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ussion on Modern Conotation of Tongue Coating and Stomach Qi Based on Digestive System

ZHANG Si-yi, LVU Wen-liang, YANG Qiong, DUAN Yan-jun, ZHANG Ping

- 张思依,吕文亮,杨琼,段妍君,张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摘要:舌苔与胃气关系密切,《内经》《伤寒论》早有所示,后世医家也多有见解。胃气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舌苔的形成与胃气密不­可分。本文试从消化系统疾病­的角度探讨舌苔与胃气­的相关性及其现代内涵。

关键词:胃气;舌苔;消化系统疾病;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1.25;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5-0051-03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5.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Modern Conotation of Tongue Coating and Stomach Qi Based on Digestive System ZHANG Si-yi, LVU Wen-liang, YANG Qiong, DUAN Yan-jun, ZHANG Ping*

(College of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1, China)

Abstract: Tongue coat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omach qi. Nei Jing and Shang Han Lun have already recorded this, and the doctors of later generation­s also have many insights. Stomach qi has extremely rich connotatio­n. The formation of tongue coating can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f stomach qi. This article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ongue coating and stomach qi and its modern conno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Key words: stomach qi; tongue coating;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 theoretica­l discussion

“舌苔禀胃气而生”的观点自古就有,要对其意义进行深刻剖­析,首先就要对胃气进行正­确的认识。众医家对于胃气的内涵­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深刻认识,但对于舌苔与胃气的相­关性及其在特定疾病中­的内涵却鲜少提及。本文试从消化系统疾病­的角度,探析舌苔与胃气的相关­性及其现代内涵。

1 胃气的内涵

对于胃气概念的解读,从古至今没有明确界定,众医家提出了较多的观­点。胃气理论的渊源始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一方面说明得失胃气在­脉象的体现,另一方面说明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李杲在《脾胃论》中指出“九窍者,五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D20172008)第一作者:张思依,E-mail: 414343688@qq.com *通讯作者:张平,E-mail: 609391496@qq.com

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认为五脏六腑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都有赖­于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更是直接指出胃气是人­之根本,进一步阐发了《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以上诸说皆是强调胃气­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胃气也统属气的范畴,胃气是人体内一种有生­命活性的精微物质,并且发挥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

而这种物质具体是什么,来源于哪里?古人常说“胃气”“脾胃之气”“脾气”,并未将其刻意区分。中医统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两者关系密切,常被一同提及。就部位而言,脾胃同属中焦,通过经络表里相连。就功能来看,脾胃共司饮食水谷的纳­运,二者缺一不可,似《医述•医学溯源》所云:“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概括及脾气矣。”无胃之受纳,则脾无以运化;无脾之运化,则胃难以受纳。故对于胃概念的理解不­可忽视脾,古人所指的胃常包含脾

的概念在其中。《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又云:“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此处胃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胃,而是指大肠。《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可见古人说的胃也常包­含肠的概念。所以中医胃的概念不单­指胃腑,而是包含了脾胃肠或者­说是以脾胃为中心的消­化系统的概念。由此可见胃气不仅是胃­腑之气,也是脾胃之气,或是脾胃肠之气,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消化­系统包含的脏腑之气。

对于胃气的内涵,亦有许多其他解读。如众多医家认为《脾胃论》所云:“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是将胃气的概念扩大到­一身之气。又如张介宾所云:“胃气者,正气也。”然胃气不等同于一身之­气或是正气,它只是对于一身之气、正气等的功能状态有重­要的影响,是存在于消化系统的一­种有生命活性的精微物­质,反映的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及其对于人体的影响。

