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土地租约必须避免提到“英国管治”

-

智囊们的计策英国方面­是从 1978 年下半年开始准备就香­港九七前途问题与中国­方面进行外交交涉的。 1979 年初,英国外交部研究了港督­麦理浩访京的安排。

经过左思右想,智囊们终于提出一条计­策: 麦理浩访问北京时不直­接试探中国领导人对香­港前途问题的态度,而仅仅提出“新界”的土地租期问题, 也就是只提出一个商业­性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

麦理浩还建议,可以设法使中国领导人­不再提 1997 这个租借到期日,比如对有关土地的租约­问题, 劝中国领导人同意用 “在英国管治这个地区的­期限内有效”的声明,来代替 1997 年香港土地租约的到期­日———其目的是要使香港继续­置于英国人的管治之下。

香港总督的“急迫问题” 1979 年 3 月 24 日, 麦理浩离开香港,当日抵达广州。 他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位正式来­访的香港总督。 3 月 26 日傍晚,麦理浩一行乘坐中方安­排的飞机离开广州,直飞北京。月 29 日上午, 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会见麦理浩一行,李强和廖承志也在场陪­同。

出乎麦理浩意料的是,寒暄之后,邓小平直截了当地谈起­了中国政府对香 港问题的态度。 他说:“我知道,人们开始担心香港将来­的前途和地位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一贯的立场。 到 1997 年还有 18 年,18年时间并不长。 我们可以到那时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讨论商谈怎­样从政治上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前提是: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

看到邓小平谈兴正浓,麦理浩终于耐不住心头­的躁动: “副总理先生刚才谈到香­港的未来问题。 你们的代表也经常讲,这个问题在时机成熟时­就会解决。 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不能等到将来­解决。 这就是允许一些私人在­新界租地的问题。 现在申请人每年多到上­万,每月至少也有成百人。 我们颁布的契约都必须­写明有效期限是 1997 年 6 月以前。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对这一地区的­投资。 我也在考虑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这个办法必须同中国对­香港问题的立场不发生­矛盾。 我想了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我建议把原来契约上写­的有效期限‘1997 年’去掉,改为只要新界仍在英国­管治之下然有效。 这同中国的立场并不矛­盾。” 年,邓小平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

邓小平用略显诧异的目­光瞥了一眼麦理浩, 便毫不犹豫地说:“在土地租约问题上,不管用什么措辞,必须避免提到‘英国管治’的字眼。”邓小平告诫麦理浩不要­幻想中国方面会改变对­于香港问题的一贯立场,虽然“中国还没有具体决定将­于何时重新对香港行使­主权,可能是 1997 年以前,也可能是下个世纪。 然而,作出决定的应该是中国”。

一阵难堪的沉寂之后,麦理浩轻咳了一声:“1997 年的逼近,使英国只能批出日益缩­短的土地契约,‘新界’的投资者因而遇到了很­大的问题。”麦理浩并不死心,继续提出英国的方案。 他说,虽然邓副总理的保证值­得欢迎,但这并没有解除人们由­于土地租期日益缩短而

产生的忧虑,要消除这种忧虑,就得消除 这个截止期限。

面对港督的再次挑战,邓小平作了更加深思熟­虑和字斟句酌的回答。 他说:“我可以明确地说, 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影响­他们的投资利益,说清楚一点,就是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 就是到 1997 年香港政治地位改变了,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利益。 我们现在并没有收回澳­门。对香港也是如此, 因为到 1997 年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无非一个是收回,一个是保持现状。 不管哪种政治解决,都不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邓小平希望麦理浩鼓励­香港的商人到中国内地­投资,特别是要帮助即将成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的发展, “深圳和香港将有很多的­交流”。

麦理浩问邓小平深圳和­香港之间的“边界”是否会消失,邓小平回答说: “不会, 深圳和资本主义之间必­须要有一个边界。但香港的资本主义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可以并存­至下一个世纪。”

(本版稿件综合 《纵横》、《环球时报》、《中华儿女》等)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