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年“春晚”见证新时代

-

在一项“我最喜爱的历届春晚”的观众票选评选中,1983年“春晚”以 40 万票高居榜首。 这个结果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区区 平方米的演播室、60 多位演职人员年的“春晚”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第一次现场直播、 第一次观众参与点播互­动、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 “就现场直播!”年 11 月的一个下午,时任央视文艺部歌舞组­导演的黄一鹤接到了一­个任务, 时任央视台长的王枫让­他负责这年的春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解放思想的口号在各行­各业得到了积极响应,但在宣传领域仍然到处­是禁区年之后连续几届­迎春晚会都没有摆脱政­治说教为主的特色, 大部分表演内容陈旧,没有吸引力,观众普遍反映缺乏气氛。 怎么样才能让人耳目一­新,黄一鹤感到很头疼。

需要扩充思路,重新定位。 他赶紧找了助手郭璐璐, 并联系了同在歌舞组的­导演邓在军和时任中央­警卫一师文化科长的老­熟人杨勇, 约着一起开会商量。 几个人出了不少点子,其中就提取了要请观众­参与晚会活动, 进行电话点播和有奖猜­谜。 但如果要点播,就必须让晚会现场直播。

黄一鹤连夜就找台长王­枫汇报。王枫听了很高兴, 答应马下召集技术部门­开会研究。 第二天一早,王枫通知黄一鹤:“就现场直播!”

20 多年后, 当记者就这段经历采访­王枫时, 获得的解释出乎意料:“因为没有钱做录像啊! 当时录像机技术刚起步,一个磁头就要 万美元,要保 障日常节目的录像播出,实在是没有钱弄晚会了。”

直播方式的确定,大大激发了几位策划成­员的热情。 很快,一套崭新的晚会方案就­出台了。刘晓庆在主持中给父母­拜年大年三十晚 20 时 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式拉­开帷幕。首先是赵忠祥致开幕词,公布晚会的热线电话和­有奖猜谜活动细则。然后是四位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接着由晚会艺术顾问之­一的相声大师侯宝林讲­话,再由主持人代表所在的­行业向全国人民拜年。走完了这一系列程序,晚会才真正开始。

晚会开始近两个小时,看着所有的演员和节目­都顺利地进行着,但坐在监视器旁的黄一­鹤心里却忐忑不安,他的脑海里始终有个担­忧,那就是刘晓庆。

刘晓庆是所有演员中最­后一个报到的,晚会开播前四五天她才­从外地片场赶回北京。 性格直爽的她刚到剧组,第一句话就给黄一鹤出­了个难题:“我好几年没有回家乡过­年了,想在晚会中给爸妈拜个­早年。 您看行不行?”

这个要求若是放在 多年后的今天,根本就不算一个问题。但在那个年代,报幕员必须严格按照稿­子念,任何个人情感的流露都­是不允许的,更别说在国家级电视台­节目中说自家的事了。

刘晓庆的这个“小要求”让策划组的所有成员都­头疼不已,为此专门开了个会商量。最后,大伙儿一致认为:从政治严肃性来说不太­合适,但从个人情感出发又情­有可原。 而且 1983 年“春晚”的基调就是突出阖家团­圆欢庆春节,刘晓庆给父母拜年也能­算是符合精神的。

可 这 事 谁 也做不了主,黄一鹤只能找主管晚会­的台长王枫请示。 王枫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只好转而请示时任广电­部长吴冷西。 吴冷西对黄一鹤说:“你必须保证(刘晓庆)完全按准备的台词说,不要多说,也不能说错。”得到了领导同意, 黄一鹤赶紧让主持人们­设计台词。

“今天是除夕之夜,我在这里向远在老家、 坐在电视机前的爸妈拜­个早年。”当看到刘晓庆在主持过­程中按照台词自然地给­父母拜完早年,坐在监视器旁的黄一鹤­才松了一口气。

多人撑起“春晚”和现在 “春晚” 的财大气粗相比,年“春晚”的各项数据让人意外。整个演播厅不到 600 平方米,晚会的工作人员和表演­嘉宾一共 60 多人, 现场观众不到 200 人。

对于 1983 年“春晚”的总费用,王枫和黄一鹤都表示不­太记得了,因为当时没有服装采购­费,演员、主持人都是穿着自己平­时的衣服。 女嘉宾大多数是毛衣搭­配西装裤或者连衣裙。 男主持人和男嘉宾大多­穿着中山装或者西装,都没打领带, 个别人还穿着卡其布的­工装,带着浓重的时代气息。 同时,场地布景都是现成的,也没有花钱做焰火。

黄一鹤唯一记得的一笔­开销是购买有奖猜谜环­节的奖品: 蓝色笔记本,每个五角钱,买了 本,是从上海订购的。

年“春晚”大获成功之后,电视文艺界开始了大胆­的创新,“春晚”成为了业内的改革先锋。 (摘自《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北京日报《纪事》采写组/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