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论中医思维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ꞏ李­绍林,胡勇,何伟,李翠娟

*李绍林,胡勇,何伟,李翠娟

-

【引文格式】李绍林,胡勇,何伟,等.论中医思维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43(6):66-68.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升的必要基础。坚持在学思践悟中把握­中医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秉持“主导-主体”教学原则,以教师摘要:中医思维的培养是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综合理论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提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到善诱、劝学,学生做到躬行、渐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构建­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中医思维习惯。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传统哲学思维始终贯穿­于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具体实践,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中医思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9.06.016

中图分类号: R22;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707(2019)06-0066-03

中医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思维模式独具一格。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转换原有­的思维模式,逐渐适

基金项目: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藏象理论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 SZDYJS-2);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理论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9-YL01);陕西中医药大学课程综­合改革项目(2017jg17,2018KG-39);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教­改课题(XGH17128)

第一作者:李绍林,E-mail: shaolin_happy@163.com *通讯作者:李翠娟,E-mail: Ligong1212@sohu.com

应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自身的思考与领悟。进行中医思维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明确中医思­维的核心内容与具体模­式,并掌握中医思维的培养­路径与锻炼方式。

1 传统哲学是中医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

《说文解字》云:“哲,知也。”所谓哲学,即智慧之学。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其影响下,中华文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类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学。中医学的许多理念、观点、思维方法以及在诊疗中­倡导和坚持的原则、

[1]

方法等,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 。因此,培养中医思维的核心,就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

讲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哲学、深入传统哲学、应用传统哲学,从而具备独特的中医思­维模式。

1.1 取象思维

《易传•系辞》言“见乃谓之象”,《老子》言“执大象,天下往”。受限于所处的时代与条­件,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最初只能通过观察,而无法进行实验、分析等现代科学研究。然而中国古人之“取象”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更擅长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下捕捉体现事物­本质的大“象”。取象之后,还需要“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易传•系辞》),从而形成完整的取象比­类思维模式。

中医学继承了这一思维­模式。如《黄帝内经》所言“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指取象比类思维模­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之“藏象”二字,从字面上就反映出中医­学的取象思维,并由此形成了阴阳之象、五行之象、脏腑之象、经络之象、面象、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衍生概念。取象思维不仅存在于理­论阐述,同样存在于医疗实践中。中医诊疗的过程就是一­个

[2]

以象推脏、以象揣脏、以象定脏的过程 。在认识药物方面,桑螵蛸因产卵多而治疗­不孕不育症,虫类善爬行多用于活血­化瘀,植物类药“皮以治皮,节以治骨,核以治丸,子能明目,蔓藤舒筋脉,枝条达四肢”等,也是取象思维模式的体­现。

1.2 整体思维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传•咸彖》),中国古人善于宏观把握­事物,以思辩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宇宙,从而形成了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理论。中医学将此三种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广泛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防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例如,精气学说,帮助中医学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方­法,构建了整体观念、精气血津液神理论乃至­藏象理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旨在说明一切­生命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矛盾,阴阳的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维持着人体的­生命进程。五行学说以系统结构观­点,阐述了人体脏腑经络等­各系统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及­统一性。

1.3 辩证思维

在整体观的基础上,中国古人采用辩证思维­模式来认识构成整体的­部分。辩证思维,即整体的、

[2]

动态的、相对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引入辩证思维模­式,并在《黄帝内经》中得以全面体现。《黄帝内经》十分注重运用辩证思想­对待生命活动,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充分展现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1.4 中和思维

中和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其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理念经《中庸》进一步丰富发展,逐渐被中国古人尤其是­儒家学者广泛接受与推­崇。中医学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中都积极­贯彻着中和思维模式,从而成为促使中医理论­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医理论认为,阴平阳秘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状态、防治疾病的前提,这是中和思维在中医学­中的深刻体现。事实上,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思想等理论内容,都融入了中和思维模式,心肾相交、滋阴降火等医理,无不是围绕不偏不倚的­中和思维来展开。中医治疗疾病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最终使人体达到形神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1.5 实证思维

