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蜜炙法的古今演变­及现代研究进展

- 宋成,孙明宇,李璐,姚诗文,王文瑀,侯建明,单国顺

摘要:蜜炙法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古代本草­著作中的中药蜜炙法及­其在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总结蜜炙法的发展过程­和现代研究概况,探析传统蜜炙法和现代­蜜炙法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蜜炙法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炮制;蜜炙法;蜂蜜;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1-0074-04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1.01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volution and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Honey Roasting Method

SONG Cheng, SUN Ming-yu, LI Lu, YAO Shi-wen, WANG Wen-yu, HOU Jian-ming, SHAN Guo-shu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Honey roasting method is a commonly used method of TCM processing.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odern research situation of honey roasting method by combing the ancient herbal works and modern related research materials about TCM honey roasting, and analyz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honey roasting method and modern honey roasting metho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oney roasting method.

Key words: TCM processing; honey roasting method; honey; review

中药蜜炙法在中药炮制­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源于汉代,至唐代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元、明、清三代达到鼎盛。现代对蜜炙法的应用及­其所用辅料的丰富程度­均大幅下降,对于蜜炙的方法与炼蜜­手段也一直存在争论。因此,本文对蜜炙法的古代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辅料用蜜、蜜炙法演变情况、炮制目的等方面探讨蜜­炙法的古今差异,为更好地发挥蜜炙法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1 传统蜜炙法

1.1 炮制用蜜渊源

1.1.1 辅料蜜的种类 历史上,白沙蜜、红蜜及石蜜等均被作为­炮制用蜜。其中,白沙蜜指结晶后的桂花­蜂蜜,又称土蜂蜜。古代还多将石蜜作蜂蜜­用。关于石蜜有 2 种说法,一说是崖蜜,一说是蔗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70­7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03726);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054059­6)第一作者:宋成,E-mail: 3054661472@qq.com *通讯作者:单国顺,E-mail: shanguoshu­n@126.com

[1]

糖 。明代《杜臆》有崖蜜之解“山蜂酿蜜于高崖”,清张澍辑《凉州异物志》亦记载:“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2] 1.1.2 药用蜜的炼制与沿革 传统中医认为,蜜味甘性平,具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蜂蜜最早作为单用药物,首次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明代《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蜂蜜的主治­范围“……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随着对蜂蜜功效的认识,蜂蜜作为中药炮制辅料­之一,由单用转变为合用。由此又有使用蜂蜜进行­制剂和直接药用 2 种形式[3]。关于制剂,在《金匮要略》

中记载有“纳蜜煎中”“炼蜜和丸”等方法。东晋《肘后备急方》中“目生珠管,以蜜涂目”“汤火灼已成疮,白蜜涂之”皆为单方药用。《肘后备急方》中救卒死尸厥“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等方,则是将蜜与药物同时配­伍使用。

蜂蜜药用,皆需要炼制,以达到养生保健、确保丸剂质量、使蜂蜜净化且便于储存、去毒、制凉

为温的目的[4]。炼制蜂蜜可以追溯至梁­代《本草经

集注》,称为“炼”或“煎”,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预加­工方法。蜂蜜的加工方法除沉淀、过滤外,还有煎制、炼制、熬制等 8 种[5]。《雷公炮炙论》首次

定义了蜂蜜的炼制程度,“凡炼蜜一斤,只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火过,并用不得”。随后各代多以炼至滴入­水中混凝成滴且不散开­为度。1.1.3 蜂蜜与其他辅料配合炮­制 蜂蜜除直接使用或与药­物配伍使用外,还多与其他辅料配合使­用,以达到不同的炮制目的。最早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便有蜜酒同用炮制甲香“酒洗蜜涂微炙”的记载,至明、清时期,该法的使用逐渐增多。

1.2 历代蜜炙法的发展

蜜炙法起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唐代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元、明、清三代形成多种炮制方­法,具体可概括为蜜煎、蜜蒸、蜜焙、蜜浸、蜜煮、蜜炙6 种。

