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民国中医医籍特色探析

*

- 崔学玲,迟莉,陈婷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摘要:民国时期的中医医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出时代特征性和历­史继承性。民国时期中医医籍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医籍著作众多,西医专著始现;印刷形式创新,新印刷者崭露;医籍广泛出版,社团贡献突显;发展医学事业,大量教材涌现;传承中医经典,温病著作多产;各科医籍争艳,针灸独具特色。加强对民国时期医籍的­研究,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当代临床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关键词:民国;中医;医籍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4.016

中图分类号: R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9)04-0062-04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Book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UI Xue-ling, CHI Li, CHEN Ting*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TCM book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and historical value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historical inherit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book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mainly: lots of medical books and appearing of Western medicine books; innovative printing forms and appearing of new printers; medical books widely being published and community contributi­ons being highlighte­d; medical undertakin­gs being developed and emerg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textbooks; TCM classics being inherited and works about febrile diseases being prolific; various medical books coming into being and acupunctur­e being unique. This article strengthen­ed the research on these medical books, aiming at “discrimina­ting academy and examining the origin”, with the purpose to accumulat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contempora­ry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TCM; medical books

中医药学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千百年来无数中医药人­士为发扬祖国医学事业­前赴后继,谱写着中医药事业的伟­大史诗。民国作为中医发展的重­要时期,积累了大量的医学史料,“文化因时代而推

[1]进,科学因时代而昌明” 。

中华民国( 1912-1949 年)是近现代医学史上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8YJA87000­3);“薪火传承 3+3 工程”崔锡章中医文化传承工­作室

第一作者:崔学玲,E-mail: 1074026191@qq.com

*通讯作者:陈婷,E-mail: xinyi_lu@163.com

的重要时期。此时西医大规模涌入中­国,中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临着学理危机、价值危机、存亡危机、权利危机的考验。此时出现了中西医对垒­的局面。拥护中医的各界人士不­断尝试各种努力, “立言”成为他们主要的做法。于是以个人及社团名义­著书立说热潮兴起。同时,由于印刷业的进步、人们对于中医书籍的需­要更加迫切等原因,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书籍­的刊刻与发行。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特殊时代下的中医医籍­呈现出新的特点。民国时期的中医医籍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传承,推动了中医学史的进步。

1 民国医籍概述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2](以下简称“《总

目》”)统计,民国时期中医医籍有 4 788 种,分为 12 类。主要包括医经 110 种、基础理论 107 种、伤寒金匮 274 种、诊法 193 种、针灸推拿 217 种、本草 333 种、方书 744 种、临床各科 1 807 种、养生 148 种、医案医话医论 519 种、医史 192 种,及综合性著作 144 种。在这 12 类医籍中,临床各科类数目最多,占《总目》所收录民国医籍的 37.74%,内容涉及内科、女科、儿科、外科、伤科、眼科、咽喉口齿科、祝由科等多个学科。

《总目》收录 1949 年以前的中医医籍及其­影印本、复制本共计 13 455 种,民国中医医籍 4 788种,占该书总量的 35.59%,足见民国中医医籍数量­之可观、价值之重要。据《总目》介绍, 1912- 1949 年每年均有医籍出版。由于社会动荡、天灾频仍,中医医籍的出版数量也­随之而变化。每年出版医籍数量不等,最少的是 1944 年,只有 13 种;而1949 年有 988 种(见表1)。

表 1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民国时期每年医籍出版­情况(种) 2 民国医籍特色

民国中医医籍承袭传统­中医药特色,汇通中西[3]

医知识,采用生药学等相关知识­研究中医药 。对民国时期中医药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后发现[ 4],该时期对于典籍的研究­主要针对期刊、专著和地方志3类。专著整理研究方面主要­从中医古籍和民国医籍 2 个方面进行,极大地促进了民国医籍­的发展,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1 医籍著作众多,西医专著始现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展医­疗事业,他们兴办医院、创办学校、招收中国学生、翻译出版西医书籍,以期在中国更好地传播­西医学。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民国政府大力倡导发展­西医,此时出现了 2 种学术主张,即“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科学化”。

在西医受到广泛推崇,中医发展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纷纷著书立­说,以求得更好的发展,此时专门的西医著作应­运而生。王士翘认为“外医优于治外,绌于治内;中医全凭理想,其弊失之空。外医全凭实验,其弊失之泥。平心而论,中外亦互有短长。苟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养成一完全

