-682. [2]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9-11. [3]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M].北京:国家古籍保护中心,2009:35-37. [4] 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 5 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379-446.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