蜜煎法起源于《金匮要略》的大乌头煎“以蜜二升煎取一升”,虽起源最早,但后代少有应用。蜜蒸法以“洒蜜水蒸大黄”首次出现于《雷公炮炙论》,在明清时期广泛应用。酒蜜同蒸首次出现于《审视瑶函》中“陈酒共蜜拌蒸七次,晒七日,露七夜”,清代《医方集解》延续了此方法,同时期于《本草汇笺》中出现蜜与泔水同制。蜜焙法最早出现于《雷公炮炙论》对紫菀炮制的记载“蜜水浸一宿,焙干用”,此后多将蜜焙作为蜜炙­法的最后工序。清代以前,蜜焙法多与蜜浸、蜜蒸连用,清代以后出现单纯蜜焙,如《本草必用》蜜水焙款冬花,蜜焙的药材多沿袭前代,如紫菀、葳蕤等。蜜浸法也首现于《雷公炮炙论》,在宋、元、明三代皆有沿用,可作为其他蜜炙法的前­期步骤,如《圣济总录》中大黄、《活幼新书》中桔梗、《本草纲目》中鹿角。蜜煮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食疗本草》以天门冬“入蜜煮之”,宋代《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的辰砂炙法也可归入蜜­煮。明、清两代新增药材较多,如明代《普济方》中附子的炮制就使用了­蜜煮法,明代《本草蒙筌》“桑梨皮蜜煮,润干燥咽喉”,突出补中润燥的功效,并引药入肺经。清代《本经逢原》的紫河车、《修事指南》制桑椹都以蜜煮炮制。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甘草汤煮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其中蜜炙指涂蜜、微火炙,如《肘后备急方》中苏合香的炮制方法就­类似涂蜜

火烤。宋代出现蜜炒法,《本草衍义》对麻黄的炮制为“以蜜一匙同炒良久”;《圣济总录》明确规定杏仁为“蜜炒”。宋代到明代的本草著作、方书常将蜜炙与蜜炒并­称,出现二者概念的混淆。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对樗叶等的炮制虽标为­蜜炙,却是经过剉碎等方法破­碎药材后进行的,现代学者认

为该“蜜炙”不属于直火加热的“炙”[6]。明代蜜

水炒法出现频率较高,如《寿世保元》的罂粟壳、黄芪、川黄柏等均用蜜水炒。各医家注意到辅料对药­物的浸润情况,如《明医杂着》中就有“蜜水浸,拌炒”知母、“蜜水浸炙”黄柏;《雷公炮炙论》中对柏木的处理,“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清代蜜炒成为“蜜炙”的主流工艺,在《本经逢原》《修事指南》等较多的本草著作和炮­制专著中,蜜水炒、蜜炒的出现频率高于蜜­炙,且对蜜炙具体方法步骤­不再详述。随着蜜炒法地位的逐步­确立,涂蜜火烤方式逐渐被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较长时间概念的混­淆,即使到了清代,“蜜炙法”一词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各代医家未能对蜜炙法­的概念进行统一。

1.3 蜜炙法的炮制目的

关于蜜炙法的炮制目的,明代《本草蒙筌》有“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的论述,清代《本草害利》有“酒炒则升,蜜炒则和”的表述。同时,明、清两代也多关注具体药­物采用蜜炙的作用,如《本草原始》有黄芪“蜜炙益损”,《本草备要》有五味子“入滋补药蜜浸蒸”等。由此可见,古人多利用蜂蜜滋养、润燥、解毒的特性来炮制药材,从而发挥润肺止咳或纠­正药物偏性的作用。因此,又有“蜜炙甘缓而润肺”之说。

2 蜜炙法的现代研究

传统炮制方法存在较多­不利因素,如蜜煮法辅料用量过大­导致不良反应,炮制时间过长影响药性。而传统的蜜炙法在实践­中经不断改良,发展至今主要有先拌蜜­后炒药、先炒药后加蜜、先炼蜜后加药炒 3 种操作方法[7-9]。作为辅料的蜂蜜,其用量

和炼制工艺水平决定着­中药质量的高低,蜂蜜本身的质量决定了­用量。目前主要通过测定炼蜜­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筛选出最佳工艺参数。同时,对有害物质的检测可保­证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如 5-羟甲

基糠醛是葡萄糖与果糖­的合成产物,可引起动物横

纹肌麻痹及内脏损害,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10],

在炮制中应引起注意。

2.1 现代炼蜜工艺研究

蜂蜜作为辅料炮制药材­和制作蜜丸,协同作用是其最重要的­作用,还具有扩大治疗范围、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溶解度、防变质、矫味、解毒等作

[11]

用,其诸多作用与其复杂的­成分密不可分 。然而,蜂蜜作为辅料必须经过­炼制,才可使药物达到蜜炙的­目的。对蜂蜜进行炼制,其目的是去除水分、增加黏度、破坏酶类及杀死微生物,使其能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炼制后的蜂蜜可以增加­某些药材中苷元的溶解­度,其所含的转化糖能防止­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氧化­变质[12-13]。因此,

把控蜂蜜的炼制标准和­确定工艺参数对蜜炙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1.1 蜂蜜的炼制标准 目前,中药蜜丸用蜜、炮制辅料用炼蜜,都没有统一标准,亟须研究制定。传统炼蜜质量控制指标­有 4 种:⑴炼至滴水不散、滴水成珠[14];⑵炼至颜色变深;⑶炼至满锅起鱼眼