[5]28

大医科” 。当时出现的西医著作主­要分为 2 类,一类是翻译性著作;另一类是个人专著。在翻译西医著作中,近代著名医家丁福保的­功绩不容忽视,他开启了国人翻译西医­著作的先河。他编译的《丁氏医学丛书》涉及多个学科,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

[5]19

了借鉴与参考 。除国人进行西医著作翻­译外,一些传教士也十分热衷­于翻译西医著作。其中英国传教士合信编­译的《全体新论》成为近代早期“西方

[6]

医学理论正式输入中国­之始”的标志 。受到当时“中西医汇通派”影响,一些医家在个人书籍中­引入西医学理论。如民国著名医家罗止园­著《止园医话》,是中国第一个以中医著­书立说形式,系统

[7]

地、全面地介绍西医知识之­人 。

2.2 印刷形式创新,新印刷者崭露

民国时期中国医药书籍­出版取得空前繁荣。随着民国初年新型民办­和官办印刷机构的纷纷­创立,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全国掀起了刊­刻医学书籍的热潮[ 8],其中尤以上海、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最­为突出。

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影响了一些产业的发­展。以雕版印刷为主的传统­印刷业逐渐走向衰败[ 9],而石印、铅印技术此时得到较大­发展。例如, 1917 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铅­印本丁甘仁《脉学辑要》、1917 年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本­曹炳章《辨舌指南六卷》等。新的印刷技术为民国时­期医籍的出版与流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支持。民

国时期民营印刷机构的­大量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官刻、私刻、坊刻的局面。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都是当时主­要的民营印刷机构。如 1936 年中华书局铅印本《针灸精粹》, 1919 年、1936 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1932 年长沙开明书店铅印本《治痢南针》, 1935 年世界书局铅印本《急救科》等,这些医籍的广泛印刷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他们的价格更加便宜,服务更加便利,这些均为民国时期医籍­出版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3 医籍广泛出版,社团贡献突显

中医医籍的出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是推动医学知识传播与­学术发展的巨大动力。陈裕业曾认为,“保存国粹之道无他,为之设法流通而已。愈流通而保存之途愈广。盖流通者,实保存之极端

[10] [11]

也” 。杨东方等 指出,民国时期商务、中华等大型书局不愿意­大规模出版中医医籍,中医个人、社团等成为出版的主力,特别强调 1936 年是中医医籍的出版年。中医社团在医籍出版方­面做出的努力使秘本资­料得以公开,珍贵医书得以流传,为中医古籍善本的保护­做出了贡献。民国时期以社团名义出­版的医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总目》中所载的 4 788 种民国医籍中,以社团名义刊印出版的­医籍大约有 720 种,占民国时期

[12]总医籍的 15.04%,其内容涵盖所有 12 类。徐扬等对民国时期主要­社团出版医籍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这些社团出版的医­籍种类丰富,质量较高,为发展学术、流通医籍做出了较大贡­献,为中医药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医社­团中大致分为学术性社­团和职业性社团 2 类。在众多社团中尤以绍兴­医药学研究社、三三医社、北京中医学社、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界春秋社等社团影响­力大。例如, 1924 年三三医社出版铅印本­清代凌德撰写的《女科折衷纂要》,1923 年北京中医学社据清代­朱文震刻本补修印本元­代王好古撰写的《此事难知二卷》, 1936 年医界春秋社铅印本张­赞臣撰写的《中国诊断学纲要》等,这些社团为医学的进步、医籍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2.4 发展医学事业,大量教材涌现

民国时期,受到西方医学极大冲击­的中医开始探索新的道­路,大力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开办学校,组建各种社团。为更好地探索医学理论­道路,倡导全国统一中医教材,丰富中医学校的学科建­设,大量中医教材类书籍应­时而生。

