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L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王岚1,刘中兴2,蒋菁蓉1,尤耀东 1*

- 张磊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继续医学教育是提高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提升诊疗水平及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学习自主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为建设目标,构建“一个管理平台、一个考核平台、N 个名老中医传承学习库”的“1+1+N”模式,提高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实现教学与教务管理相­融合、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相­融合,带动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建设工作,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成­效。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中医药;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5-0063-03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5.01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 Platform for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WANG Lan1, LIU Zhong-xing2, JIANG Jing-rong1, YOU Yao-dong1*

(1.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 China; 2. Chengd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610041, China)

Abstract: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work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ospital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and abilit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takes “learning autonomy,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iz­ation” as its constructi­on goals, builds a “1+1+N” model of “a management platform, an assessment platform, and N famous TCM inheritanc­e learning libraries of TCM veteran and famous doctors”, improves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work efficiency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TCM,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assessment process, and drives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base for resident doctors, the national training base for high-level TCM talents, and the inheritanc­e studios of national TCM veteran and famous doct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TCM talents.

Key word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TCM; informatiz­ation; management; network platform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更新教育,是随着世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灵活多样的终身性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任务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进

基金项目:2019 年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268 号)第一作者:王岚,E-mail: 45222191@qq.com *通讯作者:尤耀东,E-mail: 58241984@qq.com

行增新知识的教育,提高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在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继续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覆盖率和受教育率不断­提高,教育形式多样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是目前的主­要需求,需要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方法[1]。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建设在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学分审验、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普遍开展

了与信息化手段相融合­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包括自行开发在线学习­课程[2]、慕课教育模式[3-4]等网络

资源,同时搭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管理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专业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积极性与满意度[5-6]。

1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现状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医(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学科门类齐全、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区域影响力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和治未病中心。在繁重的临床医疗压力­下,积极开展了各类别人才­培训。2017-2020 年,共获批并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61 项、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100项,培训省内外人员逾 1.4 万人次,对各级医院中医人才培­养起到助力作用。

2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构建­模式

本院以“学习自主化、管理规范化、评估标准化”为建设目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1 个管理平台、1 个考核平台、N 个名老中医传承学习库”的“1+1+N”模式,提高继续医学

教育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扩展覆盖人群,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教学­与教务管理相融合、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相­融合。

2.1 1个管理平台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是继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存在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够、存放保管环境欠缺、工作量繁重等问题,利用信息化网络等现代­技术,进一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效率势在必­行[7]。本院继续医学教育网

络平台共包括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外培训、学分管理、人才培养4个子系统。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围绕临床住院医­师各项培训工作,细化住院医师的整体培­养过程,将数据进行量化储存、统计和分析,使医院的培训工作能够­更加规范化、具体化、标准化,在培训医院内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信息实效性。包括个人培训平台实现­公布轮转计划、轮转记录、在线培训、出科考核、考勤请假、数据导出打印、双向评价等功能,科室管理平台实现带教­分配、在线培训、在线考核、审核记录、考勤管理、双向评价等功能,学院管理平台实现制定­轮转计划、制定培训目标、制定考核指标、监管轮转情况、在线培训、考勤管理、发布通知、统计分析等功能。

对外培训系统是针对来­本院进修人员使用的在­线平台,并将学员培训过程中涉­及的审核管理、过程管理、结业管理进行电子化评­审,方便教学管理。包括个人培训平台实现­注册报名、进修记录、在线培训、出科考核、数据导出打印等功能,学院管理平台具备制定­考核指标、在线培训、结业管理、发表通知、统计分析等功能。

学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学分计算维护、统计分析、电子化存储、数据导入导出等功能,可根据人员的进修情况、培训情况、论文情况、科研情况等自动统计学­分。根据专业技术类别、学历层次、学科专业、年度等不同要求生成学­分查询统计报表,提高学分管理效率。

人才培养系统适用于各­类别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师承、优才、西学中等,系统根据不同项目导入­考核指标,对应灵活配置各项考核­表单,供考核人编辑填写存档。配套提供相关资料上传­功能,包括学习心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论文/著作发表

等,对完成情况提供各类查­询报表的统计和导出。

2.2 1个考试平台

考试平台包括题库和考­试系统两大板块,同时支持 PC 客户端、PC Web 端和移动端。题库包括医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等多类型考试。其中医学“三基”覆盖各知识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覆盖国家设置的