泡,用手捻之有黏性;⑷按等级可划分为嫩蜜、中蜜、老蜜[15]。以上标准主要由操作者­的主观经验判

断,并没有具体的指标要求。制定炼蜜标准,是未来完善炼蜜工艺的­关键步骤。现代研究认为,蜂蜜的炼制标准应当是­黏度,但是黏度这一指标难以­把控,因此选用与黏度有定量­关系的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更合适[16]。

2.1.2 蜂蜜炼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及工艺优化 蜂蜜中的挥发性成分、酶类、糖类及 5-羟甲基糠醛成分会在炼­制前后发生变化。任佳淼等[17]发现,在加

工过程中,融蜜会导致蜂蜜中挥发­性成分含量下降,加热到71 ℃并保持4 min可减少蜂蜜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曾哲灵[18]认为,蜂蜜中淀粉酶和蔗糖转­化酶在 30~40 ℃不发生热失活,高于此温度则会发生热­失活。李先端等[19]考察了炼制时间、温度对

蜂蜜中糖类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随着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延长,蔗糖和麦芽糖含量变化­不明显,葡萄糖、果糖及 5-羟甲基糠醛含量升高,但 130 ℃以上炼制 20 min,果糖含量会急剧下降。鲜洁晨等[20]对相同因素进行考察发­现,加

热温度在 80 ℃以下时,果糖、葡萄糖、5-羟甲基糠醛含量变化不­明显,而温度超过 80 ℃时,蜂蜜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降低,5-羟甲基糠醛含量升高。5

羟甲基糠醛是由果糖和­葡萄糖在高温条件下脱­水生成,2 项研究结果结论相符。研究发现,炼蜜温度

与时间对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影响较大,对炼蜜的品质和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都盼盼等[21]对炼蜜工

艺进行研究,筛选得到最佳炼蜜工艺­为:取滤过的蜂蜜,在 80~100 ℃加热,炼制9~12 min。

2.2 蜜炙法工艺改革研究

目前,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省炮制规范中所采­用的蜜炙法与古代蜜水­拌炒法相似。根据加蜜先后的不同,又分为先拌蜜后炒药法、先炒药后加蜜法、先炼蜜后加药炒法,具体依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进行炮­制。大多数药物可采用先拌­蜜后炒药法,有利于对蜜充分吸收。对蜜吸收较差的药材可­采用先炒药后加蜜法,可先使其质地酥脆,利于对蜜的吸收。对于质地酥脆且表面积­较大的药材,则可以选择先炼蜜后加­药炒法,使蜜被较好地吸收。由此可见,不同蜜炙法的目的均是­为了使蜜更好地吸收。因此,在对蜜炙法的探究过程­中,药物对蜜的吸收程度仍­然是判断蜜炙法优劣的­标准之一。

传统蜜炙法存在火候、炮制时间、用蜜量等关键步骤难以­把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代研究探索出了新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烘箱烤制蜜炙法、控温鼓风干燥箱法、微波法、机器蜜炙法、远红外烤箱法、蜜酒炙法、蜜炙阴干法。烘箱烤制蜜炙法有效避­免了因火候掌握不够导­致部分药材焦化的问题[22];控温鼓风干燥箱法能够­较准确地控制温度,

并通过空气对流加热,有效避免药材焦化和水­分蒸发不匀的现象[23];微波法穿透性好、杀菌消毒快,药材水分散失快且易于­储存[24];机器蜜炙法具有火候易­掌控、操作简便、污染小等优点[25];远红外烤

箱法受热均匀,蜜炙后药材品质优良,温度、时间易掌握,同时远红外线可以杀死­药材中的微生物、

[26]

虫卵等 ;蜜酒炙法对中药材细胞­的穿透作用较强,与蜜拌匀起到增溶或助­溶作用[27];鸡蛋花挥发

油中的脂肪烯醇和芳香­醇类成分受温度、光照及氧气的影响而被­破坏,蜜炙阴干法可以避免其­挥发油成分破坏,从而保证药物疗效[28]。新的炮制方法可

在温度、时间等方面实现更精准­的控制,进而提高了药材饮片的­外观性状和质量。为了保证蜜炙法创新研­究的可行性,高秀芝等[29]以外观质量和麻黄碱

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微波­炉蜜炙麻黄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以中微波强度、含蜜量 12.5%,加热 30 s 微波蜜炙麻黄的成品质­量最佳。牛江涛等[30]通过比较炒制、烘制、微波法对蜜

炙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的含量,认为烘制法蜜炙红芪控­温容易、受热均匀、操作简便,是红芪蜜炙的最优方法。

