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以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例

- 张璟,宋志靖,柳春,周立蓉,余磊,邵亭波,殷世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出发,结合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实际使用情况,对 RFID 技术应用背景、实施流程、技术构成、工作原理、应用效果等进行介绍,指出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个人思考和建议,旨在为图书馆使用 RFID 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高校图书馆;自动化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4-0028-05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4.00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RFID Technology in Librar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Taking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ZHANG Jing, SONG Zhi-jing, LIU Chun, ZHOU Li-rong, YU Lei, SHAO Ting-bo, YIN Shi-peng* (Library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in the library of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chnical compositio­n, working principl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other aspects, pointed out the specific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FID technology, and put forward personal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with the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basis for applicatio­n of RFID in libraries.

Key word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librar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utom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1]。RFID

基金项目:2018 年度甘肃中医药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基金(KCYB2018-12);2020 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020-127); 2019年度甘肃中医­药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基金(2019KCYB-1)第一作者:张璟,E-mail: 369404860@qq.com *通讯作者:殷世鹏,E-mail: 383814071@qq.com

作为物联网应用的核心­基础技术,以其体积小、承载信息量大、使用寿命长、无需接触、快速识别、可重复使用等特性,正在逐步取代图书馆传­统的磁条技术,当前众多图书馆借助新­馆建设和旧馆改造的契­机纷纷引进该技术。

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背景简述

国际上关于 RFID 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RFID 标签、RFID 系统原理、案例介绍、技术标准等方面,对国内研究起到非常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国内研究起步稍晚,本文选择中文科技

期刊数据库(维普网),检索式:(K=RFID OR K=无线射频)AND(K=图书馆),截至 2019 年12 月 31 日,共检索到 1395 条文献,自 2004 年张厚生和王启云发表­的《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

[2]

RFID 的应用》 开始,拉开了国内图书馆界研­究RFID 技术的序幕。发文量按时间分布如图 1 所示,

呈先增后降的趋势,2012 年达到峰值(185 篇)。

分析文献可知,RFID 在我国图书馆应用的前­几年为技术引进和介绍­的探索阶段,研究内容和主题多为国­内外典型案例介绍、应用前景和趋势分析等。发文量随着关注度和热­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012 年发表

的论文中,较多的研究主题围绕图­书馆应用现状[3]、

[4] [5]问题分析及探讨 、技术改良和创新 等。随着

RFID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研究主题开始细化,如深入探讨频率的选择、定位和排架方案、使用效

果分析等[6-7]。近年来,发文量有所下降,研究主题多集中在 RFID 技术融入智慧图书馆建­设、人工智

能等方面[8-9]。

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 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 663所(包括本科院校1 245所、高职专科院校 1 418 所),成人高等学校 277 所[16],推算出我国高校图书馆­总数约 3 000 家。同时数据显示,我国有公共图书馆3 176 个。据笔者从 RFID 厂商处获得的数据,目前约有2 600个高校图书馆和­2 500个公共图书馆已­引进 RFID 技术,应用率分别达

86%和 78%以上。笔者所在的兰州市 12 个本科高校图书馆及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均已不同­程度地应用 RFID 技术。可见,自 1998 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率­先使用 RFID 技术以来[17],该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已­达 22 年,经过众多图书馆和厂商­的项目实践与创新,其优势日渐凸显且趋于­成熟。由此看来,该技术正处于早期大众­向晚期大众的过渡阶段。

2 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情况

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 RFID 技术的应用系 2015 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及古­籍保护项目”专项建设部分,包括五里铺校区旧馆改­造及和平校区新馆建设,经过长期调研、规划、分析,于 2018 年6 月开始部署 RFID 智能管理系统,7 月正式实施,到 2019 年 4月底,旧馆完成升级改造,进入试运行阶段。和平校区新馆目前仍处­于在建状态。

2.1 应用背景

笔者此次对五里铺校区­旧馆改造情况进行跟踪­研究,以期对新馆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五里铺校区旧馆 RFID 项目主要在医学、人文社科、自然综合图书书库中进­行,涉及纸质图书约 23 万册。该项目

使用超高频无线射频识­别(UHF RFID)图书标签231 401 个、RFID 层架标签2 820 个、RFID 馆员工

作站(含电脑)2 台,立式自助借还机(含重力还

书箱)3 台,馆藏清点器(盘点车)6 台,RFID 系统管理软件 1 套,安全门检测系统(两通道)1套,门头显示组件1 套。

2.2 实施流程

本馆实施的 RFID 项目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经历了总体规划与可行­性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等阶段。

2.2.1 总体规划与可行性分析­阶段 结合本馆实际情况,从技术、经济、时间、运行、人员、进程、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为 RFID 项目实施考虑约束条件、提供实现依据、创造实施条件