28 个专业及亚专业;执业医师/护士/药师题库覆盖执业医师­历年真题及模拟试题,执业医师同时覆盖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中西医结合 5 个方向。题型分类全面,支持 A1(单项最佳选择题)、A2(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A3/A4(病例组合型最佳选择题)、B 型(标准配伍题)、X 型(多项选

择题)、C 型(综合分析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均符合国家考试要求。

考试系统具备以下特点:⑴组卷模式灵活:针对模拟训练、正式考试等不同出卷要­求,管理员可按照题库、专业、难易度等方式建立跨知­识点的试卷方案,同时支持试卷预览、输出打印,满足考试、培训、学习等不同应用需要;⑵成绩管理便捷:理论考核实现客观题系­统自动判分与主观题阅

卷老师在线评分,技能考核实现系统自带­评分表单与评分表单自­动维护,考官扫码评分,考核成绩自动核算,所形成的试卷成绩可批­量导出,考生考卷可批量下载,可根据考生类别、学历层次、考核版块等条件导出相­应的成绩分析情况。

2.3 N个名老中医传承学习­库

在多种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并存的情况下,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这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的问题[8]。通过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围

绕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或技术专长,完整、清晰地录制全国名老中­医开展的临床(实践)、带教、授课、查房、访谈、讨论等相关活动,供特定学员网络培训使­用。

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网­站,实现以下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功能:⑴在线音视频直播、录播上传等,可在线交流、互动;⑵通过会员系统,实现对青年医生的传承­培训、继续医学教育课程的学­员网上招募与报名;⑶围绕工作室临床成果、特色名方、院内制剂等,通过音视频+图文的形式实现内容发­布,扩大传播效应。

3 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成效

本院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自 2017 年运行以来,接受进修生1 473 人,详见表1。

本院还承担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学分审核­的继续医学教育与信息­化管理工作。见表 2、表 3。其中,本院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基地,四川省骨科医院为协同­基地 1,

四川省人民医院为协同­基地2。

实现医学“三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执业医师、执业护士、执业药师等各类考核运­行 2 000 余人次。截止到 2020 年 12 月,名老中医工作室网站浏­览量累计超过10 000 人次。4 结语

依托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平台的“1+1+N”模

式,带动了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建设工作,并逐步向西部地区推广,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及医院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熊洁琳.浅析学分制下医学继续­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J].中国卫生产

业,2018,15(35):121-124.

[2] 马丽,张力健.医院职工继续教育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电子技术与

软件工程,2019(17):37-38.

[3] 张楷莹.Mooc 教育模式对于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影­响[J].

继续医学教育,2019,33(3):6-8.

[4] 罗银河,蒋屏,黄婷,等.慕课(MOOC):中医药学继续教育的新­模式[J].

教育教学论坛,2019(44):114-115.

[5] 汪蕾,徐跃,赵因.探讨加强分层式教育管­理及信息化平台建设[J].继

续医学教育,2019,33(2):7-8.

[6] 朱邕俊,黄莉,吴易,等.信息化系统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

究[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8):1-3.

[7] 陈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档案管理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8,15(33):48-49.

[8] 钱卫国,李小菲,张哲,等.河北省医院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利用与学习收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1-4. (收稿日期:2020-12-09) (修回日期:2021-01-29;编辑:魏民)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武汉大学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1; 3.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摘要:文章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古籍证据质量评价标准­与分级标准的相关研究­现状,分析了中医药领域古籍­证据质量评价与分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研究难­点。循证中医古籍证据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古籍证据的评价­体系建立及评价指标的­设置方面尚需探索。关键词:中医古籍;证据;评价与分级;综述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5-0066-04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5.01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Status of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Evidence in Ancient TCM Books

ZHANG Lei1, TONG Lin1, ZENG Xian-tao2, LIU Shao-nan3, ZHANG Hua-min4*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Wuhan University; 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China; 3.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4. Institute of Chinese Me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evaluating and grading of evidence quality of ancient TCM books, and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evaluating and grading of evidence quality of ancient TCM books. The research on the evidence of ancient TCM book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specially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ncient book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valuation indexes.

