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构建探讨

- 李婷作者简介:李婷,E-mail: 284643924@qq.com

【引文格式】李婷.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构建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4):45-47,51.辽阳市图书馆,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文章在介绍新型出版环­境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的影响,包括扩充馆藏资源、增加学术资源获取渠道、扩大学术影响力及重构­学术资源计量评价体系。从传统资源建设、学科知识库建设、网络免费资源采集和加­工存储等角度探究了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的内容,最后着重提出了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构建的实施路径,即建立学术资源服务机­制、建立学术资源服务导航­系统、创建学术数据资源采集­机制及设置学术资源评­价系统。

关键词:新型出版环境;学术资源体系;图书馆;实施路径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4.011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9)04-0045-03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Academic Resources System under New Publishing Environmen­t LI Ting

(Liaoyang Library, Liaoyang 111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ublishing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new publishing environ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resources system in libraries, including expanding collection resources, increasing access to academic resources, expanding academic influence, and reconstruc­ting academic resourc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s. It also explored the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academic resources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subject knowledge base constructi­on, network free resource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and finally emphasiz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academic resources system under the new publishing environmen­t, namely, establishi­ng academic resource service mechanism, establishi­ng academic resource service navigation system, creating academic data resource collection mechanism and setting academic resourc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new publishing environmen­t; academic resources system; library; implementa­tion paths

国内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分享与信息化管­理成为当前图书馆发展­的主流。随着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图书馆面向新型出版环­境,顺应学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新潮流,优化配置学术资源,构建学术资源体系。

1 新型出版环境概述

1.1 新型出版环境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数据种类及资源密集程­度增加迅猛,系统化程度逐渐提高,以技术为先决条件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交流环境及数­字化学术交

流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以资源开放获取( OA)、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广泛­应用的出版环境变化。伴随着社会信息机构O­A 出版频率逐步加快,文化基金会、国家资源中心都会借助­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传统以纸质文献资源出­版、利用、获取与借阅的出版环境­发生了变化,新型出版环境快速形成。在宏观角度,新型出版环境可以理解­为:在阅读服务、学术资源获取、学术信息共享基础上,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以资源开放获取和学术­信息高度共享为主要形­式的出版环境,纸质文献与图书馆不再­是学术资源获取的唯一­途径,学术资源时刻处在开放­获取

[1]

状态 。

1.2 新型出版环境的特征

新型出版环境是综合科­学研究、科学组织模式、信息网络、学术科研、学术资源及资源开放获­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数字科研环境,数字信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型出版环境试图从科­研数据、学术资源服务、开放获取等方面将资源­与人员整合在一起,以便不同的组织和个体­能协同便捷地获取学术­资源,扩展学术资源的获取渠­道。新型出版环境基于开放­获取及新型社会科学网­络将众多科研数据及不­同数据研究组织整合在­一起,其数据生态环境具有开­放获取特征,任何组织与社会成员不­会在开放的社会情景中­独立存在,科学网络将学术资源获­取与科学研究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术资源的获取趋向便­捷化、立体化、开放化,出版集团不再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科学研究更为自由。可以看出,新型出版环境具有开放­性、社会性、自由性的特点,它的形成为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创造了

[2]

基础 。

2 新型出版环境对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的影­响

新型出版环境的形成,给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学术­资源挖掘、订购、采集及组织读者获取学­术资源的阅读服务活动,利用各种高新技术互联­网工具,面向读者搭建便捷的资­源获取平台,使读者便捷地获取学术­资源。从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情况来看,新型出版环境的形成扩­充了图书馆馆藏、增加了学术资源获取渠­道、扩大学术影响力,并使图书馆传统的计量­式学术资源评价体系得­到重新构建。

2.1 扩充馆藏资源

全世界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已越来越多地发表­在供读者及科研人员直­接获取的开放期刊上,这些可供人们直接利用­的科研成果逐年增长。此外,开放存取书籍目录(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books, DOAB)中,科学研究类期刊仓储量­也是逐年增长,属于 OA 出版期刊,可供读者开放获取。其他部分学术资源由图­书馆提供复制服务,使读者免费获得。新型出版环境的形成,丰富了图书馆馆藏资

[3]

源。

2.2 增加学术资源获取渠道

新型出版环境具有良好­的开放获取特征,作者借助网络及开放获­取平台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最新动态得到分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学术资源的来源­渠道,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得­到合理分配。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是­居于图书馆视角对可获­得学术资源的重新构建,侧重科学数据集成及开­放获取的新型出版环境­由直接来源对学术资源­重新分配,图书馆只需将多渠道来­源予以重新整合加工。由此,新型出版环境的形成使­图书馆学术资源来源

[4]

渠道更为丰富 。

2.3 扩大学术影响力

以科学数据、科学数据集成、开放获取为主的新型出­版环境使最新的科学数­据成果在网络平台得到­共享,最新的学术动态借助网­络反映在学术界的每个­层面。图书馆基于馆际及网际­共享协议使读者自由获­取 OA 资源,读者社交平台的个人主­页、博客成为学术资源共享­渠道,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借­助社交网络与用户个人­学术主页得到良好对接,学术成果的分享效果与­原创效果更加凸显,用户社交媒体的个人主­页成为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的一部分,学术影响力得到扩大。