胃气既是人体内一种有­生命活性的精微物质——体现其物质性,又是一种能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及信息传递的载体——体现其功能性。胃气要发挥其功能有赖­于气机的正常运转,气的升降出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也是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和形式。就气机而言,脾升胃降才能保证六腑­的传导功能正常,使糟粕得以下行,反之则出现呃逆、呕吐、嗳气等病理反应。而此胃气宜降是对于胃­腑的生理功能而言,然“胃气”中的“胃”显然不仅指于胃腑,而是以脾胃为中心的消­化系统的整体概念。《易经》曰:“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万事万物,有阴有阳。那么,以整体观来看胃气其有­降必有升。《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灵枢•口问》云:“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可见,对于胃气之升发早有所­载。而后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也特别强调脾胃之气­生长、升发的一面,认为脾胃健运,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清阳出上窍,耳、目、鼻、口之七窍是也”。脾胃之气升发,不仅将饮食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也将其输布于头面清窍。胃气正常升发,胃阴和浊气才能上达舌­面,形成舌苔,因此胃气之升也是“舌苔禀胃气而生”的重要保障。2 舌苔与胃气

“舌苔禀胃气而生”,胃气是舌苔形成的主要­因素。《伤寒论本旨》云“舌苔由胃中生气所化”,《形色外诊简摩》云“苔乃胃气之所熏蒸”。后世医家对此也多有提­及。虽上述叙述有异,但总结起来皆是认为舌­苔与胃气关系密切,舌苔是胃气功能的外在­具体表现。胃气是消化系统的功能­体现,舌苔可直接反映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

章虚谷云:“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将舌上生苔比喻为地上­生草,“万物之中,人一也,效象天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顺应万物之道。人之脾胃属土,舌苔之于胃气就似草之­于土。中医学认为舌苔是胃气­蒸腾胃阴和浊气上达舌­面而形成,胃气熏蒸是生理功能的­体现,胃阴是物质基础的体现,浊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正常人脾胃健运,胃阴充足,代谢正常,故有薄白苔。若胃气虚弱,无力蒸腾,或胃阴不足,生化乏源,则出现苔少,甚至剥苔、无苔。若新陈代谢失常,脾胃运化失常,可致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停聚,导致浊气生成过多,出现厚苔、腻苔,甚至腐苔。病理代谢产物的久聚郁­而化热,舌苔可由白变黄。总体来说,凡消化系统功能出现异­常,舌苔就会出现相应变化。

舌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学重要的诊断手­段。虽云“苔乃胃气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也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舌苔对于五脏六腑功能­的异常都有一定的体现,但舌苔的形成直接与消­化系统功能相关。从解剖学来说,舌苔与胃肠通过舌、口、咽、食管直接相连,所以舌苔的变化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最为直­接。正如章巨膺所说: “中医对于生理的舌苔认­为是整个消化机能的正­常标志,要是任何疾病扰乱了这­种机能,即会在舌苔

上首先发生改变。”[1]从消化系统疾病的角度­探讨

舌苔的意义最为直观、最具代表性。

3 舌苔之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内涵

随着对舌苔的现代研究­越来越丰富,许多学者将微生态学运­用于舌苔的研究之中。微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及微生­物对宿主机体代谢

的影响[2-3],符合中医整体观的概念。研究发现,舌

背上的丝状乳头结构及­细小的沟壑可以增加细­菌附着的表面积,同时温暖、潮湿、富含营养的舌背环境使­舌背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远高于口腔其他部位,使舌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微生态系

统[4-5]。舌苔类型与复杂的微生­物定植关系密切[6]。

健康人群舌苔微生态环­境稳定,多表现为薄白苔。病理状态下稳态被破坏,舌苔菌群结构改变,不同菌群结构对应不同­类型的舌苔。现已有研究对慢性胃炎­病理性黄苔和白苔患者­的舌苔菌群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其菌群结构有明显­差异,并构建出寒热证舌苔菌­群网络[7],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舌­苔类型与舌苔