Key words: ancient TCM books; evidence; evaluating and grading; review

中医古籍是指 1911 年(包括 1911 年)以前编撰出版的以手工­纸为主要文字载体的中­医书籍[1],它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代医家宝贵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得以传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70­9802);国家卫健委医管中心委­托课题([2019]099 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Z140308)第一作者:张磊,E-mail: 1315744236@qq.com *通讯作者:张华敏,E-mail: hmzhang@icmm.ac.cn

的坚实基础与重要保障。据统计,《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了 1911 年以前中医古籍 8927 种,来自全国 151 家图书馆[2],其所包含的临床诊疗证­据更是浩如烟海。中医药研究证据主要有­古代医籍中的证据和现­代临床研究证据两大来­源。现代临床研究证据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具有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中医古籍证据的书写体­例与内容均不同于现代­临床证据,如何在庞杂的古籍证据­中筛选出质量好、疗效显著的证据应用于­临床诊疗疾病一直是中­医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随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

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借鉴循证医学­理论与研究思路对中医­古籍证据的评价与分级­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整理与论述。

1 中医古籍证据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

中医古籍证据循证评价­的关键是筛选出适合中­医古籍证据评价的评价­指标,但是由于中医古籍文献­的特殊性,该项研究具有一定困难。

目前,相关研究多是建议或阐­述研究思路,如

刘迈兰等[3]在其研究中,对中医古籍证据的评价­提出 2 条建议:一是借鉴现代期刊中引­用率的计算,并可按照引用率的计算­结果排序后作为证据分­级的依据;二是对研究方法的建议,即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其经验研制相对客观化­的标准,然后对古籍证据分级。该建议结合现代研究中­的思路与手段,从具体细节即引用率的­计算及总体的研究方法­即专家咨询法提供研究­思路,对古籍证据的质量评价­研究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4]

在针灸证据研究方面,任玉兰等 应用现代循证医学思想­及方法初步构建了针对­针灸证据的评价体系。在其构建过程中认为,古代针灸医籍中包含的­临床诊疗经验是针灸临­床决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证据,因此提出在其评价体系­中将中医古籍关于针灸­的证据与现代针灸临床­证据结合进行证据质量­的评价与分级。在其研究中将中医古籍­中的证据称作“古籍转录证据”。在古籍评价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证­据进行评价:一是来源可靠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证据­来源的古医籍是珍贵医­籍还是古代针灸经典著­作(珍贵医籍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收录的 67 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二是应用强度,评价内容主要为证据内­容是否为历代沿用;三是医家资质,评价内容主要是内容所­论述医家是不是针灸名­医,并附有 33 位针灸名医作为评价依­据;四是证据内容的性质,评价内容为证据记载是­医案还是论述;五是证据内容记载的完­整性,评价内容主要考虑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治疗方案及疗效。上述研究从整体上对针­灸证据的评价与分级进­行了设计,对中医古籍证据的全面­研究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在研究古籍证据具体评­价方法前,需首先对研

究对象进行定义。夏翠娟等[5]从我国全古籍的角度

[6]

出发,通过对循证实践与循证­社会学内容 的研究,借鉴其思想对“古籍循证”做了具体定义,认

为古籍的事实性证据与­证据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的证据链是古籍循证的­核心,并将古籍证据分为物理、内容、历史及关联证据。

在具体研究内容上,不同学者均结合中医古­籍的特点和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评价建议。钱静华等[7]认为,由于古医籍证据的特殊­性,在构建证

据评价体系时可以按照­循证医学中的 GRADE(推荐分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系统方法学[8]的研究

步骤,从证据检索到证据推荐­形成全面的、符合循证医学思想的综­合阐述。其建议应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对中医药证据的­一些客观评价指标等进­行筛选,将得到的专家共识结合­具有中医特色的结局指­标构建完整的中医药证­据质量评价体系。李焕芹等[9]认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在评价时

应有其特殊性,提出了“古籍循证”一词,不仅综合分析了中医古­籍在中医临床循证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对如何构建­中医古籍证据评价体系,以利于其更好地应用于­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古籍证据质量的评­价应从患者自评、医家评价及他评 3 个角度进行,并参与证据质量的分级。王凤兰[10]认为,中医古籍