2.4 重构学术资源计量评价­体系

新型出版环境带给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是改变图­书馆对学术资源的计量­评价,全新的评价指标、方法、原则更为科学、客观。科学成果共享方式的新­型化、学术资源获取的自由化,使以引用频率及下载频­次作为学术资源评价的­计量评价方式很难科学­界定学术资源的价值,而需要全新的评价方式­提供支持。例如,目前常见的学术计量方­法分为提及、使用、引用、捕获、社交媒体 5 种,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方­法仍然存在粒度过大的­问题,因此,依靠学术资源影响力构­建分层模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从影响力、学术强度、传播强度进行评价,划分为具体的指标系统,可以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直接。

3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内容

3.1 传统资源建设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的构建要­注重以传统纸质图书文­献为主的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包括学术资源订购、学术资源共享及自建特­色馆藏资源数据库等。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主­要面向读者及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服务,要发挥出特色馆藏资源­的优势,使学术资源体系符合读­者的使用需求。考虑到图书馆有限的人­力物力因素,图书馆以传统馆藏资源­为核心的学术资源体系­构建首先要满足重点学­科文献需求;其次要满足一般学科文­献的

需要,对于本学科单位或其他­学科单位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可协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为读­者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学术­资源获取需求。

3.2 学科知识库建设

面对新型出版环境下学­术资源集成的影响,以开放获取资源服务为­核心的学术资源服务在­社会各领域悄然兴起。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的­构建以专业的学科知识­建设为主体开展学术资­源服务,为了满足专业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知识服务需­求,在整合大部分顶级 OA 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知识库,为不同领域科研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研究成果提­供长期保存服务,也包括部分科技文献、会议报告、论文集、学术报告、研究数据等资料,与图书馆服务网络对接,极大推动了学术资源共­享。

3.3 网络免费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

网络免费资源是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构建的一­部分,针对大量学术资源的集­成与应用服务,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的­构建更应侧重对网络免­费学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尤其是针对大量开放的­科学数据进行采集,并从海量的资源数据中­提取出高价值的信息,通过进一步的聚类优化,使其成为满足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学术资源。网络免费资源蕴含着大­量高价值的信息数据,通过进一步加工可以成­为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的一部分。

4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构建实施­路径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的构建应­以学术资源的开放获取­作为服务宗旨,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从学术资源服务机制、学术资源服务导航、学术资源采集机制、学术资源评价等方面着­手实施,使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成为各部分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

4.1 建立学术资源服务机制

面对新型出版环境中用­户知识需求的改变,构建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时应打造专门的学术­资源服务机制,重新定位自身职能。一方面,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模式­要围绕新时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快速转型,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全新­的学术资源服务体系,例如,开放性的资源数据库、移动客户端等。另一方面,图书馆要结合元数据规­范对馆藏资源深度开发,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学术­资源体系构建,形成特色化服务模式。在学术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要考虑不同用户­群的信息互动需求,增进图书馆员与用户、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之­间的互动,促进图书馆形成良好、开放的互动生态,满足不同种类读者的学­术资源需求。

4.2 建立学术资源服务导航­系统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进行学术资源体系构建­应侧重高新技术工具的­使用,建立学术资源服务导航­系统,发挥学术资源体系在资­源采集、数据整理方面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学­术信息检索、查询、定位服务。首先,图书馆要对馆藏资源、网络资源进行全面整理、分类与筛选,利用标签系统对馆藏资­源进行详细标注,将学术资源直接呈现给­用户。学术资源服务导航系统­要合理设计,采用适当的计算机语言­实现控制,确定设计目标。系统要设置统一的文件­管理标准及格式,按照学科种类进行数据­资源划分,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资­源进行分类组织,让学科馆员参与到数据­管理中,打造数据互动生态。系统应分为学科资源主­页、资源导航、后台管理、用户空间 4 个部分,注重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以学科服务为导向,强化学术资源之间的联­系,为用户提供学术咨询热­点及简易信息聚合( RSS)订阅服务。

4.3 创建学术数据资源采集­机制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建设应创­建资源采集机制,依托线上采集工具对大­量异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的学术数据进­行搜集,挖掘海量信息数据背后­的高价值信息供用户使­用。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单独依靠图书馆馆藏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用户信­息数据共享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根据用­户多元变化的学术需求­构建信息采集机制,保障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网络服务系统能高­效、快速、准确搜集免费的学术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4.4 设置学术资源评价系统

新型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学术资源体系构建要立­足用户需求和馆藏资源­建设需求,建立学术资源评价系统。一方面,图书馆应强化馆藏资源­组织架构,合理配置实体资源与虚­拟存储,对各类图书信息与数字­资源合理分类,合理标注,对其科研价值、学术价值进行全面评估。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强化电子文献、数字资源、实体馆藏的管理机制建­设,对高质量、评价较高的学术资源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使各学科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其价值得以

(下转第51 页)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