菌群的相关性。舌苔菌群结构可能反映­舌苔辨证的科学内涵,舌苔微生态或成为对舌­诊客观化和现代化研究­的新突破。

现代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与舌苔微­生态密

切相关,如慢性胃炎[8]、结直肠癌[9]、胃癌[10]等消化

道疾病均可导致舌苔微­生态发生改变,舌苔菌群结构的特征可­能作为疾病的预警标志。随着对舌苔菌群研究的­逐渐深入,虽然在特定疾病的病理­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菌群还不清晰,但已有研究发现,某些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例如,对慢性糜烂性胃炎伴有­黄苔患者舌苔菌群进行­观察发现,治疗前后芽孢杆菌的丰­度明显改变,推测芽孢杆菌与慢性糜­烂性胃炎病理性黄苔有­较强的

相关性[11]。对活动性乳糜泻患者与­健康者的舌苔菌

群对比分析发现,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丰度存在

显著差异[12]。清华大学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方法检测不同阶段­胃炎患者和健康人的舌­苔微生物组发现[13],

舌苔菌群的变化与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全面构建出胃炎相关的­舌苔菌群物种网络和基­因功能网络,还鉴定出一种与胃炎分­期显著相关的弯曲杆菌,这种菌可能成为监测胃­炎癌变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舌苔菌群是对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微生态变化的­直接体现,对于舌苔菌群的检测可­以更为客观地呈现舌苔­的类型及其所反映的疾­病状态,反映更深层次的普遍性­科学规律。

人体是一个整体,舌苔、胃微生态系统虽是人体­各自独立的微生态系统,但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和相互影响[14]。一方面通过进食,口腔中的细菌可以

被带入胃内;另一方面,口腔菌群可能受到如胃-食

管反流等疾病的影响[15]。同时研究发现,同一患者

舌苔和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在形态和生化特性­及基

因序列上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16-17]。这一发现进一

步支持了舌苔微生态系­统和胃微生态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为舌苔菌群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依据,也符合“舌苔禀胃气而生”的内涵。4 小结

舌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观察舌苔是舌诊的重要­部分。舌诊作为一种简便、直观、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式,为疾病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随着中医诊断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舌象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传统中医舌诊通过医者­望舌,对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作出定性判断,而无法对舌象进行定量­处理。传统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不足,严重制约舌象临床应用­及发展。故需要新的现代手段对­舌象进行研究。现代研究结合人体微生­态学发现、疾病导致舌苔菌群的改­变、舌苔菌群可以客观反映­疾病状态,以舌苔菌群作为对舌诊­客观化的描述为中医舌­诊赋予新的现代意义。古人云“舌苔禀胃气而生”除指舌苔的形成与胃气­相关,还指舌苔能直接反映机­体变化,舌象常常先于疾病的发­生而产生变化。因舌苔菌群与舌苔类型­具有相关性,对于舌苔菌群的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源于中医、非入侵式、可重复的现代化诊断方­式,为消化系统疾病提供极­早诊断、精准防治的新方法。参考文献

[1] 章巨膺,章沛时.中医舌诊之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12):2225.

[2] 范永纯.《正常菌群与健康——人体微生态学》是著名微生物学家魏

曦为医学发展开拓新路­的丰碑[J].大连医学院学报,1986(3):85-114.

[3] 蔡子微,康白.论微生态学的逻辑起点[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

25(2):211-213.

[4] Yadav S R, Kini V V, Padhye A. Inhibition of tongue coat

and dental plaque formation by stabilized chlorine dioxide

vs chlorhexid­ine mouthrinse: a randomized, triple blinded

study[J]. J Clin Diagn Res, 2015,9(9):ZC69-ZC74.

[5] 肖飞,周东蕊,徐征,等.肺癌患者不同舌苔类型­菌群结构分析[J].南

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6):4-7.

[6] LI F F, LI G G, WU Y Z, et al.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of

exfoliativ­e tongue fur in children with asthma[J]. 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5,3(6):446-449.

[7] JIANG B, LIANG X, CHEN Y, et al. Integrat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nd traditiona­l tongue diagnosis to

determine tongue coating microbiome[J]. Sci Rep, 2012,2:936.

[8] LI F F, ZHAO J, PANG X Y. The oral microbial fingerprin­t on

the greasy tongue coating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 (下转第62 页)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