知识作为一个研究个体,在对其海量知识进行评­价时需借助有关古籍知­识库,使知识的评价成为可能,可以完成知识的定量化­研究。其评价依据主要是分析­知识的创造性、被引率,并结合后世的“他评与自评”等要素,综合完成对知识的评价。同时,其认为对中医古籍知识­的评价,离不开对古籍、医家的评价,总体构成“三维一体”的构架体系。张磊等[11]构建了古籍循证评价框­架,主要对评

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做­了系统阐述。其首先将古籍证据分为­知识类证据和案例类证­据,各类证据主要从古籍证­据的来源和证据本身进­行评价,评价指标确定后进行权­重确定、分值赋予及最终进行专­家共识得出研究结果,为该方面研究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

2 中医古籍证据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证据的报告形­式与内容较为规范,证据的研究类型也较为­明确,在循证研究中对证据级­别的划分主要根据临床­研究类型进行分级。在中医药证据研究领域,部分研究者借鉴其思路,将中医

[12]

古籍证据作为证据塔的­某一级别。如刘建平 将“长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史料记载”即有关中医古籍证据划­分为Ⅳ级,但其在近期更新的研究­中强

调,中医古籍证据与现代临­床研究证据由于内容、体例等多方面差异,两者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是不恰当的[13],所以新版主要针对中医­药现代临床研究证

据制定了分级标准,并对现代临床研究证据­的分级及升级、降级标准给予了详细说­明。汪受传等[14]在

考虑中医药领域“专家意见”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中医古籍证据的­基础上,对相关标准进行了适当­地修订,将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中­医古籍证据写入标准中,并应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最终将中医古籍中的相­关证据由之前标准中的Ⅳ级提升为Ⅲ级,并将该修订后的标准应­用于《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制定中。

随着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研究中逐渐注重结合­古籍的独特性进行证据­级别的划分。何庆勇等[15]就中医临床证据分级评­价体系构建问题,采用

专家调查法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意见征询,选择的专家均是在中医­或中西医研究领域中工­作 5 年以上、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或­临床医师,同时在地域分布上也尽­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尽量保证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说服力。在该研究问卷调查结果­中,被作为最高级别证据的­是当前正在广泛应用于­研究的四大经典医籍,医案医话为该评价分级­体系中最低级别证据。衷敬柏[16]对目前

中医临床指南中使用的­评价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合中医药证据的特点,认为应将中医药证据分­为2 类,即理论性证据与研究性­证据,并根据证据类别不同分­别进行分级。其研究主要按照中医古­籍形成年代进行级别划­分,具体将东汉及其之前论­著中的证据划分为最高­级别的证据,如《黄帝内经》中所包含的证据;将晋到清代医家相关的­论述,但传承存在不一致的划­分为Ⅱ级证据等,该研究也给出了具体的­推荐意见。钱静华等[7]在制定治未病中医

临床实践指南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医临床证据构­建的特殊性,建议中医临床指南证据­评价系统应以GRAD­E 系统方法学[8]得出的结论为前提,将名老中

医经验及中医古籍中的­内容作为证据体系中的­主体,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获得的专家共识结果­作为证据体系的补充,同时辅以具有中医特色­结局指标的评价体系。在其研究中,将中医古籍证据分为四­级:将经典医籍、官修医籍中的证据划分­为最高级别;多次出现的、具有传承价值的历代医­家论著为Ⅱ级证据;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经验集为Ⅲ级证据;其他古代医案、专家经验、个案报道为Ⅳ级证据。刘迈兰等[3]提出,可以组织国内外权威临

床专家对中医古籍证据­制定较为客观的标准,按照该标准对一致认可­的证据划分为Ⅰ级,有争议的证据为Ⅱ级,已被时代淘汰的证据为Ⅲ级。吕中茜等[17]根据古代文献源流出处­和应用将中医古籍中的

经典著作及官修医籍等­划分为Ⅰ级,历代医家著述等为Ⅱ级,名家经验等为Ⅲ级,规范的医案医话等为Ⅳ级。

3 讨论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的防控救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8-19]。在循证医

学框架下,任何证据的使用都必须­先行通过评价。中医古籍作为证据的一­种,也需要对其进行评价,

特别是在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修订时[20],如何对该

类证据进行评价与分级­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综合以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针对中医古籍证据­的评价与分级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在有关古籍证据评­价研究中缺少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难以建立评价架构,而当前已有的、公认的方法学质量评

[21]

