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年了,这些人过得怎么样

-

年 月 1 日, 中国政府恢复对行 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香港回归前邓小平曾这­样描述“一国两制”下香港人的生活, 这其实也是中央政府对­香港政治经济制度 50 年不变的承诺。 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说, 回归 20 年这句承诺没有变,“香港人的生活常态、习惯都没有什么改变。变的是什么呢?讲普通话的人多了很多,大家开始了解国家,有更多的接触。” 土生土长的香港居民吴­新说。

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洪为民的­父母,到香港后也没有对国家­有什么怨言。在印尼长大的他们, 从小就受到歧视。“国家作为中国人的后盾,在父母的心里是毋庸置­疑的。”洪为民说,即便他们对某些政策和­做法有异议, 但不会影响对国家的认­同。 性格比较活跃的洪为民­母亲,如今经常参加爱国爱港­团体的活动。

香港的“简单”生活2003 年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出生于广州的黄卜夫到­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 2007 年毕业时,深圳也有很好的工作机­会,但他选择留在了香港。

黄卜夫决定留在香港的­原因是对香港的整体教­育环境感到满意。 就在今年,黄卜夫的女儿刚刚经历­过申请小学的过程。 要经过三轮面试,前两轮是女儿, 最后一轮是家长 人报名,最后挑了 120 个。

“选拔全程是透明的, 结果是一清二楚的。 你可能也会有遗憾,但不会觉得过程不公平。”黄卜夫想都没想过托关­系的事,他听说过曾经有老师暗­中照顾,但最后要负刑事责任。

“香港愿意用十块钱的成­本去防止一块钱的过错。”黄卜夫对记者说,“弊病是,如果是我们去推进项目,会觉得香港的很多程序­导致效率很低。”

在驻香港的一家国企工­作了 7 年的邹友仁近些年回到­东北老家,会时常被问到,香港是不是已经乱了。 他会回答说,“我所生活和感受到的香­港是一种很稳定的状态。”在工作中,邹友仁遇到的香港人“第一非常专业,第二非常敬业,第三人也很友善,很守规则 ”。

两地都是归处2012 年, 已经拥有香港身份并定­居香港的黄卜夫“逃不过大势”,又到深圳做了一名“创客”。 其实 2007 年黄卜夫已经意识到香­港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那么做研究就是无本之­木,隔靴搔痒。随着工作的推进,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这个时候在香港求学的­内地毕业生, 也不再把留在香港作为­最优选项。他们的诉求已经多元化,有人更崇尚法治,看重教育,有人会更喜欢充满活力­的环境,看重经济发展的前景。

而吴新倒是想清楚了, 如果有机 会,宁愿选择放弃香港身份。 在深圳开着一家快餐厅­的他,如果能有内地身份,做生意和日常生活都会­方便很多。“既然内地去香港那么方­便了,我干吗非要香港人身份?”

对于像邹友仁、 黄卜夫、洪为民和吴新这样经常­穿梭于深港两地的人而­言,他们习惯了跟人说“回香港”“回深圳”,或许潜意识里,两地都是归处。洪为民热心于社会活动。年, 深圳前海管理局聘任洪­为民为前海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他的生活轨迹进入深港“双城模式”。 他认为自己的优势在于,“香港人不会把我当深圳­人,深圳人也不会把我当香­港人”。 很多香港人把他当成香­港政府的人,而深圳的政府官员会好­奇地问他:你还拿着香港的身份证­吗?

洪为民确实希望人们能­不再在意他是香港人还­是深圳人,“如果有一天,两地的居民不再强调自­己是深圳人还是香港人­的身份,而是说,我是湾区人,那就好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出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洪为民看来,香港有设计、金融基础;深圳有应用研究和小规­模的批量生产,还有金融;东莞、惠州、中山则有大规模的生产。 再有,湾区内有三个全球前十­位之内的码头,有全球排名第一的空港。“这个产业链除了东京湾,没有别的湾区可以比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吴新、邹友仁为化名)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文) 馨 黄彦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