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在延安给中央领导人看­病的苏联医生

-

深受中央领导器重安德­烈·阿洛夫,苏联人,毕业于莫斯科第一医科­大学。 曾参加苏芬战争及苏德­战争, 具有丰富的野战救护经­验, 是苏联颇负盛名的野战­外科专家、医科大学教授。 1942 年 5 月,奉斯大林之命,这位年仅 37 岁的教授来到延安。 毛主席热烈欢迎了阿洛­夫,还特意赠送他一匹小黄­马。

中共“七大”前,毛主席指示卫生部给前­来开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 18 位首长和前方来的 10 位首长体检治病。 这些人多年在前方打仗,条件艰苦,身体都很差。 彭德怀拉了十年痢疾,一直在靠喝石灰水治病;刘少奇肠子下坠,顿顿吃稀饭;任弼时心脏病很重。

当时延安正值整风运动,医院医生被怀疑是国民­党派来的特务, 靠不住。来延安只有半年的阿洛­夫却被选进了医疗组,所用的医疗器材则是宋­庆龄捐赠或阿洛夫带来­的。 可见,刚来的阿洛夫当时深受­中共领导的器重。

战争年代,我军最为缺乏的就是野­战外科医生,中央决定先从培养高级­医生开始。来自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 便,我家和毛主席住一个院­子里。阿洛夫的住处离我们的­住处也很近,主席也常请阿洛夫做客­和看病。 在主席的安排下, 我父亲和阿洛夫认识了。不过,听我母亲讲,他俩在医术上是不交流­的,“一个用英文开药,—个用俄文开药”。

“阿洛夫是不能和你父亲­马海德、德国医生汉斯·米勒、白求恩、柯棣华、傅莱他们相提并论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给中国共产党人无私的­援助,为中国革命服务,而阿洛夫他们是苏共派­到延安的克格勃,搞中共情报的人。”讲这段话的人,是当时在延安俄语学校­学习的何阿姨。解放后她曾到苏联进修,后来是外交部的资深外­交官。

她借给我一本《延安日记》。 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1942 年 5 月到年 11 月曾在延安。 他以日记的形式,以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这个时期的中共中央、毛主席、八路军领导以及前方战­士、边区百姓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作者的中文名字叫孙平, 他的实际身份 马海德与苏菲在他们的­延安窑洞前与苏联医生­阿洛夫合影

陕甘宁边区和 旅的六位卫生部长,都曾被调到延安中央医­院,接受阿洛夫的亲自培训。

据我(注:本文作者周幼马)母亲苏菲回忆,这些高级医官被阿洛夫­当做苏红军战士一样训­练,每天天不亮就得去出操、跑步、爬山。阿洛夫有着和白求恩一­样的战地外科手术经验,又当过医学院的教授,这六位军区卫生部长都­被他培养成了专家。 这样的高级学员,阿洛夫亲自培养了 多位。

毛主席从不吃他开的药­我的父亲马海德从红军­到陕北后就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 为了工作方 是苏共的克格勃,报。 专门收集中共情

据《延安日记》记述,1942 年 月日, 阿洛夫和孙平同机飞抵­延安。他俩是共产国际派驻延­安的观察员、情报员,实属苏共克格勃组织。 孙平身份是战地记者,阿洛夫是战地外科医生。

我听母亲说,毛主席和江青也常请阿­洛夫来谈天、吃饭、看病,但从不吃阿洛夫开的苏­联药, 只吃中央保健组的药。 毛主席晚年曾对保健医­生李医生说:“我不喜欢苏联医生,我喜欢美国医生马海德。”

消失的阿洛夫北平和平­解放了。 我们一家人由西柏坡进­了北京,阿洛夫也“功德圆满”地奉调回国。

年, 我的父亲辗转到达莫斯­科,“十一”国庆招待会过后,刘晓大使请父亲到斯大­林给他的郊区别墅做客。午饭后大家聊天,父亲表示想见见阿洛夫。刘晓大使说,他也找过阿洛夫,但没找到,多方打听也没消息,无论是外交部、卫生部,还是军队或地方医院,都不知道阿洛夫这个人,报纸、电台也没有他的消息,人好像消失了!

我父亲下意识重复说:“消失了? 太奇怪了,真不可思议!”直到 年我父亲去世, 他也没有阿洛夫的丝毫­消息。 (摘自《纵横》 周幼马/文)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