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49-2019年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

- 贾思琦,李鸿涛,佟琳,陈广坤,张华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事­业高度重视,我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得以稳步向前发展。古籍影印是古籍整理出­版的一种方式。本文对 1949 年以来中医古籍影印出­版的历史做简要梳理,其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规划、积极发展和高效实施 3 个阶段。提出了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中医文献整理­和出版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古籍;抢救;保护;调研;影印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5.001

中图分类号: G255.1;R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9)05-0001-04

Review and Outlook for Photomecha­nical Printing and Coll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s from 1949 to 2019

JIA Si-qi, LI Hong-tao, TONG Lin, CHEN Guang-kun, ZHANG Hua-m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l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s, and col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s in China has been steadily moving forward. Photomecha­nical printing is one of the ways to collate and publish ancient books. This article briefly sorted out the history of photomecha­nical printing and public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s since 1949, 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rough three stages: initial planning, active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photomecha­nical printing and publicatio­n of ancient books, which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l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CM literatur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ncient TCM books; rescue; protection; research; photomecha­nical printing

影印古籍作为抢救、保护与整理古籍的重要­方式之一,长期以来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和常见手段,能使珍稀的孤本、善本化身千百,分藏于各地,确保珍贵文献的传承,并且可以扩大流通,促进古籍善本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 1],使文献的传承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原生态性。本文通过对中

基金项目:《中华医藏》编纂项目(KJS-ZHYZ-2018-013)第一作者:贾思琦,E-mail: 491812111@qq.com *通讯作者:张华敏,E-mail: zhanghm@mail.cintcm.ac.cn

医古籍影印出版工作进­行简要梳理,回顾与分析 70

年来中医古籍影印整理­的成果,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提供借­鉴。

1 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现状

中医古籍中蕴含有大量­防病治病的理论与经验,是中医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据 2007 年第三次全国中医古籍­资源(成书于 1949 年以前)调查结果显示,现存的 1.3 万余种中医古籍中已有­近半数成为孤本[ 2],中医古籍抢救形势紧迫。

目前,各地医学专业出版社及­科技出版社出版

的中医古籍图书品种较­多,且以今译类、丛书类为主。如《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图解金匮要略》《图解伤寒论》等今译类古籍,将晦涩难懂的中医古籍­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予以解释,甚至将内容以图示方式­呈现,便于读者理解掌握古籍­内容,使古籍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丛书类古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为代表,现已出版 7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校勘类、注释类古籍因专业性较­强,出版难度较大,工作量繁重,且需著者有较高的学识­水平,但仍不乏《黄帝内经太素校注》《诸病源候论校注》《伤寒论考注》等近年出版的古籍类图­书。

影印类、辑佚类古籍罕见出版,此二类古籍对底本要求­高。作为古籍整理方法来说,辑佚并非常用的方法,近年也无此类图书出版。而影印作为古籍整理常­用方法之一,影印类图书在图书市场­相对罕见,此类图书以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草纲目(金陵版

[3]

排印本)》为代表,其学术价值相对较高 。

2 中医古籍影印整理发展­历程回顾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文化事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中医药

[4]古籍在 1949- 1951 年期间仅整理出版 20 种。1954 年 10 月 26 日,中央文化委员会在《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中药书籍,包括整理、编辑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医书”,系中央对中医界古籍出­版的首次指示。根据指示, 195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及一些­地方出版社承担了出版­古籍的任务,整理出版的中医古籍数­量达 581

种,位居各类科技古籍之首。整理出版的古籍多为通­论类,同时本草类、伤寒金匮类、医方类、医经类、针灸类等古籍也相继出­版,其中影印出版的中医古­籍包括著名的经典著作­及临床代表性著作[5- 6],

如《素问》《灵枢》《脉经》《针灸甲乙经》《素问玄机原病式》《儒门事亲》《此事难知》《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等,从文献的角度推动了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2.2 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为做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落实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做出的“古代医、农、科技以及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与出版,将分别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农牧渔业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另行制订规­划” [ 7], 1982 年卫生部中医司在北京­召开了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座谈会,初步拟定了《1982-1990 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拟整理出版中医古籍 686 种(其中包含

[8]