据统计,《总目》中收载的民国时期教材­有

267 种之多,这些书籍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各院校名义组­织编著,主要以上海、广东、北京等地为主,数量居多;一类是由个人所著,尤以秦伯未、恽铁樵、张山雷等贡献最为突出,所载内容注重经典,收载《内经》《伤寒学》《温病学》《本草学》《针灸学》等经典内容。中医经典教材的刊印,促进了中医的传承,掀起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热潮。倡导统一全国教材,更好地促成了全国性中­医学术的研讨。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还出现了一大批西医书­籍,如《救护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解剖学》等,这些书籍的出现为促进­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中西医结合共同治疗的­思想开辟了新的思路,更为今天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2.5 传承中医经典,温病著作多产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与传染性疾病­作斗争,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医疗卫生条件薄弱,都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传染病没有独立­分科,中医温病学涵盖了这一­内容。

民国时期温病种类的不­断增加,促使温病学医籍大量涌­现。据《总目》统计,温病类医籍共有210 种,占临床各科医籍总数的 11.62%。《总目》将温病类医籍分为四时­温病、瘟疫、痢疾、痧胀霍乱鼠疫 4 类。这些医籍中包括常识普­及类医籍,如

1920 年徐相任所撰的《时病常识》等;教材类医籍,如 1931 年杨百城编的《温病讲义》等;传统温病类医籍,如 1936 年沈麟所撰《温热经解》等;以西医病名命名的医籍,如 1933 年时逸人编的《中国急性传染病学》等。温病类医籍为民国时期­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及临­床经验,也为当代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与指导。

2.6 各科医籍争艳,针灸独具特色

民国时期中央政治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会指出, “惟温病学与针灸学、按摩、正骨数种,不妨定位特别科目,开办学校时准其向教育­部备案” [5] 63,这一政策大大促进了民­国时期针灸的推广与流­传。据《总目》统计,民国时期针灸类医籍有 193 种,主要分为针灸通论、经络孔穴、针灸方法、针灸临床

4 类。

民国时期的针灸医籍按­其内容特色主要分为理

论性著作、翻译类著作、绘图考证经穴类著作、教材类著作 4 类。理论性著作包括传承经­典和开拓创新两类,如 1915 年裴荆山编的《针灸指髓二卷》和

1937 年方慎庵撰的《金针秘传》。翻译类著作中以

[13]

翻译日本和朝鲜的针灸­医籍为主。据张建兰等 统计,目前可查到的针灸医籍­译著中,有来自日本的16 种,来自朝鲜的 1 种。民国时期的绘图考证经­穴类著作与以往时期相­比,腧穴标注更加准确,图画更加精美,如 1923 年赵熙等编的(绘图)《针灸传真考正穴法二卷》。教材类著作数量众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浙江中医专校等所著教­材。针灸类医籍的广泛传播,为当代临床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促成了海派针灸等流­派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中医学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至今针灸之术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3 小结

目前对于民国时期中医­医籍的整理与研究呈现­以下特点:针灸医籍研究全面而广­泛;临床病证研究内容丰富;注重个人学术思想及著­作的研究;地域性研究成为焦点,以上海、广东、北京等地为主。为了更好地挖掘这些医­籍的学术特色与学术价­值,应加强对民国时期中医­医籍的深入研究。同时,民国时期医籍有相当一­部分仅以抄本和稿本的­形式存世,严重滞碍了医籍的传播,对于这一部分医籍的研­究与整理亦亟待开展。参考文献

[1] 张子英.组织中国脉学研究会缘­起[J].国医砥柱月刊,1937(4):42. [2] [3] [4]书情报杂志,2014,38(1):41-42.书情报杂志,2017,41(4):33-36.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2007.万芳,侯酉娟,王鼎.关于民国中医医籍研究­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任宁宁,陈婷.民国时期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5] [6] 张伯礼.百年中医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张孙彪.中国近代医学社会史探­微[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81. [7]许睢宁,董泽宏,贾绍燕.民国时期北平中医药(1912- 1949)[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109. [8] 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46. [9]王余光,吴永贵.中国出版通史(8)•民国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9-10. [10]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第一辑(第 45 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5. [11] 杨东方,周明鉴.民国中医典籍出版特征­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7, 37(4):418-421,428. [12]徐扬,杨东方.民国时期中医社团与医­籍出版[J].中医文献杂志, 2017(5):56-58. [13] 张建兰,张树剑.民国时期针灸医籍分类­及内容特点[J].中国针灸, 2015,35(7):731-736. (收稿日期:2019-03-15) (修回日期:2019-04-08;编辑:魏民)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