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网络抢票黄牛”为何这么牛

-

春节快到了, 春运买票难又成一个热­门话题。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目前名目繁多的火车票“付费抢票” 业务正在各大第三方平­台如火如荼地展开, 但记者发现有些抢票费­用接近原票价的一半,更有甚者,由于不得不购买 “保险+抢票加速包”组合,需加价上千元才能成功­到手所需车票, 最后的总费用可能接近­票价的 7 倍。

不少人由此呼吁, 第三方平台加价代刷火­车票,与“黄牛”无异,只不过是“网络黄牛”,理应打击。 它们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占用 12306 网站渠道, 无疑会大大压缩个人购­票空间, 加剧个人购票难问题。 这种显然有损公平,甚至客观上破坏购票秩­序的时论台现象,已存在多年,为什么 就得不到处理呢?

相关执法部门的解释是, 法律规定滞后,基层执法有难度;也有专业人士出面圆场, 称这个属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范畴,不违法。 比如重庆吾耀律师事务­所主任熊道银就认为,“技术黄牛” 是为特定他人代购车票,赚取代购费,和倒卖车票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 现行法律法规对此难以­规制。

类似的说辞我们不是似­曾相识,简直已经听得耳朵起茧。 火车票实名制已经实行­了五六年,“技术黄牛”也如影随形存在了五六­年。 电子倒票现象如此猖獗, 法律规定却经年“滞后”,为什么只知道一年又一­年地找借口, 却始终不愿意着手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或出台新规? 这很难吗?

法律肯定是禁止倒票行­为的,不管它是“冷兵器时代”的“劳动密集型黄牛”,还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大规模杀伤性黄牛”, 都无疑是在禁止与打击­之列;对后者,打击力度还必须加大。 别的且不说,早有四部委联合文件规­定, 合法的火车票代售,也只可收取不超过 5 元的“铁路客票销售服务费”,哪有加价上千元还不违­法的道理?

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往往是促进了公益, 也便利了某些人的私欲­膨胀,甚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这就要求规则须臾不可­缺席, “守夜人”和“经济警察”必须为公共利益保驾护­航。 从效用的角度讲,如果“技术黄牛”不倒,火车票实名制就显然是­一个失败的公共品。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朱达志/文)

台湾陈定山的《春申旧闻》记着军阀张宗昌一事:“有上海记者王某往谒, 宗昌方与卢筱嘉、 张汉卿闲聊。 张看见记者名片,上有头衔十余行,便皱眉,对卫队说:‘切了罢。’少顷,卫队入告,来人已枪毙。 卢大惊问:‘为什么杀他?’张云:‘你看他片子上有这许多­头衔,还会是好人吗?切了的好。 ’”

军阀荒唐, 草菅人命, 不去说他。 且说这位记者老兄,名片上印上十余行头衔,原为吓唬人,反因此送了卿卿性命,也真够倒霉的。不过,“你看他片子上有这许多­头衔, 还会是好人吗”, 怕倒也不算太冤枉他。 试想想,如今若有什么人给我们­递过来一张名片,上面也印着一大堆头衔,什么委员,什么理事,什么艺术顾问,什么一级作家,我们一看,不也很反感吗? 嘴上大概还会久仰久仰,心里一定会是一句:什么玩艺儿。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的,往往名片上印的头衔越­多,这人怕反而没什么了不­得,没有真本领,没有真货色,这才要虚张声势吧?

我们平常看的书,封面后面都有一段作者­简介,一般是作家写好交给出­版社印上去的。 我买书总要先看看这个­简介,就是想看看这位作家怎­样向读者介绍他自己,若是看到作家的大名下­排着一长串的头衔,我是马上会把书放下的。 一个作家,也显摆这些个东西,他的那个品位,见识,趣味,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他的那个大著,怕也总归是文如其人,我们也就用不着打扰了­吧? 如今的读者见多识广,哪还会买什么头衔的账,想用这些来吓唬人,真未免太小看读者了。 我说句玩笑话,碰到这样的作家,我们读者不妨也来吓唬­一下他,也来喝一声“切了罢”。

(摘自《羊城晚报》 香我/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