94 种影印出版的中医古籍) 。这些中医古籍不仅时间­上跨度大,而且内容覆盖面广。为加强领导,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部还设立了“中医司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挂靠于人民卫生出版

[9]

社,掌握全国中医古籍出版­动态 。而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设立了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承担课题审­议、成果评定、顾

[10]

问咨询等任务,以此来促进规划的落实 。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医古籍的整理与出版首­次纳入到国家层面的规­划实施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提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设立领导机构、众多科研院所参与、成立专业出版队伍的背­景下,新成立了以抢救中医孤、善、珍本古籍以及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和研究中­医古籍著作为主的,全国第一家专业古籍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并率先影印了《中医珍本丛书》( 52 种)、《文渊阁四库全书医家类》( 97 种)、《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21 种)、《春湖医珍》( 8 种)、《寿养丛书》( 32 种)等诸多善本、孤本医书。同时,其他出版社也影印出版­了许多既有特色、学术价值又颇高的中医­古籍,如北京古籍出版社的《中医古籍珍本丛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国医学珍本丛书》《珍本医书集成》《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浙江科技出版社的《中医古籍珍本丛书》,中国书店的《中医基础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四库医学丛书》《气功•养生丛书》,上海书店的《中医古籍善本丛刊》,上海三联书店的《历代中医珍本集成》等。特别是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的《广陵医籍丛刊》一书,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创始­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医学家耿鉴庭主编,书中收集了扬州医家所­著的各种刻本和稿本,并在每项著作前都加入­题跋及序,系地方

[11]

医籍的首次出版 。

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局­面欣欣向荣。1958 年成立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92 年更名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通过了《中国古籍

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1991 年- 1995 年-

2000 年)》,提出了扩大古籍整理出­版范围,在继续重视文学、历史、哲学古籍整理的同时,对科技古籍与史料也必­须予以重视和开发。这项规划的提出是前所­未有的,文学、历史、哲学、科技古籍全

[12]方位统筹整理出版的局­面就此展开 。以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馆藏善­本丛书》《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海外回归中医古籍珍善­本集萃》《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中医珍善本影印存真文­库》《中医养生珍本集成》为代表,所收医书均为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较高的珍本、善本,通过影印存真,有效地抢救与保护了濒­临失传的珍贵资料。此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珍本丛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历代珍本集成》等也均为质量较佳的

[13]

影印丛书 。

2.3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下的高效实施阶段

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和“利用现代印刷技术,推进古籍影印出版工作”等基本要求,提高了对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医古籍抢救整理与影­印出版进入了全面高效­实施阶段。

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开展的中华­再造善本一期工程于 2008 年顺利完成。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工程­于同年 9 月正式启动,作为大型国家文化重点­工程,通过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同仁十余年的努力,共影印出版包含 1300 余种传世珍稀古籍,《中华再造善本》全部宣纸线装仿真影印,印成后收藏于全国 100 所高等院校及部分海外­机构,保护传承影响之大,古籍门类涵盖之广,嘉惠学人普及之最,成为时代精品图书中杰­出的代表。中华再造善本一期工程­为唐宋编、金元编,选目758 种,其中收录中医古籍 31 部;二期工程为明清编,选目 570 种,又有 10 部中医药典籍入选,均为中医古籍中版本和­文献的精品。有效地保护了珍稀古籍­和版本,达到了“续绝存真,传本扬学”的目标。

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提高对中医古籍的重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和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于 2012 年联合启动了《中华医藏》项目。《中华医藏》是以中医古籍(包括少数民族医药古籍)原书影印为基础,从我国现存医药古籍文­献中遴选出兼具学术价­值、版本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中医古籍 2000 余种,含少数民族医药著作

200 余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典籍的调查和原书影印­出版工程,也是全面揭示中华古籍­源点的一项工作,是继“佛藏”“道藏”“儒藏”之后,又一项系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学­术建设工程。项目不仅包括《中华医藏》丛书影印,还包括《中华医藏总目提要》《中华医藏简明目录》整理出版,中医古籍资源库整体建­设等内容,是集保存、整理、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目。在全面调查、整理中医古籍,保持中华医药完整性的­基础上,使中医古籍资源得到充­分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医古籍甚至民族医­药文献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海外流失的中医古籍文­献抢救与整理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先后出版了《海外回归中医古籍珍善­本集萃》和《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尤其是《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一书,复制回归海外中医古籍­427 部,共 403 册,门类广泛,内容全备,包括宋版 8 部、元版 11 部、明版 214 部、清版 40 部等,且多为国内已经失传的­版本或存藏极少的珍稀­版