3 讨论

古代仅通过外观、气味等手段对蜂蜜的质­量进行判断,近代炮制用蜜的质量没­有统一标准,食用蜂蜜和辅料用蜜没­有严格的划分,使得蜜炙饮片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未来辅料用蜜应当制定­统一标准,才能保证蜜炙饮片的质­量。

辅料共制由古代的 27 种组合发展至今仅剩蜜­酒

共制法[31]。辅料共制可以发挥辅料­的各自优势,因

而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未来应开展蜂蜜与其他­辅料共制的研究,尤其是在蜜炙过程中,在选择不同炮制方法时­均注意辅料的渗透问题。

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仅有 18

种饮片使用蜜炙法[8]。实际上,历代使用蜜炙法的

饮片品种均较多。未来应扩大对蜜炙药物­种类的研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等­角度揭示蜜炙法的意义,建立完善的蜜炙药物体­系。同时,针对具体炮制药物而言,蜜炙法工艺不可做统一­规定,不同药物所需炼蜜工艺­应当根据药物自身特性­进行考察。

此外,目前蜜炙法多采用传统­人工操作,未来有必要对蜜炙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蜂蜜用量、加入方式等的优化,以保证饮片的质量和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珊芸,杞锦政,颜巧筑,等.中医《本草纲目》中石蜜所论及应用的探­讨[J].蜜蜂杂志,2019,39(3):31-32. [2] 李治寰.从制糖史谈石蜜和冰糖[J].历史研究,1981(2):146-154. [3] 冯宝麟,吕文海.中药蜜制沿革探讨[J].中成药研究,1986(1):18-19. [4]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40-441. [5] 张泰,王学美.中药蜜制法沿革述要[J].环球中医药,2009,2(3):220222. [6] 孙立立,张泰.中药蜜制法历史沿革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焦作,2007:5. [7]石绿.中药传统蜜炙法的控制­与改良[J].医学信息,2016,29(15): 324-325.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9] 龚千峰.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3. [10] 冉懋雄.注射用葡萄糖杂质紫外­吸收度与质量关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6,6(1):21-24. [11] 黄启权,徐锦池.谈蜂蜜炮制中药的作用­及其机理[J].时珍国药研

究,1996(1):44-45. [12] 熊鹏辉.蜂蜜在中药炮制及制剂­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5, 16(1):35-36. [13] 王淳,甘嘉荷,宋志前,等.蜂蜜炼制前后黄酮类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分析[J].中草药,2018,49(2):318-324. [14] 忻丁烯,万里扬,邹俊武.中药蜜丸工艺和质控问­题的讨论[J].中药通报,1985(7):27-30. [15] 毛淑杰,李先端,顾雪竹,等.中药炮制辅料——蜂蜜古今炼制工艺及

标准[J].科技创新导报,2008(6):134-135. [16] 朱宝萌.炼蜜炮制规律及其机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17] 任佳淼,彭文君,田文礼,等.加工工艺对蜂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4,35(10):41-45. [18] 曾哲灵.蜂蜜的热稳定性及流变­和真空脱水特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19] 李先端,钟银燕,毛淑杰,等.中药炮制辅料炼蜜中成­分测定及鉴

别[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255-2258. [20] 鲜洁晨,张宁,冯怡,等.中药蜜丸炼蜜过程中果­糖、葡萄糖、5-羟甲基糠醛的热稳定性­研究[J].中药材,2011,34(9):1434-1437. [21] 都盼盼,燕彩云,白宗利,等.中药炮制辅料炼蜜工艺­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4):27-29. [22] 林卫平.烘箱烤制蜜炙药物方法­介绍[J].时珍国医国药,1999, 10(5):3-5. [23] 刘芹.试述用恒温烤炙法蜜炙­中药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 23(2):106. [24] 高明,汪金玉,陈康,等.微波光波法蜜炙桑白皮­的炮制工艺研究[J].今日药学,2011,21(7):420-422. [25] 孙喜荣,张卫峰.中药饮片蜜炙方法的改­进[J].光明中医,2006, 21(11):47-48. [26] 吴世强,种月荣,石勇强.远红外烤箱在蜜炙中药­过程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50. [27] 王承喜.甘草蜜酒炙探讨[J].中华当代医学,2004,2(3):104. [28] 黄美燕,周光雄,金钱星,等.鸡蛋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安徽

中医学院学报,2005,24(4):50-51. [29] 高秀芝,张薇,沈烈行.微波炉蜜炙麻黄新工艺­研究[J].中药材, 2001,24(4):263-264. [30] 牛江涛,曹瑞,司昕蕾,等.不同蜜炙方法对红芪中­毛蕊异黄酮和芒柄

花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9):59-62. [31] 龚千锋.中药炮制学(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