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人的­实证思维模式。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实­证思维的重要性,如《荀子•儒效》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中医学同样继承了这一­思维模式。中医易学难精,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最终体现在理、法、方、药、量、效六大元素的有机统一。中医经典著作,还有各类辅助书籍如《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从繁至简,构筑起中医学广大圆满­的理论宝库。但是,医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能将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序贯­联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临证活用,才是历代强调的中医学­实证思维模式的最终要­求。

2 知行合一是中医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在教学中要秉持“主导-主体”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到善诱、劝学,学生要做到躬行、渐悟。

2.1 善诱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教师­应该具备循循善诱的能­力。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就是要注重教学策略的­针对性、灵活性、整体性和实效性。例如,讲解取象思维,教师应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具象、意象、形象等思维方式,把 2 个或 2 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加­以联系比较,司外揣内,以表知里,并结合抽象思维等方式,让学生从取象的角度去­领悟、认识脏腑经络等基本理­论,逐步掌握以象测脏或以­象揣脏的中医诊疗方法。又如,讲解整体思维,教师应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整体协作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整体观,学会着眼于整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治疾病。再如,对于中和思维,教师应始终把平衡和谐­的思想贯穿始终,使学生懂得人体必须保­持其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谐,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2 劝学

《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教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之外,还应对学生不断加以引­导,劝诫其勤学博学,起到监督、鞭策的作用。纵向要

[3]

深入地学习中医知识,例如,某院校中医摇篮班循序­开设中医经典课程,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不断深化经典理论学习,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反复学习领悟、掌握其精髓和要旨。定期开设如名老中医成­才之路、中医讲堂等系列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热爱中医、欲成大医的强烈意愿。横向则广泛地学习传统­文化,适当增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国古代哲学》等传统文化课程,深入学习掌握先秦哲学­思想中关于整体观、阴阳、五行、精气神等的概念及其论­述,如老子对“道”之辩证法、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等,这些作为中医理论之源、中医哲学基础,对后世中医理论和

[3]

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2.3 躬行

“真知”必须以“行”来体现,不行不足以谓之真知。在经历对医学典籍与传­统文化的反复学习领悟­之后,应鼓励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在学习阶段夯实实践应­用基础。在第二学年前,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便利,鼓励他们下基层、走社区、进医院去实践,在见习过程中,收集临床典型病例,并学会自己主动进行临­证思辨。此外,可以通过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及名老中医自学­成才事例讲解,勉励学生重视医学实践­活动,虚心向社会学习、向名老中医学习,多接触患者,多开展诊疗,有效培养学生临证病例­资料收集能力,培养学生针对病历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内容的理解。

2.4 渐悟

悟,即思辨、体悟,在思的基础上整合、融通已有知识,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收获。而渐悟,强调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升华­过程。对于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应特别强调学生的悟。医学生学习内容贯通专­业基础、四大经典及临床课程,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反复实践锻炼及不­同阶段的学习总结,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领悟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促使其力求深刻理解领­会中医诊治理论、临床实践的本质,并内化为自己的临证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进行讨论分析,更深层次理解经典原文­和临床病案。通过诊察病情、采集病史、书写病历、陈述四诊要点等模拟仿­真演练,实现方药理法知识与辨­证论治能力的融合贯通,让学生真正领会辨证论­治的真谛。

3 小结

掌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模­式,是学习中医学各门课程­的桥梁纽带,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则是培养中医思维­模式的起点,不仅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4]

始终,而且直接延伸到医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 。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引导其活学活用中医理­论精髓,为其之后的深入学习及­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1] 牛素珍,牛彦平.中医文化视域下医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J].光明中医,2018,33(24):3745-3748. [2] 徐玉锦,金明玉,李京玉,等.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中医思维的培养[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5):32-34. [3] 喻松仁,叶耀辉,徐义勇,等.基于中医思维培养的中­医摇篮班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5):105108. [4] 梁鹤,崔姗姗,李艳坤.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中医思维培养[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3):9-11. (收稿日期:2019-09-18) (修回日期:2019-10-17;编辑:魏民)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