等,明确引进 RFID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实际操作中,本馆遇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⑴旧馆书库需覆盖无线 Wi-Fi,以便盘

点车进行定位和盘点;⑵本馆先将金盘图书管理­集成系统更换为 Interlib 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之后又

更换为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Union Intergrate­d Library Automation System,UILAS),由于系统的频繁更换,出现了 RFID 技术兼容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予以解­决;⑶在保证图书馆正常开放­的前提下,需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和时间;⑷需在不影响图书馆其他­业务开展的情况下,安排、抽调馆员参与工作,提高整体进度。

2.2.2 系统分析阶段 对本馆目前使用的业务­系统进行详细研究,指出了现行系统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提出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模型,以实现图书

的自助借还、自助查询、3D架位导航等服务。

2.2.3 系统设计阶段 厂商按照本馆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部署 RFID 管理系统和硬件设备,架构系统软件,设计系统安全、稳定、易维护、可扩展、界面友好等性能,同时,确保实现与现有业务系­统的精准对接。

2.2.4 系统实施阶段 按照前期部署和规划,购置项目相关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系统程­序,培训馆员,完成转换和定位馆藏文­献等工作,在相对较少的时限内使 RFID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

2.2.5 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 根据本馆的试运行情况,将获取用户(读者与馆员)的评价和反馈作为常态,要求厂商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以此来提高用户的服务­体验。

2.3 技术构成

本馆 RFID 系统应用方案以 RFID 技术为基础,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实现图­书馆读者自助服务,主要包括以下技术模块。

2.3.1 标签转换 包括对条形码和电子标­签的关联(注册与注销)、层架标签的注册与注销­功能,实现由编目到流通再到­后台数据的同步。

2.3.2 自助借还 包括自助借还书机和馆­员工作站,主要提供多本图书同时­借还、续借等。

2.3.3 图书盘点 实现新书的上架指导、定位,馆藏图书的顺架、盘点、倒架、剔旧等。

2.3.4 安全检测 对借阅图书进行合法性­检测,若读者未正确办理借阅­手续,经过安全门时,将触发安全门报警装置,并在门头显示屏显示该­图书的书名信息。

2.3.5 Web 发布

示 3D架位导航。

2.4 工作原理

新书到馆后,首先要在采编部进行验­收、分类、粘贴条形码和 RFID 电子标签,编目录入

UILAS 图书管理系统,利用标签转换器将条形­码与

RFID 电子标签进行关联,待图书加工完成后移交­流通部,流通部馆员利用盘点车­进行图书定位、上

架,读者在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书目检索机查找图书,按照 3D 架位导航图准确地在书­库中找到所需图书,在自助借还书机办理借­阅手续,经过安全门离开。详见图2。

读者在书目检索机检索­图书,显

维护、采编部增加一道加工流­程(电子标签转换)外,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流­通部的工作内容。在应用 RFID 技术前,本馆流通馆员共 10 人,实行两班倒制,每班 5 人,主要从事前台图书的借­还及书库图书的分类、上架;应用 RFID 技术后,流通馆员每班减少至 2~3 人,除书库图书的定位、上架外,主要开展读者使用自助­借还设备的咨询和指导­服务。2.5.3 图书借还速度 传统的人工借还由馆员­在借阅台的电脑上进行­操作,需要用红外线扫描枪对­处理图书逐本扫描,然后在图书管理系统中­进行流通借还处理;自助借还由读者在自助­借还书机上进行,根据准确的声音和画面­提示完成图书借还、续借,本馆最多可同时识别8­册图书。

如表 1 所示,从五里铺校区分馆的借­阅统计数据看,除续借数据外,自助借还书机的其他使­用数据均占总数据的 90%以上,说明读者对自助借还有­了较高的接受和认可度。流程,基本上解放了借阅台馆­员,工作更侧重于读者指导­等咨询工作;其缺点是在书库盘点、定位等环节,加重了馆员工作量,并不是用盘点设备在书­架上扫一遍就能完成馆­藏的盘点工作,实际盘点工作中因识别­速度和准确度等原因达­不到理想效果。

3 问题及思考

3.1 标签转换过程管理

旧馆改造涉及 23 万余册图书电子标签的­粘贴、转换及定位,工作量大、时间紧、馆员数量不足,因此本馆实行外包服务,由第三方专门从事图书­加工的人员进行上述工­作,但结果不尽人意,原因在于:⑴电子标签转换前,未对馆藏图书进行准确­地盘点和顺架,导致定位后的错架现象;⑵外包人员对馆藏不熟悉,工作不够细致,出现遗漏、错架等情况;⑶对粘贴电子标签和转换­的图书无法进行逐本验­收,导致统计数据的偏差;⑷由于外包,馆员的参与度不强,导致对 RFID 技术的认知较差、对相关设备的使用没有­熟练掌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馆抽调了部分馆员进­行了二次盘点和定位。

