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民国翻译大家的人生“较量”故事

-

罗念生:他搬来了一座奥林匹斯­山

1933 年,罗念生登船横渡大西洋,来到希腊,进入雅典美国古典学院,成了第一位到希腊留学­的中国人。

在一堂欧洲文学史课堂­上, 教授詹姆森先生提及 “冷门”文学,对古希腊文学评价极高。 罗念生从此开始了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并且默默坚持了六十多­个年头。

抗战时期,在四川乡下昏暗的油灯­下,随时有飞机轰炸、到处躲警报、生活没有保障的日子里,甚至有时连一张必需的­书桌都没有, 罗念生却翻译了大批古­希腊戏剧作品,出版了《希腊漫话》《芙蓉城》等散文集,以及古希腊悲剧《特洛亚妇人》等翻译作品。

罗念生去世前,心里想的还是翻译《荷马史诗》,很遗憾的是,命运却不给他时间了。

杨宪益:中西合壁的“神雕侠侣”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 他出生于贵族世家,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赶赴国难毅然回­国入川。 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英国太太戴乃­迭。 两人在英国相识,因对中国传统文学共同­的爱而结缘,最后一起翻译出了《红楼梦》。 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杨宪益只用了 5 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了牛津入学考­试。 他在牛津的师兄钱锺书­则认为,杨宪益是当时在牛津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中国人­中, “惟一还可以谈一谈的”。 24 岁时,他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 18 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之后的成就更不必说。 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 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和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起,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杨宪益夫妇联袂翻译了­共百余种作品近千万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极­为罕见。丰子恺:以中国章回体来翻译《源氏物语》丰子恺于 年初春的时候前往日本­学习艺

“明净”多了,但原义一点儿没有“点掉”。 杨绛认为搞翻译,既要为原作者服务好,又要为读者服务好,“点烦”掉十多万字, 就是想使读者读得明白­省 术,他对于文学的趣味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根据丰子恺后来回忆:“记得我青年时代, 在东京的图书 力些。馆里看到古本《源氏物语》。 展开来一看,全是古文,傅雷: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不易理解。 后来我买了一部谢野晶­子的现代语译本,提到中国近现代翻译史­或者民国的翻译家,一读了一遍,觉得很像中国的《红楼梦》,人物众多,情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傅雷。 说到傅雷的翻译成就,作节离奇,描写细致,含义丰富,令人不忍释手,读后我为法文翻译的巨­人,他一生共翻译了 部共 万便发奋学习日本古文。 当时我曾经希望把它译­为中字的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杜国文。”哈曼、梅里美等人物。 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

《源氏物语》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故扎克在中国。”事涉及三代人,四朝天皇,经历 70 余年,出场人物傅雷之于中国­翻译史的意义, 在于他将整个法

多人。 丰子恺在翻译这部日本­古典文学巨著时,文的翻译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他的翻译质与量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类似我国传统的章回小­说。重,至今无人能够代替。 今天,也许有人会说有的译全­书共五十四回,并根据中国章回小说的­习惯,常用本在某些细节的翻­译上, 在准确程度上超过了傅­雷“话说、却说、且说”等语。译本。 但论综合成就,论法文原文在中文意境­中的重

“丰译本”一出版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不仅是现,仍然没有任何人的成就­超过了傅雷。国内第一本《源氏物语》的全译本,而且也是印量最朱生豪:没留过洋,却最接近莎士比亚创作­大的。朱生豪决定翻译莎士比­亚时,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那时,中国没有中文版的莎士­比亚译作,被日本人讥笑为文化落­后, 朱生豪怒而把翻译莎士­比亚剧本当成了一项“民族英雄的事业”。

因为时事纷乱, 朱生豪的译稿两度在战­事中被毁, 不得不从头来过, 更要命的是经济上的压­力。

年 12 月 26 日, 得了结核病无钱医治的­朱生豪终于被疾病击倒。 剩下五个半历史剧还没­有译完,就撒手人寰。 他最大的遗憾是“早知一病不起,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

但是,他用他短暂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精心翻译­的 180 万字的莎士比亚剧本,使自己的名字与莎士比­亚永远联系在了一起。朱生豪的译文是最接近­莎士比亚创作的,他的译本的最大特点是­文句典雅,译笔流畅,好像是高山飞瀑,一泻千里,读之琅琅上口,绝无佶屈聱牙之弊。

杨绛:对文学翻译删繁就简杨­绛不仅翻译外文著作,还自己写小说、散文,创作话剧,堪称“翻译与创作并举”。

世纪 40 年代末期, 杨绛的兴趣转向了翻译。年,杨绛接到翻译《唐·吉诃德》任务,被告知可用任何译本。 精通英语法语的她找来­五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后,觉得译本代替不了原著。 于是,年近五旬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文。 1961 年才着手翻译,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一个译本 年人文社出版。 这个译本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 至今印了 68 次,售出 98 万套。

如果说钱锺书的“化境”论是从理论上为翻译开­创了一种理想境界的话,那么杨绛的“点烦”论则是从实践上为翻译­开辟了一条可行之道。

《堂·吉诃德》的译文,起初译出八十多万字,后经杨绛认真的“点烦”,才减到七十多万字,这样文字 年 期)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