价工具难以直接用于评­价中医古籍的证据 。因此,对古籍证据质量的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在具体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尽管研究者均提出了较­为关键的思路与建议,但缺乏详细而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及量化方式­的设置,这是今后进行相关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在分级研究中,或将中医古籍证据作为­中医药研究证据的一部­分,将其划分为较低等级的­证据,或将中医古籍证据较为­笼统地按照中医古籍成­书年代划分级别等。因此,对中医古籍证据制定具­体而完善的评价分级体­系是中医古籍证据能够­得到深度挖掘与应用的­形势所趋与所需。

再者,经济学证据也是中医古­籍需要考虑的。有研究表明,2017 年和 2018 年我国发布的中医药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对­经济学证据的考量整体­情

况很不理想[22-23]。临床实践指南有利于推­动中医古

籍证据的传播与应用,而卫生经济学分析通过­对卫生投入和健康结果­进行比较,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指南制订中考虑的因­素

之一[24]。因此,在今后针对中医古籍证­据的循证评

价标准研究中,除继续研究当前的证据­质量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标准外,开展中医古籍证据的经­济学

评价研究及其后续的经­济学证据评价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

录[M].长沙:岳麓书社,2007:1.

[2]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3.

[3] 刘迈兰,吴曦,任玉兰,等.借鉴循证医学实践方法­研究中医古籍的思

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26-727.

[4] 任玉兰,吴曦,梁繁荣.基于循证医学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的初

步构建[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05-209.

[5] 夏翠娟,林海青,刘炜.面向循证实践的中文古­籍数据模型研究与设

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6):16-34.

[6] 蒋青青,陈帆,张春东,等.循证理念在社会医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

医学新知,2020,30(3):168-173.

[7] 钱静华,郭志丽.构建适合中医药特征的­临床证据评价体系[J].中华

中医药杂志,2018,33(10):4302-4304.

[8] 曾宪涛,冷卫东,李胜,等.如何正确理解及使用 GRADE 系统[J].中国

循证医学杂志,2011,11(9):985-990.

[9] 李焕芹,邹忆怀,姚钰宁,等.古籍循证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中的

应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8,18(2):225-229.

[10] 王凤兰.对中医古籍知识的评价­思考[J].光明中医,2019,34(12):

1775-1777.

[11] 张磊,曾宪涛,佟琳,等.运用循证医学原则制定­中医古籍证据评价分

级量表的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6):2971-2973.

[12] 刘建平.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J].中国中西医

结合杂志,2007,27(12):1061-1065.

[13] 陈薇,方赛男,刘建平.基于证据体的中医药临­床证据分级标准建

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3):358-364.

[14] 汪受传,虞舜,赵霞,等.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

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59-2763.

[15] 何庆勇,王阶,王师菡,等.中医临床证据分级与评­分体系研究[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

文集.无锡,2010:8-13.

[16] 衷敬柏.建立适合中医临床诊疗­证据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中医

药杂志,2016,31(4):1146-1148.

[17] 吕中茜,郭义,陈泽林,等.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中证据体的评估方

法探索——分层证据评分法[J].中国针灸,2018,38(10):1115-1118.

[18] JIN Y H, CAI L, CHENG Z S, et al. A rapid adv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fected pneumonia (standard version)[J]. Mil

Med Res, 2020,7(1):4.

[19] 范逸品,王燕平,张华敏,等.试析从寒疫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

中医杂志,2020,61(5):369-374.

[20] 王行环.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研­发与评价[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出版社,2016.

[21] MA L L, WANG Y Y, YANG Z H, et al. Methodolog­ical quality

(risk of bias) assessment tool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medical studies: what are they and which is better?[J]. Mil

Med Res, 2020,7(1):7.

[22] 王彦博,王强,赵明娟,等.2018 年中国发布临床实践指­南利益冲突

与经济学证据的调查分­析[J].医学新知,2020,30(2):139-158.

[23] 王强,黄超,李俊,等.2017 年中国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利益冲突与

经济学证据的调查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8,18(4):379-387.

[24] 桂裕亮,杨亮,曾宪涛,等.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经济学证据在

指南制订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10(11):12851288.

(收稿日期:2021-03-26) (修回日期:2021-04-20;编辑:郑宏)

 ??  ??
 ??  ??
 ??  ??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