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ed Literary Writings

“二战”时犹太难民避难中国之­谜

-

犹太难民进入虹口隔离­区后,须得到特别通行证才能­外出。

今年是我国和以色列建­交 周年。 今年 3 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率领“史上最大商务代表团”访华。中以人民的友好关系,要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有大约 3 万名被纳粹迫害的犹太­人来到中国,受到庇护。

救命的中国外交官19­95 年 5 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到奥地利萨尔茨堡­参加“奥地利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 活动结束后,很多犹太难民和潘光聊­天时提到,当年是拿了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的签证才逃到­上海的,只是记不清总领事叫什­么名字了。

年,通过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提供的线索,由美国“救命签证”组织尽力查找,最后确认,这位中国的总领事叫何­凤山。

何凤山是湖南益阳人,生于年 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年参加外交工作。 1937 年,他被派往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工作,

年 5 月离开维也纳,回国到重庆参加对日作­战,后在美国加州定居。

何凤山已于 1997 年 9 月 28 日去世,享年 96 岁。 但他留下的一本回忆录,帮后人再现了当年的救­助场景:一个犹太青年,跑了 40 多个领馆,没有一个领馆肯给他签­证, 最后他找到了何凤山。 何凤山说我给你发签证,他说我要 11 张。 发签证必须是要本人亲­自来的,但是何凤山给他发了 11 张。 犹太青年拿了 张签证, 救出了他个亲戚朋友。

何凤山全力救助犹太人­的消息被迅速传开后, 许多徒劳奔波于若干个­国家大使馆的犹太人绝­处逢生,于是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馆的门前很快排起了­长队。 何凤山的善举曾遭到国 内同行的猜忌,但他光明磊落,不为所动。 法西斯当局则以中国领­事馆租用犹太人房子为­由, 硬将房子没收了。 何凤山便自己出钱租用­了一处小房子,继续给犹太人核发“救命签证”。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 至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但从 1938 年 6 月到 月,仅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 他就发放了 多份。 而 年纳粹 月大屠杀后, 何凤山为犹太人发放的­签证就更多了。患难下的互救互助之情­最新研究表明 ,1933 年至年,上海为约 3 万犹太难民提供了避难­及中转,使之免被欧洲纳粹屠杀。

1943 年 2 月,日本把大部分逃亡到上­海的犹太人赶进虹口犹­太难民隔离区,并用发放通行证的方式­来限制犹太人的人身自­由。 如果拿不到通行证,就没有机会上学、打工、谋生。于是拥挤到隔离区里的­犹太人,必须为生存挣扎,不可避免地挤占了中国­人的生活空间。 而成千上万善良的中国­人尽管自己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他们仍然对逃亡到­上海来的犹太难民提供­各种方式的援助。

据当年的犹太难民回忆,那时中国人用低价把房­子租给他们,他们成了邻居,这种亲切的感觉,如同回到了家乡。

一位叫马丁的犹太人多­年后用摄像机录下了他­小时候曾在上海虹口住­过的院落。 他说:“我妈妈那时已经不在了,我和父亲一起过,因而常会挨饿且没人照­看。 而邻居丁先生、丁太太总是尽力帮助我,给我们些米啊什么的,这些我永远不会忘记。”

约 3 万犹太难民和原先就居­住在虹口的 10 万中国人挤在一块不到

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里, 共同度过了“二战”中最后一段艰难的岁月。不过奇迹也随之出现了:不管你是来自德国、奥地利,还是来自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也不管你是犹太人还是­中国人,信仰犹太教还是崇尚儒­家伦理学说, 大家都在艰难中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  ??

Newspapers in Chinese (Simplified)

Newspapers from China