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毛泽东家有座 中国一号仓库”

-

稿费帮了大忙毛泽东在­世最后近 10 年间,每月工资是 404.8 元,由毛家最后一任 “管家” 吴连登掌管。 毛泽东每月需要交纳党­费、房费、水费、电费,以及日常必须开支的柴(煤及煤气)米油盐等。 另外, 毛泽东还要负担李敏、李讷、毛远新及江青的姐姐李­云露等人的生活费, 毛泽东的工资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吴连登掌管的“一号账”几乎是月月赤字。 毛泽东为此特批从其稿­费中取出 1 万元补贴家用。

论及毛家日常生活开支,不能不说及江青的有关­情况。她的工资和账目也归吴­连登管。吴连登说:“江青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金银首饰,衣服倒是有不少,就是没有什么特别好的。 江青的工资开始是 多元, 后来涨到元。”

年的一天, 江青想做一套小翻领西­装,吴连登第二天就请来师­傅给江青量体裁衣。 几天后,江青穿着这套小翻领的­新西服,对着镜子左试试右瞧瞧,颇为满意。但一问吴连登工钱,居然高达 120 元,就说什么也不肯要这套­西装。 后来,吴连登找到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 他俩一个写条子,一个批条子,最后从毛主席稿费里报­销了这笔钱。

1972 年,李讷当上了妈妈。 平常人家的女子生下孩­子, 或婆母或母亲帮着照顾,好歹有个帮手,而李讷,父亲早有规矩, 孩子们参加工作, 拿到工资,他就不再补贴。 母亲、同父异母的哥哥、姐姐,无论是从精力还是财力,都爱莫能助。 孩子的父亲不受江青欢­迎,回不了北京。 李讷靠着几十元的工资,去请保姆,去买奶粉,去买柴米油 盐……

万般无奈之下,她想到了父亲。 从来没有向父亲伸手要­过钱的李讷,不敢当面向老人提出,只好向时任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求助,说明原委。 张耀祠觉得她的要求合­情合理。 于是,他就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简信,当面呈请毛泽东批准。 毛泽东看着看着,不觉动了情,说:“不要批了吧,耀祠同志,你说像李讷这样的情况­应该给多少钱?”张耀祠没想过, 也不好说个准数, 就说道: “这回李讷开销小不了, 至少给个几千块吧。”毛泽东想了想,表示从稿费中给这个小­女儿 8000 元。

毛泽东的遗产除了几套­毛式中山服外,没有任何金银珠宝,没有一套高档服装,更没有一分钱的存款。 在这位老人的身后, 留下的只有他终生酷爱、痴迷的 8 万多册书籍!只有海外出版他的著作­时所付、归中央办公厅“特会室”统一管理的 多万元稿酬。

子女从父亲那里继承遗­产,法律虽然保护,但毛泽东的孩子们想都­没有想过。 他们没有从家中拿走一­双筷子、一分钱,只是在上边的安排下,没讲任何条件, 从毛泽东的稿酬中每人­取走了

元。 “中国一号仓库”毛家有座被称为 “中国一号仓库”的仓库,其实就是一间极平常、 普通的杂品房。 之所以称“中国一号仓库”,仅是工作人员比照毛泽­东的身份、 地位而给出的一种戏称。

库里有啥?作为“管家”的吴连登,对库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在毛家唯一的不足平方­米的仓库里, 没有山珍海味,没有一克黄金,没有成捆的人民币。 库内有六个分上下两层­的木柜。其中,毛泽东有三个柜,江青两个,还有一个摆放着毛岸英­的遗物。这些物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部分:

一是毛泽东的旧衣、旧鞋、旧袜和几套供换洗的衣­服。 当然,并不是说库内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毛主席两次出访苏联,参与签订中苏友好条约­时穿的毛料大衣、皮帽、制服、皮鞋等,也在这儿。 只是毛泽东回国后从来­没有穿过,这是毛泽东唯一像样的­衣物。

二是毛泽东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送回国内的一些书籍、衣服等遗物。 如今,这些遗物已经放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三是江青的一些衣物,以及她的一些零七八碎­的布头、破毛巾、毛线等。

仓库里还有几个大包裹,其中有从延安、西柏坡带来的,还有共和国成立后的。包里有毛泽东洗脸用过­的毛巾和穿过的破旧袜­子等。 毛泽东穿的衣服,曾经补过几个、十几个、二十几个补丁,有条毛巾被补了 个补丁。

贵重礼品一律归公大约­在 年, 印度尼西亚掀起了迫害­华侨的浪潮, 我国政府义不容 辞地出面保护了自己的­侨胞。 侨胞们怀着无限感激和­敬仰之情, 送给毛泽东重达 31.5 公斤的燕窝。 毛泽东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份厚礼的处理问题:“把这些东西给我全部送­到人民大会堂。可以用这些好东西去招­待外国人,为国家节省一点招待费。”于是,这 多公斤的燕窝通过吴连­登的手, 原封不动地送到了人民­大会堂, 取回的是一份收据。

年, 年迈的毛泽东已经重病­缠身,身体日渐衰弱。吴连登心急如焚。他向汪东兴、张耀祠提出“给主席补一补”。某天,吴连登猛然想起十多年­前那

多公斤燕窝, 不知道人民大会堂用完­了没有。时任人民大会堂党委书­记的刘剑,专门在仓库里找到了仅­剩的七两碎燕窝拿给吴­连登。 很快,经汪东兴批准,由吴连登出具收条,把这七两燕窝带回中南­海。 吴连登没敢报告毛泽东,而是违背了毛泽东的嘱­咐, 给他服了。他直到离世都被蒙在鼓­里。吴连登每每忆及于此,总是唏嘘不已:“他老人家总共也就吃了­不到三两燕窝,就离开了我们……”

一些国家元首赠送的贵­重礼品,还有外国友人到中国来­送给毛泽东的礼品,那真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但是,毛泽东处置这些礼品自­有一套严格的原则和把­握的分寸:绝不据为己有。 凡属贵重礼品一律归公,专门陈列起来。

“主席,这些礼品都是送给您的,吃了用了都是应该的。”多少回,工作人员这样对他说。 毛泽东总是语重心长地­说: 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在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地吃了拿了, 那些部长、 省长、市长、县长都可以了。 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摘自《名人传记》陈贻林/文)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