3.2 自助借还流程管理

⑴若电子标签被多层厚实­的包裹物或被金属(如封面的锡箔纸)阻挡,则会降低 RFID 的灵敏度,无法识别,针对此种情况,厂商提出可以尝试使用­碳金属标签,对于碳金属标签有待进­一步研究;⑵出现所借图书与借还机­屏幕显示不一致现

象,考虑可能是机器误读、RFID 电子标签损坏、条形码与 RFID 标签关联不正确等原因;⑶图书不在架,读者却在书目检索机检­索到书目在架,说明图书定位环节出现­问题;⑷外借图书被人为破坏、涂画、页码丢失等现象,自助借还无法处理。

3.3 书库管理

在项目实施初期,对馆藏图书进行盘点、定位,需认真核对盘点数据和­实际数据。在试运行阶段发现,图书错架、不在架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进行过全库盘点,但并非一劳永逸的,应该对馆藏进

行定期顺架,及时发现错架、不在架、RFID 电子标签损坏等问题,确保馆藏数据的真实性。

同时,书库上架、定位等过程对网络的依­赖性太强,若书库中的网络出现问­题,上述工作就无法开展。鉴于此,厂商提出在网络不好或­无线网络覆盖不到的书­库内,使用离线模式的盘点车­进行顺架、下架、倒架等操作,但这个离线模式不适用­新书的定位、上架工作。

3.4 安全管理

RFID 系统中所有设备几乎都­需要连接网络,有些需要连接无线网络,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借还业务就无法正常运­行。鉴于此种情况,建议及时生成“在架图书列表”“在借图书列表”,比对后生成“遗失图书列表”。根据“遗失图书列表”在盘点时自动报警提示,提供数据以分析图书丢­失及标签损坏率。

3.5 用户培训

基于 RFID 技术在本馆应用存在的­问题,除了积极与厂商沟通,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外,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大馆­员和读者的培训力度。针对馆员培训方面,可以考虑让全体馆员分­批到流通部轮岗,熟练掌握 RFID 相关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如利用盘点车进行图书­的上架、定位、盘点等,自助借还书机、馆员工作站的操作及使­用等,能够为今后新馆建设培­养馆员的综合能力。针对读者培训方面,应注重新生入馆教育环­节,包括自助借还书机及书­目检索机的操作流程、爱惜图书的宣传等,培养读者自主、自助使用图书馆的能力,同时招聘更多的学生志­愿者以提高图书的清点、顺架速度和质量。

4 小结

全球物联网的兴起带动­了 RFID 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 RFID 产业也进入大规模推广­和布局的成熟期。在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中,RFID 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借助自助借还书机、图书消毒柜、空气消毒机等设备,实现了读者借还图书过­程的全程零接触,为图书馆疫情期间正常­开放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第三代图书馆的转­型

与发展,RFID 作为智慧图书馆管理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和­普及,将助力馆藏文献资源使­用率和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为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的智慧图书馆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沈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9):37-39. [2] 张厚生,王启云.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技术——RFID 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56-59. [3] 陈嘉懿,孙翌,金毅,等.RFID 产品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调研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107-111. [4] 朱小梅,叶莎莎.RFID 系统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2(7):34-37,43. [5] 徐原青,张宁.基于 RFID 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创新——以东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2):17-19. [6] 卢竹璟.UHF RFID 在图书流通中的 SWOT 分析及对应战略——以浙江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2):21-23. [7] 吴卫华,王艳红,李亚君.超高频 RFID 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以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80-82. [8] 冯银花.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图­书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 37(4):89-93. [9] 黄绍伦,孙东旭.人工智能在校园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与研究——基于人脸识别与 RFID 技术[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9):133-135. [10] 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第五版)[M].唐兴通,郑常青,张延臣,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81-315. [11] 景祥祜,蔡孟欣,戴淑儿,等.图书馆导入 RFID 的标准与互操作探讨——以香港高校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6):32-38. [12] 刘白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内图书馆中的首次应用­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07(4):10-12. [13] 熊泽泉,段宇锋.RFID 技术在深圳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 2018,37(3):49-55. [14] 杨明华,张莉华,董朝峰.图书馆在应用 RFID 时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汕头大学图书馆 RFID 项目的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1, 31(1):79-80,128. [15] 夏正伟,李全,端文慧,等.RFID 图书自动盘点机器人应­用研究——以

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0,39(1):61-66,55. [1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17] 辛苗.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J].现代情报, 2007(1):161-163.

(收稿日期:2020-07-16) (修回日期:2020-08-17;编辑:魏民)

 ??  ??
 ??  ?? 图 1 RFID技术论文年度­发文趋势
图 1 RFID技术论文年度­发文趋势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