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面部色斑内服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及新方­发现

【引文格式】田雅娟,李钦青,杜娟,等.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治疗面部色斑内服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及新方­发现[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6):16-20,25.

-

田雅娟,李钦青,杜娟,李晓青,杨继红,闫敬来,贺文彬*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24

摘要: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方,以期为色斑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华本草》,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进行名词术­语规范化处理,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有效方剂录入系统,采用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无监督熵聚类等方法,从药物出现频数、核心药对、药物之间关联度、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挖掘新方。结果 筛选出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 41 首,涉及中药 170 味。其中常用中药 33 味,以辛味药、甘味药、温性药为主,常用药对 10组,核心处方 18 条,新方 9 个。结论 古方分析结果可为防治­面部色斑的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线索,但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内服方剂;用药规律;色斑;归经;数据分析;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6.004

中图分类号: R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9)06-0016-05

基金项目: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2016ZYYC12);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201701D221­278);山西省晋药综合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项目(2017-JYXT-26);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2018PY-07)

第一作者:田雅娟,E-mail: 86070814@qq.com

*通讯作者:贺文彬,E-mail: hewenbinbi­n@aliyun.com

我国对于面部色斑的治­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多称­之为“面尘”“黑䵟”

[1-2]

“黑皯”等,到明代《外科正宗》始称黧黑斑 。

[3]

《中医方剂大辞典》 收载上自秦汉、下迄 1986 年底的 1800 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 9

万余首。是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的方剂进行整理、研究、编纂而成的一部方剂学­大型工具书,是对中医方剂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总结,具有全面、准确、易检、实用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丰富的文献资料。《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了预防和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及外用方­剂百余首,挖掘整理其用药模式及­组方规律,统计分析其药效与性味­归经的关系,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推动新药研发具有

[4-5]

重要意义 。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筛选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第 2 版)为数据来源,对其中用于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进行筛选。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主治或功效”中明确含有“面䵟”“黧黑斑”“面尘”“雀斑”“黄褐斑”“黑白斑”“皯點”等关键词的内服方剂。⑵内服方剂名异实同者,纳入其主治叙述详尽者。

排除标准:⑴主治或功效中虽含有关­键词但用于治疗“黑痣”“斑疹”的内服方剂。⑵主治或功效中虽含有关­键词但用于治疗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的内服方剂。⑶主治或功效中虽含有关­键词但用于治疗由于外­部创伤引起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的内服方剂。

1.3 规范化处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

[6] [7]

典》) 及《中华本草》 对所有方剂进行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处理,例如,古方记载的“白茯苓”规范为“茯苓”,“芎䓖”规范为“川芎”,“栀子” “栀子仁”“山栀”“栀仁”规范为“栀子”等。生地黄按照《药典》规范为地黄;熟地黄按照《药典》规范为熟地黄。

1.4 工具和方法

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 TCMISS)中的“频数统计”功能,对筛选出的方剂所涉及­的中药进行用药频数统­计,利用“规律分析”功能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利用“新方分析”功能进行新方挖掘。

1.5 方剂的录入

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经过名词术语规范化处­理的有效方剂录入TC­MISS。

1.6 数据分析

⑴通过采用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无监督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方剂进行用药模式及处­方规律分析。⑵对治疗面部色斑的常用­内服药物进行性味归经­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按照以上标准经过筛选,得到治疗面部色斑的有­效内服方剂41首,涉及中药 170 味。

2.1 药物频数统计

对 170 味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将出现频数≥ 5的 33 种中药按照频数从高到­低排序,排名前五位的药物为当­归、肉桂、附子、人参、牛膝(见表1)。

2.2 药物性味分析

对治疗面部色斑内服方­剂中出现频数≥ 5 的 33

种常用中药进行药性、药味统计。药性统计结果显示,温性药出现频率较高,占比 45.45%,其次为寒性药,占比 27.27%;药味统计结果显示,辛味药、甘味药出现频率较高,占比均为 31.48%,其次是苦味药,占比 24.07%(见表2)。

常用辛味中药有当归、肉桂、附子、菟丝子等;常用甘味中药有当归、肉桂、附子、人参等;常用温性中药有当归、肉苁蓉、木香、五味子等;常用寒性中药有地黄、石斛、黄芩、牡丹皮等。

2.3 药物归经分析

33 味常用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药物中,归经频数按照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肾经、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胃经、胆经、大肠经。其中,肾经、脾经、肝经所占比例分别为 23.08%、17.58%、16.48% (见表3)。

则对常用药物组合进行­分析,将支持度设置为 7,置信度设置为 0.7,得到频数≥ 5 的药物组合 10对,即在 41 首有效方剂中,有 10 组药物组合同时出现的­频数≥ 5,包括熟地黄与肉桂、当归与肉桂、石斛与附子等(见表4)。

支持度设置为 7,置信度设置为 0.7,总共得到7 条关联规则,即在以下组合中,前方药物出现时,后方药物出现的概率≥ 70%,如,当石斛出现时,肉桂出现的概率为 77.78%,当归、肉桂同时出现时熟地黄­出现的概率为 87.50%,当熟地黄出现时,肉桂出现的概率为 100.00%(见表5)。

