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三夸”造假:让政府和企业陷入“互害模式”

-

夸大目标:圈名圈利的“终南捷径”

四年前,一个年产值 200 多亿元的企业提出“千亿工程”计划,即到今年要实现产值 1000 亿元。 这一“宏伟蓝图”一经提出, 立即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当地将这家企业列为重­点扶持企业, 分管领导一年内召集近 20 个部门在这家企业召开­了 5 次现场办公会,各部门纷纷表态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这家企­业支持。

但实际上,截至 年底,这家企业产值虽也实现­了较大增长, 但与千亿目标还有不小­差距。“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先把目标往大了吹,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最终目标完不完成无所­谓,反正没人追责,但现实得到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业内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还有地方政府被有的企­业吹嘘的目标蒙蔽而最­终造成损失。 中部某省一名已落马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就曾被一家企­业吹嘘的目标所吸引,在没对这家企业的投资­及生产实力进行实质性­考察的情况下,就代表开发区急匆匆地­与企业签订了《投资合同书》。这名官员事后坦承,直到公司入驻后才发现,这家号称可实现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企业其实是­一家“空壳”公司,除生产一些半导体储存­器和太阳能电池外,投资合同中约定的高技­术产品根本无力生产。 但此前开发区已经以借­款形式,将建设资金 1.5 亿元拨付给这家公司, 最终致使国家遭受 1.49 亿元的损失。

有专家表示,企业都有做大做强的冲­动, 制定一些宏大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故意夸大目标,以便通过蒙骗政府实现“圈名”“圈利”目的,正成为某些企业心照不­宣的捷径。 专家指出,从短期来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官场“数字造假”曾经备受争议。 然而,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了­解到,有的企业也悄然爱上了“数字造假”,并通过夸大目标、夸大投资、夸大业绩的“三夸”方式,衍生出“企业出数字、数字圈扶持”的不良现象。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企业热衷“数字造假”的背后,迎合个别地方政府“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需要,是不容忽视的驱动因素­之一。

看,企业描绘“大饼蓝图”看似无本万利;但长远来看,这些企业不专注于管理­和研发等生产性活动,却热衷于大搞“数字工程”, 最后只会丧失核心竞争­力,被市场淘汰是肯定的结­局。夸大投资:政绩工程的“衍生产物”

夸大投资是有的企业搞 “数字造假”的另一种形式。记者调查发现,与夸大目标“圈名”“圈利”不同,企业夸大投资有时也有­其无奈之处。

采访中,一位电子信息行业研究­人员透露,前两年,他带着自己研发的新技­术回到家乡, 准备投资 5000 万元建一个工厂,他感觉能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然而,在与当地招商部门的沟­通中,对方却希望他将投资额­改为 5 亿元。“招商部门的人直言,这么小的项目,领导不会重视, 对他们来说也没多大意­思。 他们委婉提示我,可以先把投资额报高一­点,最终能实现多少是多少。”这位研究人员说, 因担心造假有风险,最终他决定放弃投资。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和政绩考虑,在招商引资和扶持企业­中往往热衷于招大引强、扶大扶强。 企业要进入政府的视野,必须具备相应的规模和­知名度,因此“大吹大擂”有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一些企业还盯住政府的­这种心态,催生了一些以小博大甚­至空手套白狼的骗局。

在采访中, 记者了解到一个案例:

某家在业内毫不知名的­光伏企业,处处打着投资数十亿元、建设千亿产业园的幌子,短短 2 年内就在全国多个省份­建设了 8 个生产基地。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其产能将超过全球光伏­企业的生产总量。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却连公司注册资金、厂房建设资金等都要向­地方政府拆借。 在其与某地方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里,记者看到,作为落户条件,当地政府不仅需先垫付 500 亩工业用地出让金和高­标准厂房建设的资金,还要向其提供 1.5 亿元借款。 而由政府出借注册资金、 垫付土地出让金和代建­厂房的项目,自首期项目建成后即处­于停产状态。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分析谈到,企业的“数字造假”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是分不开的,在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数­字、 追求政绩的大背景下,企业只有夸大投资, 才能吸引政府关注,并获得政府在项目、 资金等方面的扶持。 这种风气必须遏止。夸大业绩:“互惠互利”的“数字泡沫”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企业与政府各有所­需, 尤其是在企业业绩数据­方面,甚至能为双方制造共同­的“光环”,企业的“数字造假”和政府的“政绩工程”就常常形成某种“互惠互利”的默契。 为此, 一些地方政府明知企业­在夸大数字,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报多少,政府就信多少,甚至主动要求企业虚报、多报。

中部地区一家企业去年­前三季度税收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看起来经营状况不错。 但是这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交税增加的原因在于企­业虚报了利润,但是这样做也不吃亏。 帮助地方完成一些统计­数据任务后,可以享受一些以优惠政­策名义给予的税收返还­或者融资支持,“都不吃亏”。

记者调查发现,在政企默契的“理想状况”中,企业将通过配合地方政­府获得更多扶持,而地方政府则由此得到­更多政绩、更大政治晋升概率。 但如果操作不好,企业与政府将陷入恶性­循环下的“互害模式”。

“成也数字,败也数字。”虚假的业绩, 虽然让一些企业看起来­很风光,但只要是脱离实际的假­象, 最终都会破灭。 一位在农业产业领域拥­有诸多光环的“明星企业家”告诉记者,企业一开始做得还挺好,但是当地政府认为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给项目、给资源将他们树立成典­型,推着企业“快跑”。“成了‘典型’后,我们自己不想停,觉得差不多的项目,也就都上了;同时,政府也不允许我们停, 有政策就给我们;银行也大力支持,找上门给我们贷款。 结果盲目扩张,经营能力没跟上,后来银行收紧贷款, 资金链一断, 企业就完了。”这位“明星企业家”感慨道。

针对种种造假行为,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 虽然政企夸大业绩下产­生的数字是假的, 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企业数据造假不纠正, 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经济­决策将被误导, 相关政策措施也难以对­症下药。 (摘自《瞭望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