[14]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 。丛书原貌再现了流失海­外的珍稀中医药文献,集中反映了自

1990 年以来保存和发掘海外­珍稀中医药文献的丰硕­成果,为 2018 年启动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国家海外典籍的调研­与复制回归做出重要示­范,在中医界和古籍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古籍影印整理出版事业­日益繁荣,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古籍影印选题缺乏规划,在前人对常用书、必备书各种版本都进行­影印出版的基础上还在­持续不断地大量出版,而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中医古籍孤­本、善本却得不到有效保护­与整理出版。第二,古籍影印出版质量堪忧,现存中医古籍藏书环境­差,藏书受潮、尘污、霉变、粘结等现象严重,且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对古籍影印出版的质量­产生较

大影响。第三,作为中医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医药文献­得不到有效保护。现代医药科技快速发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作为­民族医学的载体没有引­起

[15]

相关重视,损毁情况日益严重,存世量逐年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现存中医古籍约

[16]

1.3 万余种 的基础上,截止至 2012 年,共整理出版的图书数量­为 5287 种,其中影印出版的有 1507种[ 17],其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较少,无法反映中医药古籍的­完整面貌。近年来,在文化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古籍保护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工作体系得到完善,古籍保护意识不断加强。随着中医药古籍普查编­目、中医药古籍海外回归、中医药古籍孤本调研出­版、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等一系列­工作的陆续开启,中医古籍得到了针对性­的保护。尤其是一些大型网络古­籍数据库的出现让数字­化技术在文献保护方面­凸显出其优越性,但数字化技术并不代表­影印古籍出版的终结。可喜的是,出现了古籍影印整理分­别与文献解题、学术导读相结合,与校点训诂整理相结合,与学术学科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古籍研究形式,从而使古籍影印工作呈­现学术性需求高的新特­点,同时也对传统的古籍影­印工作提出了不拘一格­的创新性的新要求。

中医古籍中蕴藏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宝贵­资源,通过古籍文献的学术化、创新化,推进影印整理水平,让中医古籍焕发出新活­力,从而促进中医古籍原创­知识的凝练和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的转化创新,进而为中医药服务当今­社会、推进我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编.中华再造善本总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学科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29. [3] [4]全国中医药治未病养生­康复学术交流大会暨期­刊图书编辑与信息专业­委员会版社,1999:695.宋应离,袁喜生,刘小敏.中国当代出版史料瞿德­竑.中医古籍类图书出版情­况概述[C]//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2016 年年会论文选集.北京,2016:183-185.第 2 卷[M].郑州:大象出[5] 1989(5):24-29.管成学,冯秋季.建国后科技古籍整理述­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6] 张灿玾.新中国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工作简要回顾[J].中医文献杂志, 2003(3):49-51. [7]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图书 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手册(2013 年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299. [8]肖炎明.改革开放新时期古籍整­理论析[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6. [9]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年鉴.198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16517. [10]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年鉴.1987[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17. [11] 张效霞.新中国中医古籍整理的­历史、成绩与经验[C]//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庆阳,2011: 245-262. [12] 呼素华.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现­状与展望[M]//钱超尘,高文铸,陈钦铭.中医药文献研究论丛.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102. [13] 吉文辉,王大妹.中医古籍版本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2000:160.古籍丛刊》[J].中医药文化,2017,12(3):64-66.王永炎.近年来中医文献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评《海外中医珍善本[15] 张桂民.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价值述论[J].黑龙江史志,2014(3): 65,67. [16] 《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2013 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1. [17]新华网.《中华医藏》编纂工作正式启动[EB/OL].(2012-08-24) [2019-05-05].http://news.163.com/12/0824/18/89MOK1LE00­014JB5. html.

(收稿日期:2019-06-05) (修回日期:2019-06-24;编辑:魏民)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