2.4.2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依据方剂数量、结合临床经验、通过不同参数提取出数­据的预读,设置相关系数( correlatio­n)为 8,惩罚系数( penalty)为 2,聚类分析得到 41 首方剂中药物两两之间­的关联度,将关联系数≥ 0.05 的药对进行列表,共计 33 组,如附子-地黄,附子-菟丝子,附子-肉苁蓉,熟地黄-花椒等(见表6)。

2.4.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以改进互信息法的统计­结果为基础,设置相关系数为8,惩罚系数为 2,得到药物核心组合,共计 18 组,如荆芥-连翘-知母、白芍-黄芪-秦艽、白芍-柴胡-郁李仁等(见表7)。

2.5 新方发现

利用“新方分析”功能,设置相关系数为 8,惩罚系数为 2,得到 9 个新方组合,如荆芥-连翘-知

3 讨论

面部色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成因复杂多样,大体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内源性因素,由于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增殖与分化水平下­降,导致黑色素代谢异常形­成色斑,主要包括老年斑、黄褐斑等。另一类是外源性因素,由于日晒、创伤等外界因素刺激,导致黑色素沉积或

[8-9]

分泌增多,形成色斑 。通过分析发现,《中医方

剂大辞典》所记载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常用中药有当归、肉桂、附子、人参、牛膝等,主要入肾、脾、肝三经;有研究表明气滞血瘀是­色斑的基本病机,将其分为肝郁型、脾虚型、肾阴虚型和肾阳虚

[10-11]

型四类 。利用疏肝解郁、补肾活血、健脾利湿的方法可以得­到不错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面部色斑常见­的临床用药有当归、白芷、白及、益母草、柴胡等,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作为临床常用药的肉­桂、牛膝在古方中使用频率­较高,其是否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还需进一步验证。

TCMISS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发,采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络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用于解决中医传承过程­中的数据挖掘、数

[12]

据管理、数据分析等问题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肉桂、当归-肉桂、石斛-附子等; 3~4 味药的核心组方包括荆­芥-连翘-知母、白芍-黄芪-秦艽、白芍-柴胡-郁李仁等;通过无监督的熵聚类算­法,发现新方 9 组,包括荆芥-连翘-知母-紫草、白芍-黄芪-秦艽-郁李仁等。

前期的研究对于治疗色­斑的外用方剂 75 首涉及中药 194 味进行了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常用药为白芷、白附子、白蔹、丁香等。治疗色斑的内服方剂经­过筛选得到 41 首,涉及中药 170 味,常用药为当

[13-15]

归、肉桂、附子、人参等 。同时出现在内服、外用方剂中的中药仅 3 味,分别是茯苓、白芷、川芎。有研究表明,甘草、当归、人参等中药对络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外用可以起到美白淡斑­的

[16-21]

效果 。在《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古方中,甘草、当归、人参等中药均被用作内­服祛斑药,外用方剂中并未出现。因此,古方中所记载的内服方­剂可否外用,与内服相比效果如何?外用方剂可否内服,与外用相比效果如何?是否有方剂可以同时内­服外用,效果是否会加倍?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众多具有光毒性的物质­被发现,其中包括白芷,《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2015 年版)》中也已将白芷纳入

[22]

禁用中药 。因此,古方中是否有些物质具­有毒性或浓度过高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排除与筛选,以去除已被证实的具有­毒性或致敏性的物质。

4 小结

通过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记载治疗色斑的内­服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可­初步得到该类方剂中的­常用药物、核心药对、药物之间的关联度等信­息。另外, TCMISS 系统还根据古方用药规­律演化出了可能有效的­新处方,但是,核心药对及演化新方并­没有给出建议剂量。因此,各味药物的使用剂量还­需要在可用剂量范围内­利用如均匀设计的方法,结合体内外实验或人体­无创检测技术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有效剂量,而且新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范瑛,宋坪,王晓旭.中医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外用古方溯源(三)——明清时期选方用药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12(3):192-195. [2] 李娟,颜敏,张媛,等.黄褐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麻

风皮肤病杂志,2016,32(2):123-126. [3] 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等.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版[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93. [4] 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等.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的­抗肺痨方剂组方

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4):3368-3370. [5] 吴嘉瑞,郭位先,黄秀勤,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名­医马培之治疗咯血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627-630. [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7.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 周晓磊,张海帆.中医辨证加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临

床合理用药,2018,11(20):137-138. [9] 时红磊,王笑青,王雅丽.试论《本草纲目》中黧黑斑治疗用药规律[J].吉林中医药,2007,27(3):58-59. [10]方玲玲.中医辨证论治黄褐斑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 31(11):25. [11] 付红.当归提取物抗皮肤衰老­及美白功效体外实验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7,38(12):142-143. [12] 杨洪军,唐仕欢,卢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开­发与应用[M].福建:福

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10. [13] 刘俐,于颖,李明鑫,等.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对­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的­治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7):1780-1782. [14] 陈志春,王英豪,张理平,等.祛斑中药组方干预黑素­合成的主效应中

药剖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7):86-89. [15] 应为红,张理梅,李嫦嫦.中药祛斑霜对黄褐斑豚­鼠模型皮肤中 SOD、

MDA 和黑素颗粒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1):97-101. [16] 韩莉君,黄丽丽,隋明慧.含光果甘草提取物的美­白乳液的制备[J]. (下转第25 页)

 ??  ??
 ??  ??
 ??  ??
 ??  ??
 ??  ??
 ??  ?? 图 1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新方网­络展示
图 1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面部色斑的内服新方网­络展示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